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经词汇研究的词典学意义

2018-02-11忻丽丽

关键词:大词典词语词汇

忻丽丽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道经是道教的经典,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自东汉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发展,创制了数量浩繁的道经。明代的《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所收录经文共达5485卷,经版121589 页。[1](P156)道经文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宗教、历史、文学、神话传说、医药等多个方面,有很高的语料价值。

道经语言具有很强的口语性,能够反映语言的实际面貌。经文中保留了很多道教文化词和当时的口语俗语词,是珍贵的语料。其词汇研究的成果,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补充、修正《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2]的收词和释义提供了新的参考。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别说明。

一、补充了词典的收词

由于道经的特殊性质,道经中包含了大量的“道经特有词”。这些词语包括表达道教特有概念的词语、表达普通概念的道经用语等,对于道教研究和词汇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词在其他文献中不见或很少见到,字典辞书也没有收录。而这些词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词语的发掘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扩充和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容。

如“触壁”一词,意为“顽固愚笨、不通事理”,在道经中屡见,但不见于其他文献,故《大词典》未收录。东晋道经《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①本文的道经用例皆引自影印本《道藏》,并以《中华道藏》为参照。:“天尊曰:卿并还坐,吾欲以思微定志旨诀告之。其要简易,从易得悟,不亦快乎。二真曰:思微定志,为有经耶?天尊曰:都无文字。二真曰:斯徒触壁,无底大痴,如无文字,何从得悟?”[3]意思是说这些人非常愚笨,如果没有经诀和文字,他们怎么能明白呢?

“触壁”常与“愚痴、顽愚”连用,如晋葛玄《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忏》卷十《显验证实品第四》:“若有众生,见慈尊应号,生不信想,轻慢法宝,疑毁圣文,当知此人,从无量劫来,沉沦下鬼,受诸苦报,备历异形,始得受生,还归人道,愚痴触壁,无所解知,习恶种因,不能信敬。”意即如果有人不信尊号,轻慢法宝,则会下地狱受尽苦难,即使后来投生为人,也是顽愚、愚笨的人。

又如隋唐道经 《太玄真一本际经》:“天尊告曰:道本无言,亦无文字,但为世间无明众生,愚痴触壁,悬心冥道,无由解悟,故立世典,渐起童蒙,乃寄语言,宣示正道,假借文字,著述经图,语字乃同,非复流俗。”此言大道本来没有语言文字记录,但是世上不明大道的众生,愚痴顽固,不能解悟大道,所以才用文字来记录,立成经典。

“顽固愚笨、不通事理”的概念,并非道教特有的,而用“触壁”来表达此概念,则是道经特有的,所以“触壁”是道经特有的词语。此类词语在道经中数量可观,不仅对阅读和研究道经有重要意义,也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大词典》应收录之。

又如“露恳”一词,即向神真表露诚恳之心,多见于道教的斋醮仪式中。斋醮即通过各种仪式向神真表明诚心,并祈求神真保佑。露恳的方式一般有表奏、上章、告盟、投词等。露恳常与投诚、披诚等连用,皆同义,道经中多有用例。

唐杜光庭《太上黄录斋仪》卷三十九:“今斋主某誊词列款,赍信效心。依按典仪,奉修斋宜。露恳三光之下,投诚万圣之前。”卷四十:“今有某官斋信奉词,披诚露恳。请修斋宜,谢罪乞恩。”杜光庭《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五十二:“是敢披启丹心,皈依玄象,虔伸醮祝,上叩尊灵,布心于静境之中,露恳于清坛之下。”杜光庭《广成集》卷五:“是敢遵灵宝科格,修明真道场,精洁香灯,丰严信币,披心露恳,悔过希恩。伏惟太上三尊,十方众圣,神光下烛,惠渥滂流。”

宋代道经 《太上洞玄灵宝五显灵观华光本行妙经》:“或于古观灵坛,或于本居净室,建立三清宝座,五帝灵坛,燃香点灯,献花酌水,投词露恳,拜表上章,皈命三界高真灵官大圣,持念真经,诵咏神咒,首愆谢过,请福延生。”

南宋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三十:“师重启宣醮科:幸蒙师造之垂科,许以流行而接物。是用盟天露恳,过印交兵,陈荐献以惟恭,获威仪之粗毕。”盟天即对天盟誓,以表露诚恳之心。

宋元明道经《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四十八:“登坛演祝品:是以洗心奉戒,闲邪存诚,青丝代割发之纹,金宝充质盟之信,削词露恳,拜手祈天。”此处是说通过削木简刻辞来表露诚心。

“露恳”一词道经多见,所表达的概念也具有道教特色,应是汉语词汇的重要成分,《大词典》应据道经用例补充收录。

《大词典》是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辞书,收词之广,释义之全面,是其他辞书无法超越的。但是随着近些年词汇研究尤其是专书专题词汇研究的深入展开,对于《大词典》的补订也多有裨益。但以往的研究多涉及世俗文献以及佛经,对于数目庞大、内容繁多的道经则很少涉及。道经词汇的研究成果,将扩充和完善《大词典》的收词、释义和书证引用等。

二、纠正以往词语释义的偏误

道经中的很多词语虽被《大词典》收录,但释义有偏误。如“含灵”一词,本为“蕴含灵性”义,动词;又引申指“含有灵性的一切生物”,此义道经中常见;由于人是生物中最具有灵性的,所以有时特指人类、人民。《大词典》释为“指具有灵性的人类”,失之片面。如果参考了道经中的大量例证,就会作出全面正确的释义。

道教认为,阴阳合气,万物自生,天地间一切生物秉天地灵气而生成,皆有灵性,不只是人类,如元代道经《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卷上:“妙,含灵毓秀之物。”

南朝宋陆修静《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冥资六道,庆被四生,五苦三恶,含灵有识,咸蒙荡沐。”此处含灵应与“有识”同义,指一切生物。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诵经·释法宗》:“释法宗,临海人。少好游猎,尝于剡遇射孕鹿,堕胎。鹿母御箭,犹就地舐子。宗乃悔悟,知贪生爱子,是有识所同。”言贪生爱子是一切生物的共性,非专指人类,此处指母鹿。

含灵指一切生物,道经中多有用例,如隋唐道经《太上洞玄灵宝净供妙经》:“是日午时,十方地狱,六道含灵,身相各异,无量无边,俱来集会。”指身相各异的不同种生物。“六道”,佛教语,谓众生轮回的六去处: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按此,“六道含灵”,应包括天仙、人类、畜生、鬼魂等生物,非仅言人类。

唐代道经 《太上大道玉清经》卷三:“天上地下,朗然无滞。法轮常转,群生俱会,嘘太和以发萌,呼柔弱以散刚。甲裂盘施,含灵踳驰,琳碧敷华,琼根秀枝。”此处指一切生物,与“群生”相应。含灵与蠢动常同义连用,如卷九:“一切故杀蠢动含灵,天犹不赦,况故逆心杀害师父而可首悔?”又如元《梓潼帝君化书》:“杀生第六十一:蠢动含灵皆有命,贪生畏死与人同。”

佛经也有用例,如唐《广弘明集》卷十五沈约《佛记序》:“含灵万品,既非记谍所穷;物物禀生。岂伊积尘能计。莫不起乎无理而至乎无生者也。”含灵即言万品、万物。卷二十二沈约《因缘义》:“凡含灵之性。莫不乐生。……好生之性万品斯同。”此言凡是生物,都好生乐生,万物皆同。

世俗文献亦有用例,如《文选》卷五十九王简栖《头陀寺碑文一首》:“涉器千名,含灵万族。”李善注:“《春秋元命苞》曰:蚑行喙息,蠕动蜎蜚,根生浮着,含灵盛壮。陆机《鳖赋》曰:揔美恶而融融,播万族乎一区。”可见,一切宣飞蠢动的生物,都可称“含灵”。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五欧阳詹《王者宜日中赋》:“杲杲者日,中则重光。烛生生于有晦,暖物物于无疆。……含灵舋舋,处植离离。”处植即动植。含灵与处植同义,皆言万物。又如卷七百十七张述《代魏博田仆射辞官表》:“伏惟尊号皇帝陛下德迈羲轩,恩深覆载,荡除余祲,理致太和。动植含灵,无不遂性。”

《全宋诗》卷二十五“宋太宗四”《逍遥咏》:“各具含灵性,狐疑有是非。”注曰:“蠉飞蠕动,博识寡闻,愚智虽殊,各具灵性。”言万物雖然不同,但各具灵性。

由于人是天地间最具灵性的生物,世俗文献又多关注人事,所以含灵有时可理解为人、人民。如《梁书》卷一《武帝纪》:“永元肇号,难结群丑,专威擅虐,毒被含灵,溥天惴惴,命悬晷刻。”此言人事。又如《全唐文》卷九百八元范《议拜君亲状》:“若使正教沦胥,于是污鄙,恐神明所不交泰,福庆所不流润,灾害几生,祸乱几作。而含灵废成俗之化,胄子阙启蒙之训,率土臣人,顺风载靡,不可自新于师戒,有助国于教化者也。”《大词典》仅以世俗文献为例证,导致释义片面。

其实《大词典》所引世俗文献例证,多可理解为“万物众生”为长,如《晋书》卷九十九《桓玄传论》:“夫帝王者,功高宇内,道济含灵。 ”《梁书》卷一《武帝纪》:“专威擅虐,毒被含灵。 ”《宋史》卷一百三十五《乐志十》:“佑我含灵,锡兹介福。”此三处均可以理解为“众生”,言帝王或大道的恩泽覆盖众生,与道经中的语境类似。

综上,含灵做名词,指秉承天地之灵气而生成的一切生物,有时特指“人、人民”,只是“一切生物”义的一个义位变体。《大词典》对“含灵”的释义应据改。

三、补益词语的释义

由于内容的特殊性,道经语言词汇有自己的特点,与世俗文献有所不同。经文中有些词语虽然见于世俗文献,但其意义与世俗文献中的不同,如此道经就可以为《大词典》释义提供文献参证,补充《大词典》的释义。[4](P100)

道经的口语性很强,保留了很多俗语词。郭在贻《俗语词研究概述》认为,俗语词“指的是古代文献中所记录下来的古代的口语词和方言词。”其《训诂学》指出,俗语词研究是训诂学的新领域,有重要意义。

如“通同”,在道经中有“通奸”义,应为当时的口语词,而世俗文献中不见此义,《大词典》“通同”条也无此义项。东晋道经《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或六亲通同,淫犯骨肉。斯罪深重,死受破裂,身形分离,头首异处。”“通同”应为同义并列结构,通奸义。通有通奸义,如《左传·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宋王铚《默记》卷下:“如论杜曾家事,通嫂婢有子,曾出知曹州,即自缢死。”“同”亦有通奸义,如 《山海经·海内经》:“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郭璞注:“同,犹通,言淫之也。”

通同之“通奸”义,道经中的用例很多,基本上都是道教戒律的规定,或者所犯的罪目等。如南北朝隋唐道经《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二《受罪品第四》:“前世行邪淫,放荡无期度,奸淫人妻妾,离隔分骨肉,六亲相通同,以及出家人,乃至于六畜。”又卷三《忏悔品第五》:“或六亲通同,或骨肉合会。”

南北朝道经 《女青鬼律》卷五:“不得露行三光,不得犯五灵七政,不得与鬼通同,不得干乱神祇,不得入俗胜真。”

唐宋道经 《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明妙经》卷六:“或六亲通同,淫犯骨肉。”

元明道经 《灵宝玉鉴》卷二十三:“或六亲通同,淫犯骨肉。”

可见,通同有“通奸、有奸情”义,从东晋到元明道经皆有。而其它文献都无此义,故《大词典》无“通奸”义项。道经中如此多的例证,可以补充《大词典》的释义。

又如“悠”,有“不真实、虚幻”义。东晋道经《太上洞玄灵宝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宿命有信然,弱丧谓之无。皆欲眼前见,过目则言悠。”意思是说有人不相信宿命,只相信眼前看到的,看不到的便说是虚幻的、不存在的。

悠有“长远”义,如《诗·周颂·访落》:“于乎悠哉,朕未有艾。”毛传:“悠,远。”时间或空间的悠远,可引申为虚无缥缈、虚幻荒诞义,经文中即此义。又如东晋道经《太极左仙公请问经》卷下:“其报喻如影响之应,四时之节矣。但罪福不俱报,其相差次,功过推移,或在来生,或在见世。罪福由人本行所习,盖非道德之悠诞也。而人民皆欲交报为有验,推移后世,谓之无灵。愚夫因之快情极欲,轻忽天网,而遭八难,履触十苦。”按,悠诞同义连文,虚无妄诞义,言罪福都是由人的本行不同而导致的,并非虚无荒诞之说。东晋道经《仙人请问本行因缘众圣难经》:“仙公曰:昔帝尧之世,汝随我入嵩高山学,汝志小望速,每讥吾虚诞,所期辽远。”辽远的事情会让人觉得虚诞,故悠远义可引申为虚诞义。

悠之“虚无荒诞”义,《大词典》、《大字典》“悠”条皆未收录。而道经中的用例,可补充“悠”的释义。

四、佐证词语的文献首见年代

道经中的有些语词,虽然《大词典》收录,但是首引书证年代较晚,直接影响了词语或词义的最早出现年代,影响了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如“撒”,有“靸拉着鞋”义,北宋的道经中已有,《大词典》首引书证为《西游记》,年代过晚。

北宋道经 《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一名束少年,状若小童,顶帽撒履,衣白貌秀,多日出时执一禽鱼,戏游于人路,乃万年银苗之精也。”撒履,即趿拉着鞋走路。

又如“走作”,有“生事、挑衅”义,东晋道经《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不信经法,口是心非,潜行谋恶,攻击四辈,走作人物,形名男女。”按,应为挑起事端义,即攻击四辈,挑事于人。《大词典》有此义,但引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四:“又恐是奸人走作,妄兴间谋,因此互相疑贰,养成衅隙,遂有今日争理。”年代过晚。

“走作”一词,道经屡见,如魏晋南北朝道经《女青鬼律》卷三:“天师曰:天下男女,见善戒之文,不能从用,唯欲从其所欲,教人行非,走作口舌,专作鬼教。老小凶凶,天下一时之乐,千年之祸,伐身之斧,灭命之殳也。”卷五:“道曰:天下愦愦,常如浮云。君图其臣,妇谋其夫。荧惑太白变作人,专作苟语小儿边。走作邪伪相交连,扑子喉咽不得吞。”隋唐道经 《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第四诫者,不得口是心非,门乱亲戚,谈说三宝,谗谤出家。走作唇舌,非笑良善,诽谤圣教,疑惑两心。”挑起口舌事端。

走作之“生事、起衅”义,应为口语词,在东晋时期已经出现在道经中,远远早于宋代。汪维辉 《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指出,口语词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进入书面语,在文献中保存。[5](P29)所以东晋的口语词,在当时的世俗文献中不见,而在道经这种特殊的文献中得以保存。如此,道经的用例就可以把词语的首见年代大大提前,从而影响乃至修正了汉语词汇史研究的相关结论。

道经是道教教理教义的重要载体,内容丰富,语言口语性强,语料价值高,之于字典辞书的收词释义皆有补充和修正。《大词典》以及其它辞书在编纂或修订时,应把道经的词汇作为重要参考,才能完善其收词释义,从而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证据。

猜你喜欢

大词典词语词汇
容易混淆的词语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找词语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陆谷孙请人“找茬”
陆谷孙请人“找茬”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