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断舍离”
2018-02-11高冰菁
高冰菁
【摘要】面对语文教学低效的诟病以及语文教学内容过于面面俱到、高大全的现状,利用“断舍离”的教学理念,使语文课堂有取有舍,抓住根本,帮助老师有效地教学语文这门学科,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这项技能,真正实现真实有效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断绝;舍弃;脱离
《断舍离》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写的一本畅销书。此书因为提出了一种现代家居整理方法的新概念——断舍离,让很多人的生活变得简单舒适,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备受推崇。近期,我在阅读完此书后认为,这种治家方式、生活理念同样适用于我们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引入这种“断舍离”的新型概念。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低效为人所诟病。面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时也会陷入“语文究竟该怎样教”的迷惘与困惑。其实,语文并不复杂,我们从小到大置身的母语环境,带来耳濡目染的熏陶与浸染,对母语的学习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语文似乎包罗万象,这使得教学要做到面面俱到,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断舍离”的理念,在实际的课堂语文教学中,有取有舍,抓住根本,这或许是走出迷途的要道。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断舍离”呢?我对此有以下拙见。
一、断绝不需要的形式主义
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导致老师在考虑“教什么”之前,首先考虑了我的课堂展现形式是否让人感觉精彩纷呈,而忽略了文本本身的價值与意义。
1.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公开课”“观摩课”中的套路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一堂课充斥着无休止的提问,展现着徒有其表的表演形式,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沦为形式主义的工具,甚至课堂上洋溢着难以明说的、莫名其妙的情绪表达。一次听课,我观摩了一位语文老师的课堂,她所执教的古诗《江雪》是柳宗元的名篇。整首诗对于学生而言其实比较通俗易懂,所以老师上起课来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为默契,也较为顺畅。可本来简洁明了的课堂却因为老师问了很多目标不明的问题而显得冗长无味,缺少了古诗该有的韵味美。比如,老师会问:“千山到底是几座山?”学生回答:“很多很多座山。”师问:“孤舟是几艘船?两艘船能不能叫孤舟?”学生回答:“不能,孤舟就是一艘小船。”老师在学生回答之后,还会给予适当的表扬,继而会继续问各种问题:“江上的渔翁是谁?”学生回答:“柳宗元。”“柳宗元为什么要独钓?”诸如此类的问题,有的是为了解决古诗中的字词意思,有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背后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课堂在师生一问一答之间看似平顺而热闹地开展着教学,但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从文本本身出发,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定方法以及渲染古诗所特有的韵味美呢?这堂课的气氛似乎很热烈,师生之间的互动看似很亲密,但有些问题真的需要问吗?或者该不该以这样的形式去问呢?对理解课文本身是否真的有意义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此,我们要断绝对课堂热烈气氛的盲目追求。
2.多媒体技术的泛滥
时代在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利器,为语文课堂提供了很多方便的讲课手段,例如:各式各样的图片、数量庞大的音乐资源……这种种都使课堂教学丰富化,极具趣味性。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使用PPT,甚至说是更高端的白板,更是成了流行趋势,好像只有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才够资格说先进,才谈得上前卫,才可以被称为“一堂优秀课”。有些教师甚至到了上课全靠多媒体技术的地步。但是实际上,一堂语文课,是以文本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当学生总是面对冷冰冰的多媒体,从而减少了直面课本文字的机会时,学生对于文字本身所描述的具体事物、文字想要表达的内在情感,是很难去真正记住和理解的,也就达不到语文教学所期望达成的效果,无法形成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更多地从文本本身着眼,断绝不需要的形式主义,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3.作业设计的标新立异
现在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作业设计往往追求趣味性,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大家往往都认为,一旦作业设计流于俗套,不显得标新立异,就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很多老师都忽略了,作业的布置始终是要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是作业的主体,不能让兴趣成为主导。
二、舍弃教学中的面面俱到
语文教学中,任何一篇课文,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涵盖面广泛,从不同角度而言,所研究的教学重点也全然不同。其实,对一篇课文而言,它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文本内容往往都具备综合性的特征。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因为文本本身覆盖面的广泛和综合性程度的高低,而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中做出错误决断,力求面面俱到。教学中的面面俱到只会使整个教学过程呈现没有中心、没有重点的特性,往往无法做到真正的“有效教学”,教学效果也就容易出现“少慢差”的缺陷。因此,我们要对课文教学做一些分析、探究,舍弃面面俱到的错误观念。
1.舍弃一篇篇的逐字逐句的讲解分析
从知识角度的层面,课堂教学有对字、词、句、段、篇的认知。但是,也正因为文本本身的这些构成特点,致使很多老师特别注重抠字抠词,从而割裂了文本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也就使文本缺乏应该具备的整体性。诚然,现在也有人把对文本字词的解读说成是把握文本本身,突出教学的重点,从而达到品味课文的目的。可是课文的每一词、每一句都要做到如此细品的地步吗?这在现实的教学中当然是无法做到的,而且对于“有效教学”而言,也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对于一些言辞优美的好文章,我们确实需要花时间去好好品读、感悟,例如有些古诗名篇,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具备独特的语言美,往往值得我们师生反复推敲、字斟句酌,体味语言文字本身所独具的魅力特点,这是一种艺术的感知和享受。但是,我们不应该把“分析”文本作为品读文章的金科玉律,也并不代表每一篇文章都值得这样字斟句酌地去“分析”。
例如在教学《石榴》一课时,当讲到石榴成熟的过程时,老师注重去抠出关于表示石榴颜色变化的词语: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而忽略了整段文本中对于石榴成熟变化的顺序描写和整体感知,学生只会看到颜色,对于最重要的变化的循序渐进,体会不深,甚至体会不到;所以,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合一篇篇地逐字逐句地讲解分析,我们还是要让学生注重文本的整体感知。
2.舍弃教学目标的高大上,争取一课一得
从能力层面的角度,课堂中需要学生掌握的能力,除了基本的朗读、词句的理解,还包括文本内涵的分析、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等多种能力的掌握。这一层面的能力对学生要求比较高,而现在的课堂上,老师又总喜欢把这方面作为教学目标来制定,即我们所谓“高大上”的教学目标。但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如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永远不能忘记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性地位。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学有所得,甚至说“一课一得”——每堂课都能突出一点,抓实一点,不仅是让学生“学过了”,更要“学会了”,这样学生的收获自然也会聚沙成塔的。所以,教师要抛弃“高大上”的观念,更多地让自己“接地气”,与学生实际相融合。
例如我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主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丹顶鹤的外形和生活状态,而对于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主题,只需要点到即可,不需要深化处理。如果硬是把课文的教学目标生拉硬拽到保护环境和爱护动物的“高大上”层面,反而会让学生无法抓实掌握文本内容。
3.舍弃教学内容的周全面广,突出重点
课文是以文本为基础的,而基于文本的教学内容十分宽泛,所以从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层面而言,如何从中选择重点并且突出重点,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才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舍弃“什么都有抓”的想法,将周全面广的教学内容加以删减突出。所以,教师要舍得“丢”,舍得“弃”。“丢”与“弃”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得”。
例如,我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课时,我重在通过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从而将此作为情感纽带,突出祖孙之间浓厚的情谊,舍弃了对姥姥善良朴实人物性格的分析;教《最后的姿势》一课时,我重在讲解几处重要的环境及场景描写,从而凸显人物的形象特征,舍弃了故事发生情节的赘述;这样做,比起一堂课选若干点来教,效果要好得多。这样的“舍”,收获的“得”一定更多!
面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在了解课文知识重点的基础上,舍弃一些相对来说次要的,用以将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更加突出。同时,也只有将学生放在心中,找寻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的内容去教,才能将语文教学变得“少而精”。
三、脱离对固有套路的迷恋
所谓的脱离固有套路,就是让语文教師遵循自我,唤醒自我,这就要求教师从语文课堂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学情、本文本身的特点、自我教学的认知等各方面贯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踏踏实实落实好每篇文章的教学环节,用不同的手段去呈现课堂,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做到“以学定教”。正如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提出的经典的教学思想所述: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交通的发达,教师学习的途径也逐渐增多,从而使很多教师有了接触名师讲学的机会,但也就诱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例如照搬名师设计,将一些观摩课、公开课的套路贯彻在自己的常态教学中,只求模仿,不求突破,故步自封。长此以往,他们成功套路了自己,使原本灵动性十足的课堂变得生硬刻板,从而将自己的教学之路。封死”“堵住”,形成一处“死水”、一条“死胡同”。久而久之,教学又何谈变化、何谈超越、何谈灵动呢?不仅如此,我们也因此会忽视学生特性、忽略语文学科所追求的工具性、人文性。所以脱离固有套路,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知识储备,必须拥有足以支撑课堂的专业底蕴,必须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更要懂得在教学中训练自己反思、权衡的能力。既要敢于标新立异,又要勇于否定自我,真正将自己融入学生之中,沉下心,摆正姿态,学以致用,使学生真正学会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
综上,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风格独特、拥有稳定课堂实力,达到“有效教学”目标的优质教师,必须学会“断舍离”,要敢于断绝不需要的形式主义,舍弃教学中的面面俱到,脱离对固有套路的迷恋,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最真实有效的课堂,将语文课化为艺术,将语文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愿语文课堂教学的“断舍离”,还语文老师一块恣意挥洒教育之花的乐土,绽放更加绚丽独特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