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一流”背景试论针灸学科“五位一体”建设模式※
2018-02-11王东岩亢连茹孙忠人
王东岩 亢连茹 孙忠人 郑 爽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针灸是世界上传播最早和辐射国家最广泛的学科[1]。过去20年里,针灸学发展迅速。在目前的“双一流”背景下,如何推动针灸学科的发展,促进针灸学科迈向国内乃至国际一流学科行列,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我国是针灸学的鼻祖,针灸学科在世界上具有领先优势,引领针灸学科发展方向和学术潮流是我国针灸行业的历史责任[2],本研究从加强针灸学科顶层设计出发,以学科发展实际情况为着眼点,基于“双一流”背景,试论构建五位一体学科建设新模式来提高学科的市场竞争力的可能性
1 “双一流”背景的提出
2017年,国务院下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简称“双一流”)是为把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到新的高度,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双一流”建设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统领,以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3]。从这个意义上看,一流学科建设要以学科特色挖掘为基础,以世界一流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根本。针灸学科以其突出的学科特色,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服务社会的技术手段,着实拥有冲击一流学科的基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行业发展,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和部署[4],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2030)》等文件,大力提倡绿色健康的中医药理念,而针灸——这一传承千年的治疗手段,则为绿色健康诊疗技术的代表,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针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2 针灸学科的发展契机与挑战
国务院下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有着简、便、验、廉的需求,这就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针灸产业。自2017年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为适应未来医学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还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医针灸学的绿色健康理念、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及综合施治的诊疗模式。“双一流”方案,激励着中医药高校学科的建设热情,各学科呈现出“百舸争流、不进则退”的态势,高校间学科建设竞争激烈。针灸学科如何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迈向更高层次,其学科顶层设计路线尤为重要。
3 针灸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我校针灸学科本着建立“大针灸”的发展战略,以大学科、大临床、大科研为总体目标,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以人才培养和学术水平建设为主题,努力构建中医针灸学与生命科学、信息学、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创新平台,全面推进针灸学科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进程。我院针灸学科现有稳定且特色突出的4个研究方向,且已经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获奖成果。学科搭建了科学研究的实验平台,投入大量仪器设备,建设重点实验室。本学科特色除了经络、腧穴、刺灸法、针灸治疗等内容,还包含针灸治病机理、针灸防病机制、针灸技术标准化、针灸临床诊疗术语标准化、针灸文献研究及针灸治病的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研究等,同时制定了假性延髓麻痹、目偏视、脑梗死恢复期的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较大的丰富了针灸学内涵。同时本学科还主持和参与制定了获得性动眼神经麻痹、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了该病的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方案,优势特色突出。
但是,针灸学科还存在不之处出,存在的不足。①学科整体水平不高,专业建设与国内高校同类学科相比,缺乏比较优势。②高水平、创新型青年人才欠缺,整合力度有待加强。③对常见病、疑难病、重大疾病的社会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④青年人才传统中医素养不足。⑤高水平科研能力匮乏。
4 “五位一体”学科建设模式
针对上述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本研究从加强针灸学科顶层设计出发,旨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水平、科研、临床和产学研结合水平,提高学科的市场竞争力。以学科发展实际情况为着眼点,构建出“五模块、四机制、三结合”——五位一体学科建设新模式。遵循学科内在发展规律,结合社会发展的外部需求,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完善学科管理制度、建设学科基地等措施,推动学科不断向前发展进步。“五位一体”学科建设模式具体方案如下:
4.1 重点建设五个发展模块
4.1.1 专业建设 坚持以教学为核心,把针灸推拿特色专业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带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共同发展。以针灸精品课作为切入点,不断完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通过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构建符合针灸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鼓励参编针灸类国家规划教材,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合理规划人才培养层次,壮大导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4.1.2 创新团队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把针灸学创新团队建设作为工作先导。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不断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提升创新团队层次水平。在针灸学术领域开展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争取不断取得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通过持续稳定的发展,推动针灸学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进程。
4.1.3 重点专科建设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脑病专科、针灸专科等重点专科建设为着力点。通过各层次的专科专病建设,改善就医条件,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临床诊疗能力,增强特色优势,不断提升针灸推拿学科社会服务能力。
4.1.4 名医工作室建设 弘扬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多角度推进学科建设进程。通过不断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探索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及推广的有效方法。通过整理、继承、推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培养一批针灸素养高的青年人才,促进学科事业的发展。
4.1.5 实验科研平台建设 科研平台是学科建设的基本依托,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建设高水平专业实验室。将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向高层次科研人才引进、设备与仪器购置等方向倾斜,优化资源配制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4.2 完善四项管理机制
4.2.1 完善开放型管理机制 以建设“大针灸”为核心,完善开放型管理机制,打破学校与外界、学院之间、学科之间的界限。发挥针灸学主干学科优势,加强学科间交叉融合,拓宽学科研究领域,吸收其他学科的精华,增强学科活力。通过开放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参与到针灸学科建设中来。创建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加强自身内涵和外延建设,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4.2.2 完善资源配置机制 在巩固和发展学科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着力于学科设备资源共享和人才资源互补平台的建设,尤其在科学研究方面,明确研究重点方向,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科建设服务。同时,加强学科队伍团结协作,以学科研究方向为基本单元,发挥学科带头人学术引领作用。注重团队成员间交流互补,加强团队凝聚力,建设高质量的学科团队,以期形成互补型资源配置机制。
4.2.3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学术队伍建设的特点,着力营造人性化的学术环境。使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更加合理。特别注意发挥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的作用,从整体上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建立一套完整人才培养机制,包括人才培养具体目标、措施和办法。在对学科深入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内人才层次的不同要求,分别设计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使多种模式平衡运行。
4.2.4 完善临床诊疗机制 临床诊疗水平是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完善的临床诊疗机制,能够统筹兼顾医疗质量管理和效率管理。鼓励学科成员在临床工作中勇于创新、大胆探索、深入研究,以完善的诊疗机制促进医疗体制改革,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4.3 注重教学科研临床相互融合 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临床服务水平是学科建设水平的根本体现,三者即相互独立又互为依托。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协调好三者的关系,尤其在学科资金使用、资源配置方面,即不能顾此失彼,又要突出重点,最终实现教学、科研、临床三者有机结合,协同发展。
总之,我校的针灸学科承载着龙江针灸医派期盼和希望,应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契机,秉承着“勤奋、求真、博彩、创新”的校训,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向着国内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学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