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学说的辩证法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体现及其价值意蕴

2018-02-11崔家新池忠军

理论月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辩证法资产阶级

□ 崔家新,池忠军

(1,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2.淮海工学院 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2018年时值《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170周年。《宣言》的发表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撑,推动了革命的发展。列宁认为《宣言》“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理论。”[1](p416)对于列宁的这一论断,多年来国内学者一致认同,并将其作为一种“真理性”的话语广泛引用。但遗憾的是,鲜有学者提出疑问:《宣言》是否正如列宁所说蕴含着发展学说的辩证法?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又体现在何处?黄楠森教授也曾发出过疑问:“如何理解列宁的论断?”他认为辩证法只是《宣言》的三个主要部分之一,讲的只是最全面最深刻的方法,并没有讲具体的辩证法命题[2](p12-14)。也有学者试图对列宁的论断进行解读,但仅仅梳理了《宣言》所阐述的具体的社会发展形态,人为地剥离了辩证法[3](p15-20)。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宣言》,我们有必要跟随列宁的思路,去探讨《宣言》中发展学说的辩证法。

一、正确认识发展学说的辩证法

列宁曾在《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两篇文章中先后指出,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4](p84),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5](p42)。而后,在其为格拉纳特词典撰写的《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列宁认为《宣言》阐述了“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同样在该文中,他借助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最全面、最富有内容、最深刻的发展学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就”[6](p55)。这充分说明,在列宁的观念里,辩证法与发展学说具有同一性,“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与“辩证法是发展学说”所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只不过对《宣言》而言,列宁更强调其中所体现的辩证法。而要理解列宁所说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必须首先理解“发展”的涵义。

当前,学界对哲学意义上“发展”概念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发展等同于联系,就是事物的纵的联系、历史的联系、前进过程中的新旧的联系[7](p82)。第二种观点从质变和量变上理解发展,认为发展是渐进和飞跃的统一、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连续性是事物的量变,间断性是事物的质变[8](p132)。第三种观点认为,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9](p8)。其实第二种和第三种观点所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只不过第二种观点是从过程的角度把握发展,而第三种观点则是从结果的角度把握发展。如果仅以这些观点孤立地理解发展,是不能全面把握发展的内涵的,而且这些观点本身也存在着不周延之处,有必要予以进一步澄清。

其中,第一种观点看到了事物纵向的联系但忽略了事物横向的联系。对此,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唯物辩证法不仅揭示了事物内部的运动而且揭示了客观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运动联系[10](p301)。可见,毛泽东既看到了“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也即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的矛盾运动,也看到了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同样影响着事物的运动发展。也就是说事物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事物内部纵向的矛盾运动,也表现为事物与其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横向的联系和影响。第二种观点从质变和量变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勾画了发展的本质,既看到了量变到质变过程中的发展,也肯定了质变对发展的统一。但对于这个观点,我们应注意将变化与发展相区别,量变的过程中存在每时每刻的变化,但不能说都有发展。区别的关键在于对变化具体性质的把握,只有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变化才是发展[11]P(22-25)。而对于第三种观点,虽然其被广为引用,但必须明确新事物的产生是建立在旧事物量变的基础之上,是代表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的质变结果,只有符合这种趋势的新旧事物转变才是发展。综合并完善以上观点,发展的本质内涵可表述为:发展意味着联系,这个联系既包括纵向的联系也包括横向的联系;发展也表现为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量变向质变的变化过程以及符合这一趋势的质变结果。

那么,到底何谓发展学说的辩证法呢?实际上,这一说法所表达的核心是发展的辩证性。这种辩证性体现在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之中,体现在事物所经历的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之中,更体现在新事物在旧事物基础上的飞跃之中。它展现的是事物的一种运动变化状态。所以说,发展的辩证性也即意味着这种运动状态的辩证性,就像列宁所说的“辩证法的核心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对要素的对立统一”,而事物的对立统一的过程推动了事物自身的运动变化,实现了事物的发展。从这一层面上讲,发展学说的辩证法即是以辩证法确证事物发展过程的学说。而在具体的确证方式上,列宁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突破了黑格尔的逻辑中仅仅将“实践作为观念的链环来承续‘生命’的冲动”[12](p337),强调了实践的“能动性”,以实践作为确证事物发展的最终因素。由此,概括起来,发展学说的辩证法是经由人的能动性实践活动,建立在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和外部联系基础之上的,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辩证的世界观学说。

二、《宣言》中发展学说辩证法的体现

明确了发展学说辩证法的基本内涵,也就可以跟着列宁的思路去把握他所说的《宣言》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的真实要义了。

《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用于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强调,这个纲领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他压迫他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13](p7)。对这一思想详加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三层逐步递进的逻辑关系。第一层,明确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生产”及其产生的“社会结构”作为“基础”决定了“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第二层,明确了阶级社会发展中固有的矛盾冲突。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后形成的私有制,促成了阶级的产生,导致了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第三层,揭示了“真正共同体”的实现方向——无产阶级解放必须消灭阶级,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所以说,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所有制关系是社会矛盾的根源,这个所有制关系既是资本主义的存在基础,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原因。它的先天缺陷阻碍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作为对立面存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统一,这就使资产阶级社会既“造就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也“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13](p34)的无产者,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社会内部的阶级对立中逐步被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所取代。这一过程是辩证发展的过程,只有以辩证法分析这一过程,“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14](p90),才能真正领悟列宁对《宣言》作出的论断——“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

黑格尔指出,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15](p66)。列宁认同黑格尔的这个说法,将“事物本身中的矛盾性(自己的他物),一切现象中的矛盾的力量和倾向”[14](p191)视为辩证法的三大要素之一。总之,把握住了“矛盾”的观点也即把握住了列宁理解《宣言》的思路,《宣言》紧紧围绕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交往关系、发展状态以及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诠释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辩证性。

(一)矛盾与交往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在其现实性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16](p505)。这一论断突出了人的社会属性。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较好地诠释了人的这一社会属性。交往最初产生了互通有无的产品交换,而后逐步发展为商品的交换,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也逐步发展起来,阶级也随之产生,从而使人类社会的历史变成了阶级斗争的历史。所以说,交往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在社会内部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社会发展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上,随着新大陆的开辟以及海运的发展,交往由地区性交往扩展为世界性交往,工厂手工业代替了家庭手工业,继而机器大工业又代替了工厂手工业。这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使资产阶级去开拓世界市场以满足生产力的发展,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3](p30-31)。尽管如此,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持续变革,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已无法适应不断膨胀的生产力发展需要。同时,在政治上,社会内部的阶级对立激化,伴随着资本主义而来的工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愈加不可调和,阶级矛盾激化,阶级斗争随之形成。所以说,交往推动了事物间的联系、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但也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更加对立,继而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普遍化,从而为社会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矛盾与发展

辩证法是一种发展学说,认识这一发展学说应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入手,从辩证法对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关系的理解中把握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发展的原则,即“把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都理解为、把握为发展过程”;二是统一原则,即“从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的对立统一中去理解和把握思维和存在”[17](p147)。这就是说,从辩证法的角度理解《宣言》的发展学说,应依据矛盾的观点把握《宣言》中所体现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理解客观社会存在的“量变”过程与“质变”飞跃。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具体阐释了资产者、无产者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澄清和展望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推导出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必然性。

1.资产者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资产阶级的发展过程,指出了现代资产阶级发展的长期性,也揭示了资产阶级发展的根源——经济交往方式的变革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上的发展,而且也带来了政治上的变革。这种变革确保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资产阶级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发展,其根源在于“封建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这种关系已经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13](p31)。这就是说,封建社会内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运动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灭亡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对此,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所起到的“革命作用”。

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绝不是最后一个社会形态,因为资产阶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矛盾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注定要在对立斗争中存在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形象地称之为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交织着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现代的生产力不断地反抗着生产关系。这种反抗带来的结果即是“生产过剩的瘟疫”,而产生这种瘟疫的原因在于“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13](p33)。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用“过度”“太多”等字眼,并不是说资本主义发展已经到了顶点,资本主义所产生的财富、所造就的文明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这里有个相对性的概念蕴含其中,也就是说,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言,它所容纳的生产力已经到达顶点,已经变得狭窄,而不是说真的就是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因为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生产过剩”仅是一种相对过剩,还有很多人解决不了温饱。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不可能使资本家将这些过剩的生产在抛弃“资本”的情况下给予普通民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要么人为地“消灭生产力”。而消灭生产力就会直接导致对工人劳动需求的减少,工人连出卖劳动的机会都会丧失,就会更加地潦倒,因为“现代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值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13](p33),这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加剧阶级矛盾。要么资本家就扩大世界市场,转移生产力。这会对他国的民族独立产生影响,继而形成殖民统治、出现民族解放斗争,加剧世界的动荡。因此,资本主义先天的缺陷决定了它不可能是最后一个社会形态,它内部的矛盾运动及其所产生的阶级矛盾必然推动它向更先进的社会形态转变,而它一手造就的无产者就是它的掘墓人。

2.无产者的发展与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获得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无产阶级“同一程度上”[13](p34)的发展,这种发展在表面上看似乎工人获得了人身自由,实质上工人被人为的工具化了,成为资产阶级赚取剩余价值而不断剥削的对象。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维持自身生活和延续后代所需的生活资料,无产阶级从其存在开始就一直在进行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而且在工业发展的带动下,无产阶级的人数逐渐增长,力量逐渐显现,也就有了“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13](p36)的诉求。这种情况下,个人的冲突逐步演化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冲突。同时,无产阶级在“援助”资产阶级反抗旧社会的斗争中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获得了资产阶级“反对自身的武器”;吸收了能从理论上认清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家。这一切都促进了无产者的发展,也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所以,必须通过革命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13](p39),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

无产者的发展目的在于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实现自身的解放。虽然资产阶级的发展客观上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实力,使其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使得资产阶级的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不可避免。但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8](p592)也就是说,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首先要完成“量变”的积累,才能实现“质变”的飞跃,而这个积累即是生产力的发展。恩格斯在其撰写的《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能以足够的产品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还没有发展到私有制成为这些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和障碍”。所以“这时废除私有制不仅可能,甚至完全必要”,而“共产主义的敌人会用尽一切力量引起革命”[13](p85),压制无产阶级的发展。因此,无产阶级唯有以革命的形式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才能捍卫自己的事业。

马克思恩格斯鲜明地指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就是使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这是共产党人的目的,这一目的所依据的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13](p42)。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宣言》再次强调了“矛盾”的必然运动过程,正是这种运动促进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存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固有矛盾,注定了其社会形态的变化必然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过程。同时,伴随着这种固有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冲突以及无产阶级对自身解放的渴求也必然会促进资本主义旧事物的灭亡和共产主义新事物的产生。

(三)矛盾与实践

恩格斯在《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马克思将《宣言》中所提出的原则的最终胜利寄希望于“共同行动和讨论必然会产生的工人阶级的精神的发展”[13](p15)。在这里,恩格斯提到了两点:其一,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有赖于无产阶级的共同行动;其二,工人阶级的精神发展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希望所在。恩格斯所说的“共同行动”即是工人阶级团结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按照列宁解释,这种实践就是要使“实践为自己绘制客观世界图景的人的活动改变外部现实,消灭他的规定性(=变更它的这些或那些方面、质),这样,也就去掉了它的外观、外在性和虚无性的特点,使它成为自在自为的存在着的(=客观真实的)”[14](p187)。也就是说,为了获得客观真实(客观真理)必须能动地以实践活动绘制客观世界的图景,就是要改变现有的社会状态。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所呼唤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其实也就是在对人的实践能动性的呼唤。面对资产阶级的发展状况,面对资本主义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必须通过实践去绘制“客观世界的图景”,通过实践去掉“外观、外在性和虚无性”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同样,“工人阶级精神的发展”表现为工人对自身解放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而这一认识过程,无论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是对自身地位、发展状况的认识都是建立在无产阶级自身实践的基础上的。

列宁在研读黑格尔《逻辑学》的过程中撰写了《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在这一纲要中,列宁深刻领悟了黑格尔辩证法“人的有目的活动”的实践本质,他同时突破了黑格尔将人的实践与自然界的关系理解为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的论断,而将人的实践视为现实的客观存在过程,从而在实践逻辑上与马克思的实践路向达成了一致[12](p329)。正是在这种突破中,列宁树立了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必须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才有其意义的观念。所以,在对《宣言》的理解中,列宁也始终围绕“人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所阐释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乃至人类的解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矛盾,立足于无产者现实的客观物质生活,“消灭私有制”,剥夺资产阶级利用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使无产阶级变成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13](p50-51),最终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3](p51)。

虽然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看,“私有制最终是要被完全消灭的,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消灭私有制需要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的条件下逐步实现,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19](p121-127)。所以,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以能动的、客观的实践辩证法“亿万次地使人的意识去重复不同的逻辑的式,以便这些式能获得公理的意义。”[14](p160)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实践去推动,更需要通过实践予以确证。

总之,列宁在《宣言》中读懂了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以人与人、国家与民族间的交往联系推动社会发展,以资产者、无产者的发展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实现确证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以无产阶级的有目的的革命实践活动,逐步消灭私有制,建立无阶级差别的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类解放的核心要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辩证的实践基础之上的。所以,列宁作出《宣言》蕴含了“最深刻最全面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的论断就顺理成章了。

三、辩证法在《宣言》中的价值意蕴

(一)表征了《宣言》的基本原理

辩证法是一种哲学的世界观和理论思维的方式[17](p161)。前文已述,依列宁所说《宣言》是新的世界观表达,包含着最深刻最全面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因此,对于《宣言》而言,辩证法也即理解其原理的关键线索。

从《宣言》的文本结构看,它由“资产者与无产者”“无产者与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以及“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四部分组成。其中,第一和第二部分是《宣言》的核心,阐释了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相对发展过程,明确了共产党的立党原则,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提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当时存在的一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派的批判;第四部分则论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态度。对于第三、第四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已经明确,对于社会主义文献的批判以其当时的眼光看是“不完全的”,对于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认识虽然原则正确,但“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13](p4)。因此,我们全面把握《宣言》第一、二部分所阐述的基本原理也就把握了《宣言》的核心要义。

在《宣言》的第一、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叙述逻辑遵循了辩证法的发展原则与统一原则,也即是列宁所说的“把发展的普遍原则和世界、自然界、运动、物质等等的统一的普遍原则联结、联系、结合起来”[14](p224)的原则。这两个原则“以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所造成的思维与存在的发展中的统一和统一中的发展为现实内容,是通过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实践论批判而取得现实性的”[17](p157)。具体说来,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通过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阐释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相对发展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脱胎于封建社会逐步发展生产力,逐步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的过程。在这两个发展过程中,贯穿着人类交往方式和生成方式的变革,更贯穿着社会的自身运动过程,体现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的展开过程”[17](p156)。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剥削本质的同时,澄清了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这种批判蕴含着全面性的辩证思维,有力地反击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对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的形而上学批判。他们通过对雇佣劳动本质的揭露控诉了资本吃人的面目,戳穿了资产阶级所营造的虚假的个性和自由;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家庭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的揭示,指出了它们背后起决定作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对共产主义革命原则的澄清,宣示了共产主义超越国家、民族,追求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的革命理想。总之,如果离开了矛盾、联系、发展的辩证法线索,那么就无法准确把握《宣言》所阐释的基本原理,也就不能领悟其中所蕴含的唯物史观。

(二)诠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早在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就天才地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确立了唯物史观。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阐明了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的来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实际存在的阶级斗争以及“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达”[13](p42)。抽象地概括这一原理,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是事物内部矛盾关系的表现,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黑格尔认为:“某物之所以是有生机的,只因为它本身包含着矛盾,……如果它不能在自身中包含矛盾,那么这个某物就不是有生机的统一体,就不是根据,而会在矛盾中毁灭。”[14](p11)黑格尔在这里所说的“某物”不仅仅指的是客观的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即是建立在自身矛盾的运动的基础之上,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列宁高度评价了黑格尔以事物的内部矛盾作为论证出发点的辩证思维方式,指出,“如果我没有弄错,那么黑格尔的这些推论中有许多神秘主义和空洞的学究气,可是基本的思想是天才的:万物之间的世界性的、全面的、活生生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在人的概念中的反映——唯物的颠倒过来的黑格尔;这些概念还必须是经过琢磨的、整理过的、灵活的、能动的、相对的、相互联系的、在对立中统一的,这样才能把握世界。”[14](p122)而马克思恩格斯在撰写《宣言》时也是以事物的矛盾运动作为出发点,他们在《宣言》中多次指出,这个矛盾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从而再次确认了他们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三)彰显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持续性和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0](p112)马克思的这段话充分揭示了辩证法的发展属性和批判属性。在其发展属性上,按照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五形态”说的界定,人类社会已经由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社会发展到《宣言》发表时的资本主义社会[18](p592),而且还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这充分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持续性。那么,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不是就不需要发展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共产主义不代表社会发展的停顿和一劳永逸。对此,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得很清楚,共产主义运动具有阶段性,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脱胎于资本主义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18](p435),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也具有发展的迫切需要。这是因为消灭阶级,消除私有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需要生产力的极大丰富,而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扬弃旧的生产力因素,需要发展新的生产力,这些都预示着发展的持续性。

作为一种批判性理论思维方式,辩证法意味着批判也意味着自我批判。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18](p5)这本身即是一种自我批判。“这种自我批判建立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我们面对的世界并非哲学唯物主义直观中的静止的对象物,而是在实践关系中存在与非存在(‘无’)的统一,而这种统一也是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的发展过程”[12](p413)。所以说,辩证法告诉我们要根据人类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在运动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在规律中,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曲折性。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辩证法资产阶级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俄国资产阶级军事改革家——米柳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