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教授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病临证经验※
2018-02-11唐奇李兰
唐 奇 李 兰
(1 贵阳中医学院研究生院,贵州 贵阳 550000;2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贵州 贵阳 550001)
李兰教授,女,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管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贵州省名中医,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学术带头人,危急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重症医学科科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急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贵州省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项目省级专家。擅长于中西医结合诊治脾胃病、咳喘病、心悸、眩晕等内科疑难杂病,尤长于更年期、青春期综合征及肿瘤、心肾疾病等危重病。
湿热病,一作湿温[1]。见于《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临床常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小便短而黄赤,口渴不欲饮,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濡数等为主症。其发病由于外感湿热之邪,或内生痰湿,阻滞三焦,气化失司,郁久化热,外湿与内湿同气相求,两湿相合而为病。湿热病的特点:缠绵难愈,既有因热邪致病而导致的见证,如发热,小便黄赤,舌红脉数等,又有因湿邪阻遏阳气而所致的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司的症状,如纳差腹胀,肢倦乏力等[2]。正如薛生白《湿热病篇》里提到,“太阴内伤,湿邪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关于湿热病的治疗,叶天士在《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7条说:“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由文中所述“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可知其病变属三焦气分证,其治法是“分消上下之势”。可以看出,温热大师叶天士倡导运用“分消走泄法”来治疗湿热病“邪留三焦”。
“分消走泄”法属于中医“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中的“和法”,主要是指宣展气机,泄化痰湿热邪,使留于三焦之湿热痰浊分部消解的一种治法[3]。适用于痰湿热邪熏蒸,三焦决读无权,气机升降失常之证。“分消走泄”是由“分消”与“走泄”两部分相合而成,两者涵义不尽相同。“分消”即为分门别类,分部消解之义,在此则是指出祛湿之法并非一条途径,而是要因势利导,从不同部位给湿邪以出路,如治上焦应宣通肺气,一方面通过肺的宣发功能使湿邪从表而出,一方面通过肺的肃降功能使水道通调,湿邪下行而入膀胱[4];治中焦应辛开苦降使湿从燥化;治下焦应淡渗利湿,使湿邪从小便而驱;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消方法主要有前后(二便)分消法、表里分消法、上下分消法、三焦分消法、脏腑分消法等[5]。因此,凡是从体内不同部位同时祛邪的方法就可认为是分消之法。“走泄”即为走动流泄之义,指运用流动通利的手段,选择走而不守的药物,使病邪排出体外,正如叶氏在《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11条所说的“具流动之品可耳”[6]。综上所述,分消走泄法,是指运用祛湿行气类等药物,宣展气机,泄化痰湿热邪,因势利导,使弥漫于三焦的湿热邪气分道而消,泄出体外的一种治法[7]。
自清代叶天士以来,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扩大其适应症,拓展其临床诊疗范围,从而确立了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治疗湿热病之大法[8]。由于笔者所处的贵州地区,湿热体质的人较多,这是由贵州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所决定的。湿热体质的人容易被湿热病邪侵犯,或在各种病变过程中向湿热证型的演变。气象资料表明,贵州地区常年雨水较多,湿气较重,本地人又喜食辣椒。从饮食生活习惯上看,现代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或酗酒过度,易伤脾胃,使湿热内生。正是由于外感湿热之邪,机体又呈脾虚湿盛,外湿与内湿同气相求、两湿相合而为病。故李兰教授在“分消走泄法”的思想指导下,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创造性的凝练出了“湿热分消饮”,取效分消上下之势,从而使湿热邪气随三焦分消走泄,治疗湿热内阻之诸病,疗效明确。
对于湿热病之治疗,李兰教授认为当以治湿为要,再议清热,盖湿邪一去,邪热亦无所依附,则易泄矣。临证当根据湿热病邪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灵活选用药物,才能做到遣药组方的有效性。笔者有幸随师待诊,受益匪浅,现举验案一则以论其证,以期与同道共同探讨研究。
1 验案举隅
案 “分消走泄法”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男,52岁。主诉:胃脘部疼痛伴口干口苦1月余,加重1周。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疼痛,痛势急迫,痞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多汗,目黏不爽,身热不扬,阴囊潮湿,腹胀,纳呆,便溏。未予重视,1周前诉上述症状加重,身倦乏力,头重昏蒙。遂求诊于李兰教授门诊,14碳尿素试验(2+)。刻下证:胃脘部疼痛,口干口苦,目黏不爽,身热不扬,阴囊潮湿,身倦乏力,头重昏蒙,腹胀纳呆,小便黄,大便溏,舌红、苔黄垢腻,脉滑数。诊断:胃痛(湿热内阻)。治法:分消湿热,并予湿热分消饮加减,拟方如下:槟榔10 g,姜厚朴10 g,麸炒苍术10 g,茯苓10 g,草豆蔻10 g,藿香10 g,胆南星10 g,制大黄6 g,萆薢10 g,六月雪10 g,羌活10 g,川芎10 g。共7付,日煎1剂,分早中晚3次口服。
二诊:自觉胃脘部疼痛等上述症状明显好转,仍有头昏蒙不清,大便稀糖,微感口中黏腻,口干不甚渴饮,眠差。诊其舌脉:舌红、苔黄微腻,脉濡数。患者舌苔较前明显好转,结合症状,表明治疗有效,故在上方基础上加入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更佐以百合20 g,合欢皮20 g,远志10 g,养心安神,祛痰开窍。用法、用量同前。
三诊:患者诉上述症状明显好转,仅饮食不规律时偶有胃脘部疼痛,纳食有改善,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偶感肢软乏力、眠差,舌淡、苔白,脉濡缓。考虑患者后期湿热邪气已尽,而脾胃气阴已伤,故需益气健脾,和胃安神,方以四君子汤加减,拟方如下:麸炒白术20 g,党参10 g,麸炒苍术10 g,茯苓10 g,炒麦芽10,炒谷芽10 g,制大黄6 g,砂仁10 g,山药10 g,薏苡仁10 g,百合20 g,合欢皮20 g,炙甘草10 g。用法、用量同前。
四诊:未诉胃脘部疼痛,14C尿素试验HP阴性(-),睡眠安稳,饮食徒增,精神二便可。继续予上方7剂调服,并嘱患者少食肥甘厚味,忌烟酒,多运动,若有不适,及时随诊。
按:该患者以 “胃脘部疼痛伴口干口苦”为主症求诊,结合兼症和舌脉,辨证为 “湿热内阻”之胃痛病。湿热蕴结,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见胃脘部疼痛,痛势急迫;湿阻热郁,困遏气机,则痞闷灼热;气机阻滞,津输不布,不能上承于口,加之湿热上蒸于口,故口干口苦;津液输布障碍,不走常道,热迫津外泄,故汗出;湿热下趋肠道,故大便稀溏;湿热中阻,气机不畅,脾失健运,故见腹胀,纳呆,肢软乏力;湿性黏腻重着,清阳不升,故目黏不爽,头重昏蒙;湿热内蕴,郁而化热,故身热不扬;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征象。李兰教授认为,此患者以 “胃脘部疼痛伴口干口苦”为主症,但其 “汗出,肢软乏力,身热不扬”易被误认为阴虚证,若不抓住病机本质,而妄加收敛止汗止泻,滋阴补气扶正,则易闭门留寇,延误病情。此患者诸证表现实为湿热内阻于三焦,导致三焦气机升降失常而引发的一系列病症,故需调畅三焦气机,泄化痰湿热邪,使留于三焦之湿热痰浊分部消解而出。方中槟榔、大黄使湿热并走肠道;萆薢、六月雪使湿热从小便而出;苍术、茯苓、厚朴健脾化湿,下气除满;藿香合胆南星祛湿化痰;佐以草豆蔻燥湿行气又健脾;羌活祛风除湿,取风能渗湿之效,使湿随风泄;川芎引诸药入血分,周行全身,以祛血分湿热之邪。诸药合用,共凑 “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之效,湿走热散,气机畅通,通则不痛。实为“分消走泄法”的经典运用,此方被李兰教授自拟为协定方 “湿热分消饮”,临床应用于湿热内阻之诸病,屡获奇效。
3 结语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为常见病和多发病,西医治疗该病以三联或四联疗法为主,多采用抑酸剂、胃豁膜保护药物、抗菌药联用等[9],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胃炎症状,消除幽门螺杆菌,但是临床疗效仍不够理想。而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不仅需要辨证论治,而且相较于西医治疗针对性更强,同时不良反应较小。本文所举验案一则,其病机为典型的“湿热内阻于三焦”,凡湿热内阻之诸病,病机相同,则治法亦相同,这是辨证关键。李兰教授常嘱咐,看病万不可冒然以一证而论之,须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症结合,精思细酌,若错失治病良机,而恐变生他证,则后患无穷。
李兰教授不仅治疗湿热内阻之慢性胃炎病有效,而且在治疗诸如湿热内阻之冠心病、代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肿瘤、失眠等也有良效。例如冠心病,李兰教授认为其病机主要是痰凝血瘀,郁久酿生湿热,湿热蕴蒸,阻塞脉络而致胸痹,临床治疗以泄浊化瘀,清热利湿,调场气机为治疗原则。另如代谢综合征,李兰教授认为人体水液代谢仰仗三焦气化与运行水液、通调水道的共同作用。若三焦气化失常、水道不利,则水液代谢失常,停而为湿,聚湿生痰,阻滞三焦,久而久之,湿热瘀毒内蕴,气机不畅,如此反复。临床治疗须从上中下三焦分消走泄,以达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之功。再如失眠,其病机为湿热内蕴,阻滞脏腑气机升降,扰动心神,使阴阳不循其道,最终导致神不内舍,病发不寐。而在治疗上,李兰教授善用“分消走泄之法”清热利湿,还注重“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法,同时配以“和中安神”之药以达标本兼治之效。临床实践证明,虽然疾病各异,但在其发展变化中,凡属湿热之邪患病,谨守分消走泄之法,临证灵活变通,皆可取得确切效果。
总之,李兰教授在熟读经典的基础上,根据多年临床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病的经验总结,方中诸药配伍得当,动静结合,阴阳兼备,临床应用疗效突出。李兰教授加减运用“湿热分消饮”、“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病,取分消上下之势,从而使湿热邪气随三焦分消走泄而出。临证不仅治疗外感温病有效,而且在治疗内伤杂病,甚至危重病也不必拘泥,为临床治疗湿热内阻导致的各种病症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我辈后学者借鉴。所以,凡病机属于湿热内阻之诸病,不论外感温病、内伤杂病、还是危重病,皆可加减运用“湿热分消饮”、“分消走泄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