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特岗教师的困境探析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

2018-02-11潘蓓蓓倪志明

关键词:特岗农村学校

潘蓓蓓,汪 彪,倪志明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桐城 231400)

特岗教师政策是一项由中央统筹、地方实施的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计划。自2006年首先在中西部“两基”攻坚县实施以来,其实施范围在不断扩大。截至2015年,“特岗计划”已公开招募50.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两基”攻坚县及其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覆盖中西部22个省(区)的1 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村小、教学点)[1]。到2016年,特岗教师的数目增至57万余人次,在300万乡村教师中约占19%。庞大的“换血一代”青年特岗教师对乡村教育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既为农村教育补充师资,又优化了乡村教师队伍,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岗教师招聘成员面向未就业的师范类及非师范类的应、往届本、专科毕业生,只要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符合年龄要求,均可报考。不仅有利于乡村师资的补充,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虽为共赢,但特岗教师上岗之后遇到困境,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多位研究者在调查、访谈、研究的基础上或依亲身经历总结研究成果,有多篇文章对此进行了详尽阐述,总结如下:

(一)特岗教师待遇偏低

1.工资待遇偏低。按规定,特岗教师在服务期内,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补助标准,其它津补待遇由各地根据当地在编教师待遇水平等综合确定。即特岗教师的工资、补助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近年来,国家数次提高特岗教师工资,2013—2016年,中央财政投入217.9亿元。与2012年相比,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西部从年均2.7万元提高到3.46万元,中部从2.4万元提高到3.16万元[2]。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往往难以落实各项补贴,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如,按照工资标准计算,2012年安徽省特岗教师的月工资应在2 000元。事实上,调查数据显示,月工资1 000-1 500元的占总人数的27%,月工资1 500-2 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6%,仅有7%的人月工资在2 000元以上。特岗教师对于目前的工资收入满意程度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3]。根据中西部6省份的调查:50.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资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4]。除工资性补助之外,普遍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特岗教师与正式在编教师相比,没有任何福利待遇,基本的“三险一金”与其无缘,而其付出的劳动与正式教师相比则相差无几,有时甚至更多。这种付出与收获的严重失衡,影响了其工作满意度[5]。

2.生活条件简陋。由于特岗计划所设岗位多在偏远农村,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不便、现代化程度较低、休闲娱乐设施缺乏等,多数学校食宿条件较差,难以达到新招录特岗教师的心理预期。工作之余,文化休闲生活单一乏味,有些地方甚至尚未普及网络。诸多生活上的不便,直接导致特岗教师心理失衡,使其进取心、事业心和创造力得不到有效激发。

3.游离在职称评定之外。众所周知,职称评定直接与工资待遇及个人的职业发展密切相关,而特岗教师的职称评定:“在特岗聘用期结束,确定能纳入当地人员编制后才行。”[6]这种被“另眼相待”的对比,使一些特岗教师默默萌生了“逃离还是坚守”的犹豫。

(二)特岗教师队伍不稳定。职业认同感是做好教师本职工作的心理基础。调查显示,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于女教师,本科学历教师低于专科学历教师[7]。同时,仅有16.4%的特岗教师完全同意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11.9%的特岗教师完全同意自己的工作充满成就感[8]。

较低的认同感与满意度再次引发服务期满何去何从的犹豫。据调查,特岗教师在服务期满后愿意继续留在农村扎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占73%,期满后离开特岗职位的占27%[9]。在表示期满留任的特岗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同时在关注并参加各种招聘考试,一旦出现其它就业机会,他们很有可能放弃特岗教师岗位。这与特岗教师的入职动机也有关系。在“入职动机”的调查中发现,32.6%的人选择了“迫于就业压力”,24.86%的人是为了“获得教师编制”[3]。

功利性动机导致特岗教师在面对不太乐观的境况时,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以上种种,极大地削弱特岗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弱化了他们的教学效能感,导致职业认同感降低,增加了特岗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

(三)特岗教师发展前景不明

一方面,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且往往“教非所学”。由于农村学校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教师较紧缺,许多特岗教师入职后会兼任这些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专业不对口,绝大多数人教非所学、边学边教,很难享受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乐趣,也成为专业化发展的阻力。除日常教学工作外,进修机会的缺乏也是影响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学生素质不高、家长不能配合学校教育、自身教学经验不足,是特岗教师工作中的又一重大困难。在这些困难面前,学校等相关部门缺少对特岗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心存迷茫,对职业发展前景存在很大担忧。

此外,三年的聘期结束后,“特岗教师”有权选择是否继续留在本地学校,同时,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有权对“特岗教师”进行考评进而取舍。前途的不确定性,使特岗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如何帮助特岗教师走出当前的困境,让特岗教师计划发挥最优的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融合多方力量,才能逐步改善特岗教师的当前境况。一个重要信号是,乡村学校已经表现出对复合型教师的热切需求,高校所输送的新教师却并没有综合掌握跨学科知识,缺乏充当“多面手”的实践运用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说明高校在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上还需努力探索,在内涵式发展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谓“复合”,应是指在培养过程和结果上的跨学科或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应当是指具备完整而系统的跨学科或专业知识与能力,并能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可适应和胜任多个工作领域的人才[10]。

(一)引导学生服务基层,加强职业规划指导

合格的复合型人才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三观”。随着大学生毕业数量的迅速增加,虽然经济在持续不断地发展,但城市地区就业岗位竞争依然十分激烈,难以完全满足就业需要,而现实中,不少毕业生依然固执地坚持“城市梦”,对基层就业机会不屑一顾。

这就要求高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鼓励和引导教师服务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每个人的梦想也是如此,付出才可能有收获,作为当代青年,应自觉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服务乡村教育,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奉献一己之力。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确立奋斗目标、定位职业方向、重新认识和塑造自我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高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鼓励并指导学生在毕业前夕设计较为明确、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而不是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流于形式。应鼓励学生把自己未来的职业当作事业去规划,当成人生理想去奋斗,而不仅仅是养活自己的饭碗。

对有意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学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教育观,提升其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同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对有意向服务乡村教育的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有意识地开展经常性的乡村师德主题教育。

(二)加强品德培养,培养吃苦耐劳、不言放弃的精神

面对许多农村学校“堂堂课吃粉笔灰”的简陋教学条件、课余只能“玩手机”的单一休闲方式,许多特岗教师的热情慢慢消退,对生活的不满逐渐延伸到工作中,早早进入“工作懈怠期”。事实上,国家和地方都不断在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物质教学条件,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特岗教师生活条件已有很大改善,网络、多媒体正逐渐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及,“村村通”工程的推进,也使农村交通状况大为改善。虽然仍有一些地方条件艰苦、生活不便,但是对于年轻的特岗教师,恰恰是发扬吃苦耐劳、不言放弃的传统美德之时。

复合型人才的首要品质便是“德”。出现“嫌苦怕累”的情况,与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极大丰富、缺乏艰苦奋斗的实践是分不开的。高校应通过宣传、教育,甚至创造艰苦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认识到,吃苦耐劳、不言放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至今仍未过时。从明清时期富甲一方的徽商“三日到淮扬,鸭蛋不见黄”的不怕吃苦、勤俭致富,到近代耳熟能详的乐于吃苦、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再到现代执着追求科学的袁隆平精神等等,无不闪耀着“艰苦奋斗”的光辉。忠于岗位、不言放弃、奋发有为,才是青年学生应有的品质和精神状态。

(三)整合课程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针对特岗教师“教非所学”,力不从心之感,高校需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其中选修课制度是一种最灵活、最广泛普及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它能促成学校课程与学生的良好互动,通过设置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全方位照顾学生的技能特长、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多方面需求,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修满规定学科模块的学分方可毕业。能有效改变学生学科知识的单一状况,拓宽知识面,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多可能。选修课制度通常与学分制配套实行,大多本科院校早已实施选修课制,而不少专科院校尚在踟躇不前。

此外,安徽省等省份实施的“全科教师计划”也值得借鉴。全科教师是百科全书式好教师,主要面向中小学,要求既能胜任语数英的教学,也须熟练掌握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学技能。安徽省教育厅自2016年开始,委托省内优秀高校定向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其中分为初中起点专科层次小学教育和高中起点本科层次小学教育。承担培养任务的省内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综合性”,并有所侧重,或许可为普通中小学教师教育提供借鉴。

有专家指出,“未来的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模式……在多数实行小班化教学的国家和地区,通常采取教师包班的方式,而不是分科任教。……毫无疑问,小学全科教师是今后的一个趋势。”[11]在这种趋势下,特岗教师要突破“教非所学”的现象似乎只能从自身做起,通过自身的努力,力争胜任多学科教学,使“数学老师教体育”不再是一种调侃。这不仅有赖于学校培养模式的改革,更需要特岗教师或准特岗教师的自觉学习。

(四)拓展培养途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衡量一个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有很多,在就业方面,不仅看毕业生的就业率,还要看毕业生履行岗位职责的职业胜任力。“纸上谈兵”远远不够,能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浪潮中站住脚跟,才是高质量的就业。见习、实习、实践,就是联结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际的桥梁。

针对调查,“特岗教师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学生素质不高和自身的教学经验不足。”[12]让学生到农村学校去实习,在实际教学中熟悉农村教学环境,尝试管理“留守儿童”学生、与家长沟通交流,对农村学生的素质、农村学校教育的特殊性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同时,促使学生对以后的工作去向理性思考,从而缩短毕业后融入社会的时间。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特岗教师来源虽以师范院校为主,约占65%以上,仍有大量非师范院校毕业生,约为35%左右[13]。而在特岗教师的面试过程中,“在访谈中有毕业生反应从没进行过说课训练,毕业研究生有27人报名只有2人被录用,研究生在教育理论和讲课、说课能力上的不足可见一斑。”[14]现实是,非师范生和研究生虽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但由于专业的非师范性,说课、讲课实践近乎于零。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求职意向,突出实践性和目的性,积极组织在校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去开展实习实践、帮扶结对、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等活动,增强对社会、民情的了解;同时利用慕课等网络平台,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胜任力。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使大学生的素质成长与职业需求相匹配,使学生成为德学合一、知行合一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柴葳.星星之火点亮乡村教育.中国教育报[N].2016-09-09(01).

[2]周继凤.从数据看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新变化[EB/OL](2017-09-28)[2017-11-08].http://edu.china.com.cn/2017-09-28/content_41661627.htm.

[3]袁金艳.特岗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研究——以安徽省F市为例[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3:13;17.

[4]于冰,于海波,唐恩辉.农村特岗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中西部 6 省的调查与分析 [J].广西社会科学,2014(9):217-220.

[5]王安全,刘飞.特岗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1):37-40.

[6]杨廷树,杨颖秀.西部农村学校特岗教师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贵州省 Z 中学的个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6-7.

[7]武慧芳. 河北省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1(4):98-100.

[8]方卉,唐智松.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边缘化现象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4(4):50-53.

[9]刘祯干.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研究: 以安徽省LQ县特岗教师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45.

[10]方东.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其反思[J].高教探索,2008(4):135-136.

[11]黄小路.全科教师是怎样炼成的[EB/OL].(2015-02-03)[2017-11-08].http://news.163.com/15/0203/08/AHH2S9PC00014Q4P.html

[12]李跃雪,邬志辉.特岗教师视角下特岗计划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以静乐县和东乡县为例[J]. 教师教育研,2014(4):52-57.

[13]廖朝华.西部农村地区特岗教师职业状况调查报告——以云南省鲁甸县为例[J].基础教育,2010(8):15-19.

[14]李建强.“特岗计划”与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2):61-64.

猜你喜欢

特岗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辽宁:特岗计划驰援卫生院
学校推介
“特岗计划”边远地区教师补充机制的探索
湖南:推进“升级版”全科特岗计划
湖南的全科特岗计划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