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渐进到突变
——对相同主题下西方雕塑艺术形象变迁的探讨

2018-02-11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10期
关键词:泰罗多纳米开朗基罗

贺 征

(上海海关学院,上海 201204)

在艺术史中,经常有不同时期的艺术家针对相同主题进行反复创作,这种现象在各门类艺术中都并不鲜见。通过对比这类作品,可以梳理出艺术发展的脉络以及风格、手法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将古典时期与近现代时期的作品进行比照,会发现艺术形象改变的程度大不相同,并且鲜明地呈现出由具象到抽象的转变。最能够直观反映出这种变化和趋势的应该是雕塑艺术,因其是最具有实体感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其中的人体艺术形象,能够清晰地向人们展示出艺术发展由渐进到突变的发展过程。文中分别选取了古典雕塑与近现代雕塑中围绕相同主题创作的经典作品来展现这一历程。

一、古典雕塑——人物姿态的渐进

《大卫》是雕塑艺术中的经典形象,其展示的是圣经旧约中的少年大卫在一次对非利士人的战斗中用弹石器击败并杀死巨人哥利亚的这一情节。在几位艺术大师的手中,大卫呈现出了不同的姿态与神情。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文艺复兴初期佛罗伦萨雕塑家多纳泰罗(Donatello,1386?-1466)创作的大卫。这是漫长的中世纪以来第一尊裸体青铜雕像,真人一般大小,可以说是开创了以现实主义手法赞颂人体美的先河。显然多纳泰罗“已经厌倦国际哥特式风格的纤细和精致,渴望创造比较朴素生动的人物形象”①235。这位少年大卫头部略微低垂,脸庞被帽檐微微遮挡,眼神似注视着脚下哥利亚的头颅,表情平静,看不出他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他一手执剑,一手弯曲于腰间,腿部则是希腊雕像典型的站姿。这尊大卫给人一种平静、松弛而又自信的印象,似超然于事件之外而陷入了深切的冥想之中。

接下来,看到的是韦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hio,1435-1488)的大卫。这尊大卫同样是少年形象,身穿带有哥特式风格的服饰,嘴角微抿,目光平视前方,身体的姿态与多纳泰罗的大卫相似,只是将手中的长剑由向内变为了向外,脚下仍放置着战败者的头颅。作为多纳泰罗的继承者,韦罗基奥延续了写实生动的创作手法,塑造的大卫形象更为细腻,姿态更为舒展,写实化的倾向更加明显。如果说多纳泰罗的大卫还似乎保留着神性的话,那么韦罗基奥的大卫则被注入了更多的人的因素,人与事件的关系似乎也拉近了,人在此情境中的作用进一步突显了出来。

然后,让我们来重温一下最富盛名的大卫,创作者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米开朗基罗在前辈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明显的改动。首先是材质,改用了大理石,与青铜材质相比,大理石更具有一种纯然、圣洁之感,而且也更适于展现人体起伏变化的肌体线条以及细腻的面部表情。此外,米开朗基罗将大卫由少年改为了青年,创作的瞬间由胜利后改为了出战前,大卫的手中不再持剑,而仅有肩头的弹石器。并且雕像的尺度也大为增加,人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这一系列的改动,使大卫看上去更加具有力量感,更为雄伟壮观,刻意放大的头部和双臂,紧蹙的眉头,坚毅的目光,令人感到一种无坚不摧而又镇定自若的气场。大卫对他即将要面对的战斗胸有成竹,似乎他面前站立的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非利士巨人,他炯炯的目光似已穿透一切。这是文艺复兴盛期的精神,是对人的巨大力量的肯定,更是米开朗基罗个人天才创造力的展现。

在米开朗基罗之后的一百多年,意大利巴洛克雕塑家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同样以卓越娴熟的技巧重塑了大卫。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不同,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更加强调动态,追求壮观、炫目的装饰效果。因此贝尔尼尼的这尊大卫在姿态、神情上呈现出了较为鲜明的变化。大卫不再像以往那般采用典型的希腊站姿,而是将身体形成了明显的扭转,似在腰间集聚了巨大的能量,下一秒他将掷出手中的石块。大卫的面部表情也更加生动,目光凝聚,嘴唇紧抿,仿佛在他面前不远处正站着那位巨人。贝尔尼尼成功地为大卫注入了动感,使大卫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同时也增强了雕塑本身的叙事性,似将大卫迎战、出击、胜利的场景一一展现在了欣赏者面前。如果说之前的三尊大卫都带有些神性与永恒气质的话,那么贝尔尼尼的大卫则更多了世俗化,更贴近现实的人。

这四尊大卫,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展示了古典时期,主要是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的雕塑艺术发展的轨迹,从中可以发现,艺术风格的变化处于渐变的模式,作品之间的相继为序的痕迹较为明显,都有对前代作品的传承和批判。多纳泰罗表现了更多的古希腊精神,韦罗基奥在此基础上突出了更细腻和写实化的倾向,米开朗基罗塑造了一位希腊精神与文艺复兴精神并存的永恒英雄,贝尔尼尼则向现世更迈进了一步。大卫们的姿态与神情尽管有差别,但总体仍在具象化的范畴之内,以写实的人体形象为蓝本,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对于人体精准的把握以及雕塑技巧的纯熟。

二、近现代雕塑——人物形象的突变

艺术史的进程发展到近现代时期,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出现了从具象到抽象的突变,相同主题的作品在不同艺术家手中以迥然相异的方式呈现,为欣赏者打开了更为宽阔的视野。

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西方古典雕塑的最后一位大师,近代西方雕塑“三巨头”之一,同时也是现代雕塑艺术的杰出开拓者。他的大型雕塑作品《地域之门》中塑造了众多人物,“人物身体的弯曲和扭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看起来是现实的、自然主义的,却又带有明显的失真”②。其中的许多人物作为单体雕塑同样出名,比如《思想者》《三个幽灵》《吻》《欧米哀尔》等。作品《吻》,罗丹以细腻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对深情相拥的情侣,男女主人公完全沉浸在彼此的感情世界中,女性的身躯柔和丰满,男性的躯体强健有力。作品既充分展示了人体的柔美与阳刚,又通过对肌肤细腻的雕琢和人物姿态的设计,表现出了极为真挚而浓烈的情感,写实的手法使欣赏者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并领会作品的爱情主题。整体而言罗丹塑造的这一组人物仍然是具象的,本质上仍属于古典雕塑的范畴,而并非像后来的现代雕塑一样诉诸于简化、抽象的形象。

同样是“吻”这一主题,在罗马尼亚雕塑家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1876-1957)手中则完全变了一番模样。布朗库西对现代雕塑有着重要影响,他追求造型的极度简化以触及事物的本质,因而其作品擅长用简洁洗练的语言表情达意,用“有意味的形式”形容他的作品颇为贴切。布朗库西的《吻》雕刻于一块矩形石头之上,艺术家仅用一些简练、对称的线条便塑造出一对拥吻的恋人,整体造型稚拙、古朴、单纯,极大地保留了石材原有的简单轮廓。布朗库西在创作这一作品时“尽量与两人拥抱的外在形式这种机械的生活模式拉开距离,尽量从最基本的真实出发,以便使这种雕像和人的诞生、人的欢乐、悲剧等严肃的事件相区别”③。尽管布朗库西曾做过罗丹的助手,并且非常崇拜罗丹,但他认为罗丹太伟大,无法超越,因此需要另辟蹊径,正如文艺复兴以后的艺术家试图超越前辈高峰一样,他选择了一条与罗丹完全不同的创作之路。可以说他的解决方法非常激进——极度的简化,因为“他想弄清楚雕刻家可以保留多少原来的石块,而仍能把它转化成一组人像”①581。

除了这件《吻》以外,布朗库西还创作了不少以此为主题的作品,都体现出鲜明的抽象化特点。而《吻之门》可以称得上是对这一主题最终的凝炼。从这件作品的两个立柱上仍能清楚地看到《吻》的形象的痕迹,圆形似人物的头部,柱身似身体,而整体门的造型更增加了作品的崇高感和纪念性。布朗库西对艺术形象的概括与简化为后来的雕塑家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雕塑的大门,他探知了“人们要求艺术形式简练、单纯的心理,注意雕塑语言与现代科技、现代建筑的发展相适应,并发掘传统艺术中偏重于写意和‘抽象’的遗产”④,从而将西方雕塑从古典的具象写实推向了抽象象征,其变化不可谓不剧烈。

这一改变从罗丹与布朗库西的作品对比中清晰可见。罗丹的《吻》以真实的人体展现人物热烈的情感,将冰冷的大理石幻化成了温润的肌肤,石材仿佛有了生命,令观者不禁叹服艺术家细腻写实的手法;布朗库西的《吻》抛开了人体的细腻刻画,代之以纯然的几何形体,也许乍看之下会感到错愕,但久久凝视却又让人陷入深深的思索,“爱究竟是什么?”这已无关个体,而是意在探究整个人类情感的奥秘。

三、从渐进到突变看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

文中所选择的两组作品,从时间上看分别是15至17世纪以及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处于西方雕塑艺术三大高峰的后两个时期,即意大利文艺复兴和近代法国。19世纪之前的西方雕塑艺术总体上都属于古典艺术,人物造型具象写实,遵循以“对立方式保持躯体平衡”的希腊准则,追求和谐、崇高的美感,从理论根源上讲是根植于模仿说,即认为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形象的真实与否是评价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因此,从多纳泰罗的《大卫》到贝尔尼尼的《大卫》,尽管每一尊大卫也都能体现出其所处时代的创作风格及艺术家个人的创作才能,从文艺复兴初期以真人比例颂扬人体美的大卫,到文艺复兴盛期具有永恒英雄气概的大卫再到巴洛克时期具有强烈动感的大卫,但大卫始终是大卫,是那位睿智、健美的以色列王。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雕塑流派迭起,风格迥异,整体呈现出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的倾向,艺术家们开始追求新形式、新观念与新价值。罗丹作为古典雕塑与现代雕塑之间的承接者,以鲜活的形象诉说着人世间真挚的情感,他既主张要服从自然,同时又认为要歌颂自己的灵魂,这无疑为现代雕塑家们竖起了一座灯塔。因而到了布朗库西手中,这情感得以更简洁、纯然的形式展现,可见雕塑家将形的作用提升到一个突出的位置,赋予了形式相对独立的意义,使雕塑艺术绽放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风采。当然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西方雕塑艺术由渐进而突变的发展过程印证了艺术史进程与人类文明进程一样并非匀速,而是更像河流般时缓时急。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家创作所受外在因素的限制越来越少,自由度越来越大,由具象写实而抽象象征,鉴赏的难度随之增加。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此这般留给欣赏者想象的空间却愈发广阔,对作品的阐释变得更加多样化,这也为欣赏者提供了更为自由、更具趣味性的氛围。在对作品形象把握的同时,其象征意义将人们引向了愈加宽广而深远的领域,启发人们对自身内心世界和客观外在世界进行更加深刻的思索。■

注释:

①(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11.

②(美)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邹德侬,巴竹师,刘珽,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2(第二版):53.

③ 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7:867.

④ 邵大箴.西方现代雕塑10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1:68.

猜你喜欢

泰罗多纳米开朗基罗
蚂蚁与诺瓦泰罗树
蚂蚁与诺瓦泰罗树
蚂蚁与诺瓦泰罗树
蚂蚁与诺瓦泰罗树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
清华社与新东方酷学多纳合作联手进军儿童出版市场
“南美足球教父”走完争议人生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连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