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雅的亲子“断舍离”

2016-11-29

女子世界 2016年11期
关键词:婆婆儿子孩子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场的目送。有人说,人生是一场场的别离。面对儿女长大、离去,中年女性难免有挥之不去的失落感,孤独感,焦虑感。

如何化空巢的悲凉为优雅的目送,化离别的酸楚为生命的养分,以至于心中不缺乏那从容不迫的淡然、跋山涉水的勇气、无所畏惧的果敢、一往无前的美好期待呢?

第一部分 何谓亲子“断舍离”?

“断”,在亲子关系中保持一定的界限,在恰当的时候给自己和孩子“精神断奶”,让双方都拥有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精神。

“舍”,舍弃负面消极的沟通方式,舍弃掌控操纵孩子的欲望,舍弃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待……

“离”,离开对亲子关系的执念与偏激,撕掉曾给孩子的“标签”与“预言”。面对离巣,相信孩子离开自己后会拥有更美的人生!

第二部分 名人谈亲子“断舍离”

傅雷:儿子,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龙应台: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刘墉:不要在孩子苦苦修读后,带着不信任的口吻问他:你刚才到底有没有专心看书?也不必在他学习的时候在旁边嘘寒问暖。有时甚至可以让全家的鼾声传到他的耳朵里,让他一个人对着一盏孤灯。人,是在寂寞和孤独中成长的。给他孤独,让他成长……给孩子留下私密空间是人人该懂的处世艺术。

纪伯伦: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茱迪丝·布朗:当父母把孩子当作感情营养的来源而贪婪地攫取时,当父母利用孩子来补偿自己的精神或者物质缺憾时,孩子的成长就被扭曲了……如果父母把孩子当作可以满足自己情感需求的乳汁,一头扎上去吸吮,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颠倒了。

第三部分 妈妈们的“断舍离” 渐行渐远,不必追

(孙晟 46岁 片区民警)

儿子喜欢的电影《楚门的世界》,讲述一个叫楚门的男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被挑选为一部电视剧的男主角,身边的人都是职业演员,懵懂无知的他在这个巨大的摄影棚里日复一复地生活。偶然的机会,楚门发现了这一切,他不甘心,要逃离电影制作人克里斯托弗对他命运的操控,经历很多抗争之后走向自由之路。

儿子对我说:“你就是克里斯托弗,管我吃,管我喝,管我一举一动……恨不得让我所有的时空都在你的操纵之下,真讨厌!”

我30多岁才生儿子,对他呵护有加。性格温和的儿子上初二后突然大变,对我的一举一动都有抵触情绪,他的口头禅是:“你给我点空间好不好?”他的一次离家出走让我明白:儿子还跟我住在一起,心灵早已渐行渐远,我追也追不上了……

我一遍遍告诉自己:“他不是偎依在我怀里的小男孩了,我要从母亲转化为朋友的角色。”

电视节目中的教育专家建议: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保持一种“交警和司机”的关系——双方共同制定并遵守规则,当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父母只要开罚单就好。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个“不操控”、“不唠叨”的妈妈。

我们开家庭会议,分别在纸上列出了最期待对方改变的10件事情,然后一起商讨:当对方改变的时候要给予何种奖励,当对方顽固不化时给予何种惩罚。我和儿子争执到面红耳赤,比如有关“作业没做好就玩手机”,我认为应该没收手机一周,儿子认为一天足矣。最终老公权衡拍板:“没收3天”。我们三方达成一致的时候,就写下来作为家庭的新规则。

一天,儿子踢球回来把臭袜子随地一扔,我强忍着把骂他的话吞进肚子里,举起臭袜子给他比了一个“1”的手势。按照规则,连续3次,儿子就会被罚一个星期的零花钱。儿子看我不唠叨,笑笑捡起袜子去洗了。久而久之,儿子养成了自己洗袜子的习惯。按照新规则,他连续洗袜子3个月就可以得到一把新吉他。为此,他竟然改掉了邋遢的习惯。

周末,儿子说有聚会。我又神经紧张,非常想问有没有女生……老公给我使了一个眼色,说:“你参加同学聚会完全可以,只是如果喝酒、抽烟或超过9点回来的话,会3个月不能参加party哦。”儿子高兴地去,准点回来。从前我刨根问底他一语不发,这次我不多嘴他反倒讲起聚会中的搞笑事件。

孩子长大了,我时时提醒自己他是一个独立的小男人,不是需要我监控的小男孩。

当我无意中嘲笑他,或是偷瞄他手机屏幕时,他使用规则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我习惯性地“闯”进儿子房间,他立刻高举右手,比出一个“1”的手势。按照规则,连续3次不敲门,我就要放弃跳健美操的时间,开车送他去兴趣班。我吐吐舌头,马上退出去,重新敲门……在诸多的事情上,这些规则帮助我“尊重”儿子,尊重亲子之间应该有的距离与界限。

每次读到龙应台的《目送》一文,我又认同又隐痛。她说: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点评:子女到青春期之后,女性一定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懂得精神上与孩子断、舍、离,才能与其制定规则做朋友,才能保持母亲的纯洁与美好。

小别离,大纠结

(齐兰芳 40岁全职太太)

电视剧《小别离》讲述3个家庭在留学风潮下,面对孩子升学、留学、青春期的多重压力的故事。

海清饰演的女主将孩子送到国外之后,跟老公一起回到空落落的家中。两个人像失魂一样,不知该怎么互相安慰。他们筹划“二人世界”要多一点饭局、多一点旅行、多参加同学会……计划说着说着,海清忽然大哭:

“我还是想她啊……”

《小别离》原著作者是一名将女儿送出国留学的家长,对个中酸甜苦辣深有体会。他将矛盾的情感细腻表现出来,让每一个“留学生家长”深深地共鸣。

两年前,把女儿送出国读高中后,我久久调适不过来。外面一副勇敢骄傲、受人羡慕的姿态,回家后面对空落落的房间、女儿儿时的照片,回想她在时的点点滴滴,真是苦不堪言。

同批将子女送出国的家长们,经常在一起搞活动。无论是聚餐还是旅行,缺少了孩子们的笑声,总感觉几分伤感。我们自嘲是自愿选择“提前空巢”的族群。不敢在外人面前流露的担忧与焦虑,在同经历的人群中才能倾诉、彼此安慰。

我看过一本“小留学生”的报告文学。作者说:

“过早将孩子送出国的家长要做好思想准备:要么你完全接纳他(她);要么你完全失去他(她)……”

这句话,我深有体会。伴随文化差异进入孩子小小的心灵。她不但在时空上与我们相隔甚远,在心理和思维上也渐行渐远。孩子受到环境的熏陶,渐渐觉得我们老土,落伍,有民族劣根性……

隔着太平洋的视频常常不欢而散,关掉屏幕之后,我内心涌出无数个疯狂的念头——她未婚先孕怎么办?她性取向有问题怎么办?她不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了,怎么办?她长大后不选择回国,怎么办?……

这两年对我们家庭的挑战还包括夫妻关系。剧中黄磊饰演的男主陪妻子掉泪逗乐,这种丈夫少之又少。男人逃避孤独与思念的方式,多是一头扎进工作与交际中,拒绝对人敞开心灵真实的软弱与焦虑。

女儿刚出国那半年,我觉得自己不但失去女儿,还失去了丈夫。空巢的感觉如墓穴一样,我最怕半夜醒来时的那股凄冷。直到无意中,我发现失眠的丈夫坐在女儿床头,抚摸着小枕头悄悄叹息。

那一刻,我才领悟到——出国的决定是老公做的,他的压力与纠结更甚于我。我们太珍惜女儿,太珍惜这个家,所以在选择这条路之后,栖栖遑遑、瞻前顾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假如一切重来,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会把女儿送出国?像我一样陷入纠结的妈妈,道理上都知道要“精神断奶”,然而情感上难以割舍。这种“断不了、舍不得、离不开”的情感困境,究竟该如何突破呢?

点评:对于子女离巣之后女性的心理危机,作家张德芬给出解药——“断”的能力在于“观”,如果你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负面思考,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你可以不理会自己的负面思考,乐观、正面地去处理事情,断去让自己不幸福的思考模式。

婆婆是,“妈宝男”的妈

(孙巍 32岁 企业员工)

新婚才半年的闺蜜离婚了。

为啥?

一日,她加班到9点回家,发现婆婆跟老公穿着睡衣,“葛优摊”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零食。从走廊里就听到的谈笑声随她进门戛然而止。闺蜜在那刻猛下决心:

“不再充当婆婆跟老公之间的第三者!”

她的经历并非特殊。在杭州市区,家境优渥、母亲精明的“妈宝男”比比皆是。

我老公是“妈宝男”,还是单亲家庭的独子。他婚前就表态要一辈子陪妈住,蜜月旅行也带她。婚后,每次我和婆婆闹矛盾的时候,丈夫都提醒我局外人的身份:“对我妈好一点!”生孩子后,婆婆连母乳都不让我喂,催我去上班,仿佛媳妇是这个家的生育与赚钱机器。

我读过吴东龙《令人怦然心动的断舍离人生整理术》。书中的观点给我极大启发:

“不间歇地削除身边不必要的人与事物,慢慢察觉到一种最好的状态,与那些对你最重要的人、事、物更亲密地交流,进而探寻到生命中的幸福真义。”

我深爱我的丈夫、孩子与工作,与婆婆这个“不必要的人”怄气争胜实在是“不必要的事”。所以,我努力工作,随着薪水的升高,婆婆对我的尊敬越来越多。我用心经营朋友的圈子,与其看着每晚“老公打游戏、婆婆端茶倒水”的场景而窝火,不如借口加班晚点回家。婆婆经常把七大姑八大姨聚到我家,我干脆休假带儿子旅游,把中国逛个大半。婆婆电话:“快回来吧,我把他们都打发回去了……”老公一回家跟婆婆聊起来就滔滔不绝,我调整心态:家有一分钱不花的“优质保姆”,监视着老公,总比别的男人花天酒地好吧?

对“妈宝”老公,我没有放弃,斗智斗勇,把儿子的功课辅导丢给他,让儿子成为镜子来光照他的内心。我常转发一些心理学家的文章,借着探讨“婆婆的晚年到底需要什么”、“如何让婆婆真幸福”等话题来给他洗脑。我很多次半开玩笑地对儿子说:

“等我老了,要好好享受生活。我要游山玩水,做一个精神独立、身体自由、快快乐乐的时尚老太太!”

老公每次出差,婆婆倍感煎熬,儿子也想爸爸。我趁机教育儿子:“好男儿志在四方。爸爸跟我们距离远了,但关爱还在……”随着老公出国的半年进修,婆婆逐渐习惯“妈宝不在”的生活。她不傻,对我的暗示心领神悟。我也不勉强、不期待她立刻改变,谁都知道亲子间的“断、舍、离”做起来太难。然而,在我对儿子教育中,婆婆感悟到我刻意培养儿子的独立与坚强,不事事代办,放手让他吃苦,并且不让逐渐长大的儿子跟我太“腻味”。品学兼优的儿子也成长得爷儿们味道十足,让奶奶颇以为荣。

最近,婆婆跟离婚多年的公公又走到一起。二人虽不提复婚,但经常一起遛弯、喝茶、发短信。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连老公都意识到:能安置婆婆晚年灵魂的,不是子女的孝心,而是老伴儿的陪伴。两人兜兜绕绕又回到原点,幸福了自己,也释放了子女啊!

点评:我们不能强求家人在关系上做到“断、舍、离”。然而,我们可以不纠缠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中,而是开辟更宽广的天地,为自己赢得家中的地位,引导老人在精神上不做事事依赖子女的“巨婴”。

第四部分 对“有毒的关系”,手起刀落

绝大多数中国女性的痛苦,源自于亲人之间的不健康关系。悖论的是,当事人明明知道某些关系有毒,却碍于文化、血缘和脸面,优柔寡断,唯唯诺诺,一味逃避。

敢于理性地评估自己的亲子关系,对深爱的孩子“断、舍、离”、对“有毒的关系”手起刀落的女性,一定有股子对自己的狠劲儿、对人生的韧劲儿、对幸福的认真劲儿。她们能风风火火、有滋有味地过日子,不纠结、不纠缠、不纠心,潇潇洒洒地走到底!

猜你喜欢

婆婆儿子孩子
打儿子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如此婆婆
风婆婆来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