APP下载

喻昌络病学术思想探析

2018-02-12吴振华姚鹏宇郭少武谭国庆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络病络脉经脉

★ 吴振华 姚鹏宇 郭少武 谭国庆

(1.费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山东 费县 273400;2.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 沈阳 110847;3.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 沈阳 110034;4.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济南 250011)

喻昌(1585―1664),字嘉言,晚号西昌老人,江西新建人(今江西南昌),与张潞玉、吴谦齐名,号称清初三大家。代表性著作有《寓意草》《尚论篇》《医门法律》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奠定了其学术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络病学是研究中医络病学说及其临床运用的临床学科。肇始于《黄帝内经》,临床证治奠基于《伤寒杂病论》,后世不断发展,形成完善的“络病证治体系”。喻昌于络病之论述早于名医叶天士,且别有创见,对于后世络病学研究颇具价值。

1 络病辨识

1.1 明晰意旨,划分层次 喻昌于《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因感于“十二经脉,前贤论之详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专列“络脉论”一章,详论络脉。喻氏言“络者,兜络之义,即十二经之外城也”,明确络为十二经之外围,包绕于外,有护卫经脉含义,书中还对“十五络”概念进行了论述,认为“十五络”“外城之通界,皇华出入之总途也”,并提出“盖十二络以络其经,三大络以络其络”的别络关系。

喻氏言:“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孙络之间有缠绊”,把由十二经分出的络脉逐层细化分为络-系络-缠络-孙络,并指出孙络之间有相互络合气血交换的缠绊,从而在《黄帝内经》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络脉的分层细化[1]。阐明经络间相互联系,逐级细化的分布特点,对明确经络层次和络病传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 论述络病,注重整体 《医门法律·中风论》云:“《经》言百病之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下去,传入于府”,喻昌遵《黄帝内经》论,认为病邪由络(阳络、气络)到经传入于府,由浅入深,是感邪传病的一般发展规律,并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发挥络病证治思想,为临床截断扭转病程发展,遏制疾病传变提供思路。《医门法律》对于络脉学中“缠绊”这一概念的论述早于其他医家,《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载:“故外邪从卫而入,不遽入于营,亦以络脉缠绊之也。至络中邪盛,则入于营矣”,指出“络脉缠绊”在络病中的重要性,是由卫至血的必经之途,“缠绊”是络脉聚集缠绕,相互联系沟通的特殊结构。国医大师任继学在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急性肾风等虚损性疾病治疗,提出邪结肾络,造成“络脉缠绊之地”气化代谢失常,血脉壅阻稽留是急性肾风的病机特点[2]。喻昌在络病论述中,多次提及经络、经络与气血的相互关系,强调整体联系,如《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曰:“经脉行气,络脉受血,经气入络,络受经气,候不相合,故皆反常 ”,明确了气血是络的内容物,为调气理血治疗络病提供了思路,此处论述的络当指血络;《医门法律·明望色之法》云:“盖阴络之色,随其经而不变,色之变动无常者,皆阳络之色”,对阴络阳络的病理特征进行对比。喻昌对于络病强调邪气传变的层次,重视络脉与人体其他结构、物质的联系及整体关系,并对络中阴络、阳络、血络、气络等不同形式的络病有了初步的认识,络脉是人身一部分,依赖于气血充养,经脉脏腑的调和,才能发挥正常作用。

2 络治之法

喻昌对于络病治法,强调通络的重要性,以祛邪通络为治疗大法,除运用传统的行气、活血、化瘀、祛痰等治法,针对邪积络脉,易于化热的特点,提出甘寒通络的治法,开启了络病治疗的新思路。

2.1 发挥络治,甘寒通络 喻昌针对于“若营气自内所生,诸病为血、为气、为痰饮、为积聚,种种有形,势不能出于络外”的病理特点,发挥理气、活血、化瘀、祛痰络病治法,并提出“而用药之际,不加引经透络,功效羁迟”,强调络药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寓意草·论钱太封翁足患不宜用热药再误案》载:“人参固其经。竹沥通其络,则甘寒气味,相得益彰矣……脾中所生之阳气,得颛力以驱痰驱热,则痰热不留行,而足患并可结局。”以“甘寒通络法”治疗湿热下注足疾,喻昌于此案表达了对世医不识“甘寒通络法”的感慨。《医门法律·论治中寒病用药八难》又云:“兹后总有顽痰,留积经络,但宜甘寒助气开通,不宜辛辣助热壅塞”,诠释了“甘寒通络”的含义,明确了其“助气开通”的治疗作用。“甘寒通络法”是指以人参、黄芪、麦冬、白芍、甘草、地黄、竹沥、石膏等品为主药组方配伍,补益气阴,充养络脉,使络脉充盛,气血冲和,流通不息,邪自不可侵袭。喻昌对甘寒治法赞誉有加,并谓“甘寒一可息风,二可补虚,三可久服”。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有“因劳乏致伤,络血易瘀,长夜热灼,议养胃阴”吴氏络病案,亦遵喻昌意以施用甘寒通络之法。

2.2 通经活络,通畅为用 络脉以通为用,络通则气血流通,经脉畅达,喻昌于络病之治强调通络的重要性。《寓意草·为顾枚先议失血证治并论病机》云:“然必先除经病,务俾经脉下走,经气下行,后乃可除络中之病,譬沟渠通而行潦始消也,未易言也。”体现了喻昌通经活络的治疗方法,经络本属一体,二者相互依存,互相维系联络,生理病理均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经脉是络脉的主干,喻昌认为经脉的通行是络脉通畅的前提,通经则络通,常选用大剂补气活血药,通行经脉以达到经脉气血流通,络脉亦随而通的效果。

3 从络论病

喻昌从络脉特点出发,论治疾病,其中以中风、水肿二病,最能体现其络病理论思想。

3.1 中风 喻昌遵《黄帝内经》理论论述中风,在《医门法律中风论》中有言:“风之中人以渐而深”,认为其传变遵循“经络及府”的规律,故“治分浅深”,将风中于络作为中风病早期的病程阶段,遵仲景“中络,桂枝汤;中经,小续命汤加减”而施治,喻昌还根据中风病的特点提出“其在于经络肌表筋骨之间,尚未入于脏腑者,并以通荣卫为治。”立和荣汤(白术、川芎各一钱半,南星、半夏、芍药、茯苓、天麻各一钱,当归、生地黄、熟地黄、牛膝、酸枣仁、黄芩、橘红各八分,羌活、防风、官桂各六分,红花、炙甘草各四分,黄柏三分,水煎,入竹沥、姜汁,晨服)一方,喻昌谓此方“有补血活血之功,不至于滞;有健脾燥湿消痰之能,不致于燥;又清热运动疏风,开经络,通腠理;内固根本,外散病邪;王道剂也,多服可以见功。”喻昌重视体质,认为“富贵之人”易病络,发为中风,《医门法律》有云:“中风多见于富贵之人……富贵之人身既安逸内风已炽,尚图乘风纳凉……致阳气郁遏不舒,加以厚酒浓味之热,挟郁阳而为顽痰,阻塞经络。”

喻昌言:“表里之邪,大禁金石”,强调在中络、中经阶段禁止应用金石类药物,以金石之品虽能渐填空窍,但早期容易涩以堵其路。对于中风病早期中络多属于阳络范畴,其著作《尚论篇》载“试观中风卒倒之人,邪中脾之大络,则昏迷不醒”,论述风中脾之大络的病理特点,明确了络之不同其病状也异。

3.2 水肿 《医门法律·水肿脉论》云:“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论述了水肿的病机,喻昌又云:“肺合皮毛者也,皮肤者络脉之所过,肺沉而气不为充,荣潜而血不为养,则络脉虚。脾为胃行津液者也,脾伏则津液不入膀胱,故小便难,络虚便难,水之积者,乘虚而走皮间为肿矣。”明确了肺虚-气不充血不养-络脉虚的病理机制。并立法以补益脾肺之气,通络治水,以防己散、消风败毒散治风水、皮水,防己散即《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加桑白皮,营卫郁,肺气不宣则络脉虚,故治疗取“金郁者泄之,桑白皮固可用,然不可过泄肺气”,用“桂枝发越营卫”,并言“元气素虚,腠理素疏,参芪合用,允为当也”,明确水肿络治以补气,调营卫达到补络通络治疗水肿的目的。

4 结语

喻昌在《医门法律·卷五》中明确提出:“谈医者,当以灵素为经,金匮为纬”,其于络病学理论论述多承《黄帝内经》,其治法治则多法仲景立意。喻昌对络之系统进行了划分,并首论“缠绊”的概念,在络病治法中创新的提出“甘寒通络法”,喻昌运用络病理论论治中风、水肿等病,丰富了络治内容。喻昌对于络病理论的论述为络病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络病络脉经脉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及治疗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结肠络脉探析
基于清代温病学著作的络病理论探讨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