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差异性到共同性: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形成的内在逻辑
2018-02-11陈辉
陈 辉
(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北京 100094)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呈现从差异性到共同性的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40历史充分证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当前我们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文化认同,共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遵循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同捍卫国家主权的价值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也具有规律性,它是一个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过程,是共同性对差异性的超越过程。因此,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需要坚持从物质到精神的原则,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华各民族的交流交往;均衡物质利益分配,增强中华各民族的平等意识;加快民族经济发展,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物质基础。
一、从多元到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形成的价值逻辑
各民族的存在表现为多元化特色,其本质在于各民族的差异性,由于差异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弥补各自的弱点,发展各自的特点走向同一。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整体并不是部分的简单总和,实体的混合构成的是新的实体,新的实体在功能上优于混合前的各部分之和。因此,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指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这个角度来说,各民族对新的共同体的认同,是各民族寻求利益最大化和功能最优化的选择。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价值所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各民族通过经济交流,共同繁荣发展;通过文化认同,共建精神家园;通过守望相助,共同捍卫国家主权。
(一)经济交流:共同繁荣发展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的联系有利于民族认同的产生,反之民族认同也有助于经济的交流。民族认同的发生通常都是与民族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各民族的经济交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下,各民族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各民族共享资源、交流技术、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1.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利于各民族社会共同发展
物质生产规定和制约社会关系,民族认同离不开物质生产的影响。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有利于增强各民族生产的联系性、经济利益的一致性。历史表明,民族认同感较强,民族内部经济活动依懒性增强,各民族发展加快;反之,民族认同感较弱,民族内部经济活动联系松散或缺乏联系,各民族的发展就会受限。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以农耕为基础的共同经济生活促进了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认同的形成,同时周边各民族对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认同也促成了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联系。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众多的游牧民族南下与农耕民族联系交往日益密切,学习并从事农耕生产,经济活动联系逐渐紧密,民族认同不断增强,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同时也实现了民族的“封建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又促进了本民族发展、巩固了统治,促进了本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民族的融合,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利于各民族共享资源
民族认同的内在经济本质,使不同民族体之间谋求某种经济上的相同性成为认同最基本的内容之一。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各民族发展的环境条件不一。各民族发展的差异性存在,需要在新的共同体中被克服和超越,获得发展条件和机会的同一性。为了克服发展中的差异性,寻求其内在的同一性,然后在同一性中获得差异性发展的机会。在新的共同体中,各民族应当运用各种手段克服资源上的差异,建立新的机制以共享资源和获得新的发展。
在华夏民族建立起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共同体后,与其他以游牧经济为基础的民族发生了资源上的交流和竞争。农耕经济缺乏奶制品、肉类和牲畜,而大量生产游牧经济地区缺乏的茶叶、丝织品和农产品,因此共享资源成为不同生产方式民族之间的明智选择。在经历了战争与掠夺的方式后,各民族交流在经济的互相依赖中日益密切,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不断加强。在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下,资源的共享以平等的交换代替了战争和掠夺,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办的茶马贸易、丝路贸易都解决了各民族的发展困境。无论是唐王朝的“使于吐谷浑,与敦和好,吐谷浑主伏允请与中国互市,安远之功也”[2]354的策略;宋王朝的“以茶驭番”的权谋;明王朝的““市买私茶等货,以此缘(沿)途多用船车,人力运送,连年累月,络绎道路”[3]32的茶叶输藏之胜;清王朝“边销茶”“蛮装茶”的大量贸易,都推动了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经济的联系和发展,增强了各民族间文化传播与交流,使各民族之间的同一性不断增强,推动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3.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利于各民族技术交流
各民族在自己的长期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为了本民族的生存利用当地资源也创造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技术,如北方的匈奴培育出骡子,北方少数民族在公元6世纪开始吃饸饹,女真族发明了火炕,南方各少数民族最早栽种和推广水稻,还有壮族的铜鼓铸造工艺,苗族的银饰加工工艺以及蜡染、织锦技术等。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为少数民族众多先进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是密切的经贸联系;二是汉族知识分子对技术的记载和传承;三是强有力的中央王朝的推广。正是因为这些因素使各民族创造的科技成果能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这些科技成果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文化认同:共建精神家园
民族文化是人类长期历史实践的产物,因此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各民族文化虽然因其差异性而相互竞争,但是也是相互依存的。在新的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继承传统,同时还要吐故纳新,将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凝聚起来的,形成新的文化认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成为各民族的精神家园。
1.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利于各民族寻根问祖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认同是各民族经济文化不断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德国哲学家谢林说:“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一个民族,只有当它能从自己的神话上判断自身为民族,才成其为民族。”[4]34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祖先认知,通过祖先谱系的神话,每个民族成员找到了认同自己与文化母体间相联系的脐带。范文澜先生的研究表明:“汉族无疑是很多民族的化合体。它的祖先多得很,不仅传说中的黄帝族是它的祖先,而且所有融合进来的任何一个民族的祖先都是它的祖先。凡是现在兄弟民族的祖先或者是已经融化似乎失踪的古代民族,都是汉族的伯叔祖先或者是祖先的一部分。”[5]22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认可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而产生。
2.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利于各民族凝心聚力
民族认同代表着一种力量,代表着一种情感。“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6]599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是各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的支撑点。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包括价值观、劳动技能、教育水平和实践经验等,是该民族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淀。不同民族的文化使各民族独具特色,并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认同来自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因此,民族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是实现民族文化的一致性或同一性,民族成员对这种文化一致性和共同性的确认,形成民族发展的动力。
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使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形成凝聚力的同时有利于整合资源、促进经济合作,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能够提升各民族的吸引力、感召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使各民族成员紧密配合、团结协助,自觉维护共同体的利益,共同奋斗、共同发展。
3.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利于各民族繁荣文化
共同的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凝聚民族的核心。“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关键。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在新的共同体内获得同一性,使各民族的文化得到发展并交融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促进了新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形成,促进了共同的语言文字、服饰、宗教、价值体系等文化要素的交流与融合,并逐渐形成新的共同体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契丹、匈奴等民族的差异性逐渐消失,在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过程中慢慢失去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新的文化一体化。在同一个民族共同体内,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传播、交流、借鉴、吸收、凝聚、创新形成新的并被各民族认可的文化,通过传习和积淀逐渐形成各民族相互认知和联系的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促进各民族文化更具特色。生活在不同环境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璀璨文化,也使各民族认识到自己的民族共性和与其他民族的差异。多元文化为民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鲜元素,大大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容,完善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使得民族文化变得更加丰满、更加广博。
(三)守望相助:共卫国家主权
地域认同是人类认同意识中永恒的记忆,特别对于农耕民族来说,对乡土具有特殊的情感。中华民族被看作在共同地域的人们形成的共同体,在这共同体中的各民族都认可并捍卫共同的地域。共同的地域和地域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安德森认为,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民族或族群成员不可能认识本族的所有成员。因而,民族成员的地域认同则被突出出来。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7]243守望相助的传统。在外敌入侵时,各民族共同御敌;和平时期各民族共保安宁。
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地域。一直以来就持有“自我朝人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8]75的观念。中国的地理自成系统。西边有天山、阿尔泰山脉、昆仑山脉,东有大海,内有广阔的平原,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大河纵横其中,山川、河流、平原,成为中华民族长期生活繁衍之地,在长期的交流交往过程中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下,各民族和谐安宁地发展生产,安居乐业。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都形成了对中国地域的认同,守土有责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有志之士的抱负和情怀。每遇到外敌入侵之时,各民族同仇敌忾,保家卫国。“台湾、澎湖、东北四省、内外蒙古、新疆、西藏,无一处不是保卫民族生存的要塞。这些地方的割裂,即为中国国防的撤除。”[9]71913年初,内蒙古西部22部34旗王公通电全国申明:“数百年来,汉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当一体出力,维持民国。”[10]113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个集团或个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分裂中国,各族人民都自觉维护着民族和国家的统一。
正是在国家在面临西方列强的欺凌和吞并之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高涨,各族人民不论贵贱和地位高低、何种行业都聚集在中华民族的旗帜下,团结一致,前赴后继,奋勇杀敌,维护领土的完整和民族的尊严。
二、从自在走向自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形成的历史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各民族自我认同和对新共同体民族认同的辩证历史过程。血缘关系和地域归属是民族形成之初的联系纽带,人们以血缘为纽带组成家族、宗族。但人类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突破,地域的藩篱和血缘的界限开始被打破,家族和宗族的差异在原始部落、种群中统一起来,新的民族形态在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程中,中华民族共同的认同不断深入,中华民族不仅仅成为各民族的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更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费孝通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10]1处于“自在”的中华民族,各民族在有限的地域和范围内客观存在、彼此联系并形成一体性,但语言沟通隔阂,对共同的利益安危缺乏自觉的认识和感情的认同;而“自觉”的中华民族,各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一体性”增强,交流交往范围和深度扩大,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形成,中华民族的意识增强。中国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中华民族就处在形成过程中,在这过程中各民族的发展需要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自觉。到了近代,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空前增强,形成了强大的共同体。
(一)自在:各民族差异发展
卢森伯格认为:“原初状态的共同体成员是和睦相处的,成员对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和忠诚以及期望,不是源于外部的社会逻辑,也不是源于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的分析,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11]6在这种自然状态中,各民族依据各自的条件特点,差异发展。“在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中,没有任何反思、批判或实验的动力;这种情况是因为,只有在以下的范围内,共同体才和它的本质保持一致,即它区别于其他的人类群集,它是小的,但它也是自给自足的。”[11]6这种自给自足的发展状态是由于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生产力条件低下和社会组织发育程度低导致的。
1.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导致各民族独自发展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505。人与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关系不断扩大的过程。由于受到特定地理区域内自然环境影响,不同的民族在发展初期由于社会交往和交流手段的落后,只能局限于各自生存之地,进行内部的生产生活的交流,独自缓慢地发展。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地理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许多民族生活在高山、林海、草原、沙漠等交通闭塞的地方。“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一个地理单元。”[10]1以差异性存在的有限的生产和生活地理空间导致人们形成地域归属感。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隔绝,新中国解放前还有独龙、德昂、基诺、怒、布朗、景颇、傈僳、拉祜、佤等9个民族还处在原始社会,有些地方仍然处在奴隶制时代。这种自我发展的“自在”状态不仅来自于自然地理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生产力发展低下所造成的。
2.生产力条件低下导致各民族交流交往缺乏
中华各民族早期在相对独立而内部自成体系的生存空间里独自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这种交流交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根本原因是落后的生产力,而且这种生产力具有单一性,造就了农业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和狩猎文化等差异性特点明显的多元区域性文化。“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12]544生产力的低下使民族间缺乏交流交往。
(二)中介:民族发展需求
从各民族在“自在”中发展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认同的逻辑与实践的中介是民族发展的需求,是生产力的发展。“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12]567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应对各种公共危机,各民族重塑自身的身份,组成一个具有利益共同性和意义共同性的共同体,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实现民族发展。民族认同最初是由生存需求和经济需要引起的。在各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可避免地在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产生矛盾,因此,超越差异性寻求共同性,成为各个民族理性选择。
1.民族的发展需要扩大交流交往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亦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12]35民族发展不仅为民族交流交往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理条件造成了不同的经济类型和各具特色的生产方式。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历史上各民族以经济掠夺和贸易往来的形式超越地理的差异和限制实现经济交流,特别是你来我往的经济贸易交往,使南北各民族不断融合,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一个民族能够获得的进步机会取决于它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交往程度。善于学习、借鉴其他优秀民族文化的民族能不断地适应环境变化,发展迅速。在这个交往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共同体的认同。如云南的蒙古族,在迁到云南,畜牧业难以为继,便向当地的汉族、彝族等兄弟民族学习定居农业,并逐渐适应环境变化生存发展,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生存知识体系,融入到当地民族之中,并不断融入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当中。各民族在进行经济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语言交流、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相互学习,彼此之间的差异不断减少,最终成为具有同一性的中华民族。
2.民族的发展需要增强平等意识
各民族在发展中都表现为差异性存在,在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过程中,差异性不仅表现为血缘、文化和资源等方面的不同,而且表现为政治上的不平等,较弱小的民族总面临着强大民族的欺凌乃至掠夺和吞并。因此寻求各民族之间在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所享有权利和所处地位的相同性,成为每个民族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这正如罗尔斯所指出的:“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身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这个观念就是要按平等的方向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13]96因此,为了民族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民族平等的追求和努力。
3.民族的发展会导致文化冲突
汤因比指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该民族对其生成环境所做的挑战的一种回应。”[14]109各民族依据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和要求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风俗、习惯、伦理、语言、建筑等具有差异性的文化。当民族之间进行社会交往时,“非我族类”的语言、习俗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特质会形成自身的判断,反过来也会强化自身对本民族的归属感和情感。因此,亨廷顿认为:“现代化不只是产生阶级意识,还带来了各种新的群体意识,如部落、地区、氏族、宗教、等级、阶级、职业、社团。现代化意味着各种新和旧、现代和传统的群体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群体而存在的;意识到自己在与其他群体关系中的利益和要求。”[15]38民族文化差异导致族际间的政治、价值观、语言等文化差异性,并因此发生激烈的冲突。因此,我们在民族发展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文化冲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自觉:对各民族差异的超越
作为哲学范畴的认同是指某些事物是相同的、一致的,或者就是它本身。作为心理学概念的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伊斯顿指出:“由于强烈的社会反差,造成了系统的分裂。系统对于由此产生的压力做出反映的一条重要途径可能在于尽力促成成员的同质化,即减少或消除团体之间的宗教、语言和其他文化的差别。”[16]215因此,各民族只有超越血缘差异、经济差异、政治差异和文化差异,才能实现新的民族共同体的自觉。
1.超越民族血缘差异共创中华民族
虽然现代民族已经超越了早期民族的血缘纽带,但中华民族依然血脉相连,血缘是中华民族凝聚的重要纽带。闻一多指出汉族也是不同部落不断融合的结果。“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17]32历史上,少数民族不断地迁徙与汉族交流交往交融,最终形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民族之间的战争引起人口迁移,也有为逃避天灾人祸而流亡,或者不同区域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吐蕃地区而言,唐朝时“安禄山之乱,肃宗在灵武,悉召河西戍卒收复两京,吐蕃乘虚取河西、陇右,华人百万皆陷于吐蕃”[18]53。战争促使了党项、吐谷浑、回鹘、通颊、苏毗、白兰、龙族等民族的相互融合发展。此外,中华民族的许多民族在共同的生活地域中逐渐拥有了共同的祖先崇拜,形成了拟血缘群体,加强了精神上的群体认同。
2.超越民族经济差异实现经济一体
中华各民族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国(中原)的命运几乎是不间断地连接在一起,一旦自己建立起民族国家政权之后,总是期望进入人口较稠密、文化比较发达和气候比较温暖的南方定居。”[19]5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学习先进的文化。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至少会与其他民族存在某种程度的竞争,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一个民族会取代另一个民族或者他们兼容并存,更加互相依赖,互相补充”[20]64。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农耕经济、游牧经济、渔猎经济、游猎经济的差异性已经在各民族的历史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密不可分的同一体,在这同一体中,农耕经济成为大多数民族主要的社会生产方式,形成其他经济形式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
3.超越民族政治差异实现政治平等
每个民族都应有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每个民族都要平等地拥有权益,不能赋予任何民族以特权。在新的民族共同体中,“大民族”“不仅在于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在于压迫民族即大民族要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上实际形成的不平等。”[21]631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各民族一直都在为反抗民族压迫,争取民族平等而奋斗。只有真正实现了各民族的政治平等,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才能真正实现,各民族成员才能真正地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才能真正成为自觉的民族。
4.超越民族文化差异实现文化融合
自古以来华夷以文化为界,“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22]248。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成为各民族联系的纽带。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使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消除,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尊重日益增强。民族文化差异性超越的核心是不同民族文化在融合之后形成交流交往的和谐,并非是“想象共同体”,而是经济、文化和历史的共同体。通过民族交往,尽管文化差异依然存在,但越来越多的共性被各民族所认可,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中形成了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从物质到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形成的实践逻辑
黑格尔认为,民族是一实体,而实体是一潜在的自在精神。民族认同是作为个体的差异性与民族这个实体的同一性相统一的过程。差异性是个别的和感性的存在,可以经验地被把握,然而同一性却是超验的,只有在精神中才存在,也只能被精神所把握。因此,由差异性到同一性的过渡和两者的统一,只有精神中介才能实现。差异性扬弃自身的个体性从而向同一性回归,需要精神性元素的运作和支撑,也只能在精神中完成[23]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民族工作要见物,更要见人。”[24]249因此,只有重视物质手段,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华各民族的交流交往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只有立足于发展缩小差距,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才能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从总体上看,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基础设施较落后,限制了各民族的交流交往。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各民族交流交往提供物质条件。
一是加大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定贫困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为重点,支持新建农村道路,改扩建农村道路,破解农村地区“出行难”,支持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人居环境、城乡一体化等领域的建设。
二是加快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现代媒体通信建设,实现网络全覆盖。通过网络通信建设使各民族群众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网络。保证民族地区群众能方便快捷接入高速、低成本的网络服务,保障各类网络应用基本需求,使更多的民族群众有机会通过农村电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享受优质公共服务、实现家庭脱贫,通过高速宽带网络助力脱贫攻坚。
三是通过加快研发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交流软件,减少和消除民族群众交流的语言障碍。加快研发方便快捷的移动终端和手机应用,推动民族语言语音、视频技术研发和应用等举措,使民族群众能用本民族语言实现网络便捷沟通,让各民族群众在互联网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二)均衡物质利益分配,增强中华各民族间的平等意识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民族间的不平等,会淡化民族认同、消解民族凝聚力,因此必须均衡利益分配。
一是让各民族在开发资源中获益。在开发利用民族地区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民族群众的利益,使他们从资源开发中得到实惠。制定并实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补偿收费、资源加工税收政策。实行征收排污费制度,控制水土流失和农田污染,防治荒漠化,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二是帮助民族地区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发达地区要从少数民族地区长远发展出发,着眼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实力和自力更生能力;在移民搬迁和投资办厂时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征得广大干部少数民族群众的同意;要加大少数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大量的科技管理人才,实现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增强各民族的情感交流,促进各民族相互认同。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协调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民族成员矛盾的加深会给社会稳定和中华民族认同带来严重损害。因此,要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建立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认同感,增强信任和理解,各民族关系就更为和谐,为中华民族认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快民族经济发展,构建中华各民族认同的物质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一般社会生活的,政治生活的,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相反,正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5]597因此,增强民族认同需要加快经济的发展。
一是支援民族地区的各项建设。通过实施对口支援,既能缓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与发展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长期严重滞后的现状,实现双方在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领域的优势互补。制定符合民族地区发展的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扩大经济发展自主权,吸引各种资本、技术、人才参与民族地区的建设,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增强各民族的相互认同感,助于增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二是加强民族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将民族地区从对外开放的大后方、边陲、末梢,推向最前沿、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改变民族地区发展定位,促进民族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打破民族区域的局限,完善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发挥民族自身经济特色和优势,提高竞争能力,形成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增强中华各民族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