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与实现路径*

2018-02-12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亲和力受教育者共情

俞 靖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交流过程,只有在教育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情境等的选择安排上以学生的需求和期待为出发点,才能促使受教育者逐渐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感、亲近感,最终达成教育目的。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走入学生内心,并与之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接受的亲和友善的学习氛围呢?心理学范畴中的“共情”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发,也成为新时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必然选择。

一、共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一)共情的基本内涵

共情(empathy),又称神入、移情、通感、同理心等。1873年,德国哲学家Robert Vicher首次提出“共情”一词,并解释为人们表达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并投射于所看到的事物之上的现象,他所关注的主要是个体心灵感受。1909年,Titchener确立了共情的理论体系,他将共情一词引入英文,并解释为“情感进入”。他认为,人既能“看到”他人的情感,又能用心“感受到”他人的情感,但他所阐述的也仅限于个体感受他人情感以及对他人情感的认知,还没有将共情理解为一种能力。随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罗杰斯(Rogers)将这一概念引入心理治疗及医学领域,他提出共情就是治疗师从当事人内部体验其精神世界,如同体验自身精神世界一样,但不失去“如同”这个条件。他对共情的理解更多地倾向于一种能力,即个体进入对方精神领域体验其感受,并迅速撤出对方精神领域去分析其感受的能力。伴随着对共情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Feshback、Gladstein、Hogan提出共情的双成分结构理论,他们认为共情是“情”与“理”并存,应包括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咨询师既应能够从情感层面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访者的情绪与心理感受,又要从认知层面引导来访者理性地看待问题并接受现实。此外,还有学者Decety、卡夫卡和皮尔斯等人提出共情的多成分结构理论,认为共情是一个多因素交错作用的复杂结构。

尽管心理学者对共情的理解各有侧重,但他们都表达出一种共同点,即共情应能使人感同身受地体会他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人知觉外部世界的方式,并将自己的情感向对方迁移,将自己的准确理解有效反馈给对方,帮助对方理性认清问题的本质,促进其自我分析、自我感悟、自我认知能力的成长。如今,共情已被广泛应用于除心理学和医学以外的其他领域,它不仅可以建立起心灵之间情感联系的桥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融通互信,还可以帮助人们从认知层面理性分析问题,找到自身症结所在。同样,共情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共情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内在要求

“亲和力”一词源于化学术语,意指物质相互吸引的力量,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让教育对象产生的主动趋近、积极悦纳、高度认同的一种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以及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一种亲近感、趋同感、愉悦感。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人的本质的展开和延伸的活动,它研究的是人的思想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又与人的心理发展密不可分。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以人为本,就必须在研究人的思想观念形成规律的同时,从心理学角度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现象与发展规律,掌握个体心理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受教育者视为“美德之袋”,强调以单向灌输的方式开展教育,鲜有对受教育者心理需求和个体利益的关注,也缺乏对其应有的理解和尊重。新的历史境遇下,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与主体地位的提升打破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逐渐形成了一种主体间性关系。伴随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关系的建立,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丰富内心体验的鲜活的个体,受教育者希望从心理层面得到更多的理解、支持与引导,这就要求教育者能够觉知、体验、分享受教育者的情绪与心境,设身处地地分析其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并以其思维方式预测其心理反应和行为走向,及时通过恰当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受教育者以正确的视角认识问题,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并解决问题。在此背景下,共情作为心理咨询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恰恰成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拉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距离,吸引受教育者自觉自愿融入教育过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的思想观点与价值理念的内在要求。

二、共情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始从大学生的需求、心理、人格等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方法,希望以更为亲近而有吸引力的柔性教育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心中生硬冰冷的姿态,化解大学生的逆反情绪,促使大学生自主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想方法等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与效果,共情的运用就显得必不可少。具体而言,共情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情有助于拉进心理距离,建立亲近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说,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息、情感、观念的传播交流,这种交流只有建立在平等、尊重、互信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使其顺利接受。有学者指出,在教育中,“沟通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设的沟通目标与受教育者实际接受程度的契合性。契合性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共向性的互动营造得好,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有效性就高。”[2]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设定切合大学生思想与心理状态的教育目标,通过共情将自己置身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并以学生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感同身受,同时教师将自己设身处地了解的信息反馈给大学生,以一种同理、一致、真诚、关爱与支持的态度,使大学生觉得自己在思想上被理解,在情感中被呵护,在生活上被关心,从而逐渐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使双方在一种愉悦坦诚的氛围中顺畅沟通,融洽相处,建立起良好的互动交流关系。

(二)共情有助于提升内在亲和力,促使学生的自发认同。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亲和力就是真理的力量,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根本发生作用的基础和前提。”[3]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向大学生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但真理性认识并不会为大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只有当大学生放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情绪,自觉自愿地亲近老师,敞开心扉聆听老师所传授的教育内容,才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相对照,进而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自发的认同。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通过共情的运用能够让大学生觉得老师亲近可信,在情感沟通的过程中实现对教育内容的感性认同。与此同时,运用共情还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反馈并解决大学生理论知识内化过程中的障碍与问题,满足其对真理性知识的渴求,使其对教育内容心有所感、情有所容、行有所为,激发大学生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的共振共鸣,引发其对教育内容的向往并产生信仰,从而在根本上达成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度的理性认同。

(三)共情有助于优化教育要素,柔化教育的整个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各组成要素亲和力的合力所构成的。教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环境等“要素的亲和力之间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生相互关系,只有彼此匹配、同向同行,才能形成倍增的协同效应”[4],而要提升各要素的亲和力并使之协同并进都离不开共情的运用。大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的信息会形成各自的态度观点,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其心理活动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潜隐性。教师只有通过共情将自己置身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换位思考,知觉、体验大学生的情绪情感,随时掌握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渴望,才能根据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心理接受能力科学合理地设置教育目标,循序渐进地安排教育内容,灵活机动地选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有的放矢地解决大学生思想意识中的困惑难题,使大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到被理解、被关怀、被尊重。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各要素的改进优化都离不开共情的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柔化整个教育过程及各个环节,使大学生浸入一种有温度有情感的教育中,让教育无痕,融改变于无声。

(四)共情有助于满足合理需求①,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以社会需要为中心,大学生合理的个体需求被长期忽视压抑,学生经常遇到的学业困难、交往障碍、情感困惑得不到及时帮助,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和职业规划得不到有效指导,这种状况使大学生产生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呆板沉闷的政治性面孔的反感,对片面强调其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远离大学生个体需求的不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共情教育方法的运用成为减少大学生的心理阻抗,走进其内心世界,了解和掌握其心理困难与个体需求,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辩证分析社会问题与个人困惑,自主寻求解决方法的必然选择。也只有站在大学生的立场上,从其合理需求出发,通过共情感受、体验大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思想与心理变化,才能在思维同构中使老师传授信息的方式与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保持一致,促使大学生遇到困难时主动向老师求助,逐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三、共情运用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实现路径

新时期,来自国内外的多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很多新变化新特点,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多冲击与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充分运用共情,拓展新视野,开拓新思路,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将共情融入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要教育人,首先必须研究人、认识人、了解人,而要准确地认识和了解人,就必须运用共情摸清人的思想倾向、心理特点、人格特征,掌握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变化规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融入共情:首先,应重新审视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应承认大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尊重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打破教师的“话语霸权”,缔造师生之间平等、友好、亲近的交往对话关系,促进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心灵沟通、情感融合。其次,应重视并满足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理需求与正当利益。当前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以及大学生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心理成熟度的差异性,使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不同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展现出不同的个体需求。共情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充分关注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尊重其正当利益,在满足其理性需求的同时,不断提升其精神需求层次和理想追求目标。最后,应创设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大至教育目标、教育体系的设定,小至校园一草一木的布置,都应渗透着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关爱,始终坚持以“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与大学生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旨归。 (二)将共情运用于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共情不仅是一门沟通心灵的技巧,更是一种思想引领的艺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将共情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首先,应提高运用共情的自觉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认识共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提高自身理论素质、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的同时,自觉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掌握共情的技巧和方法,培养敏感、耐心、宽容等共情必备的个性品质,提高自我觉察、自我理解、自我共情的能力。其次,应增强运用共情的能力。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其一要学会认真倾听,教师应专心致志、诚心诚意地与学生交流,不轻易评价或否定学生的话语及观点,鼓励学生完整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和需要,搭建起师生共情的桥梁。其二要学会换位思考,教师应尝试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体验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情绪情感的变化,并引导学生理解老师的态度看法,一同跨越师生共情的桥梁。其三要学会恰当表达,教师要运用准确的语言以及表情、目光、身体动作等方式表达对学生情绪、意图的感受、理解和尊重,促使学生理性面对问题,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要坚持运用共情的原则。共情的运用强调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思想问题简化为心理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单纯的心理辅导。虽说真正的共情可以通过尊重对方的价值观体现出来,但尊重不代表盲从,理解更不意味着无原则的支持甚至错误的怂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共情,应是在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情感的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坚持应有的原则立场,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选取能为其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将赋予丰富情感内涵的阶级性、政治性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在共情的作用下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三)将共情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改进。新时期,教师在灌输思想政治理论时,要善于以大学生为中心,因需而变,因时而异,运用共情获得的信息不断调整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环境等要素:首先,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觉悟、道德修养有较大差异,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通过共情教育者应制定出符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的有差异的分层次教育目标体系,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定不同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逐步向较高层次递进,让大学生觉得这些目标亲近可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其次,教师应通过共情摸清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接受能力,掌握大学生在学习、交友、择业等问题中遇到的困惑难题,在做好国家认同、政党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同时,开展学业观、交友观、婚恋观、职业观教育,使教育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与正确的价值取向。再次,教师应通过共情及时反馈大学生对现有教育方式方法的看法、态度、意见及建议,并根据大学生接收信息途径的不断变化,选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联结,现实教育与网络教育相贯通,通过更为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在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不断开展新的教育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共情为大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友好、亲善、和谐的教育环境,令大学生在一种愉悦、坦诚、放松的氛围中悦纳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有效缓解大学生抵触逆反心理的产生。

综上所述,只有高度重视共情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将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灌输与引导相结合,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化为一种春雨润物的无声力量融入学生的内心,引导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注释]

①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既有合理需求,又有不合理需求,对于能够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共进的需求都是合理需求。

猜你喜欢

亲和力受教育者共情
网红会和打工人共情吗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