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教融合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以江西某高校为例

2018-02-11程建华周春火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科教科研项目育人

程建华,周春火

(江西农业大学 a.科技处;b.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美国著名学者卡斯帕尔认为,专注于科学研究而不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不是好教师。[1]没有科研的支撑,教师就无法为学生传递前沿的科学知识。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要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主动而热情地把科学研究心得体会带进课堂,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努力培养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且具有优秀品德、国际视野、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科教融合模式发展现状

2002年8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在北京联合启动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2]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充分表明了教学与科研结合在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所具有的重要性。科研是高校职能的重要构成元素,若科研脱离了育人则是高校功能的异化。

教学与科研看似没有什么联系,实则具有很多共同目标。虽然教学、科研背后会有不同利益诉求,但又为共同目标保持某种形式上的联系。正视高等教育实际情况,不得不面对严峻事实,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本科生培养模式还停留于“灌输式”教学,教与学相脱节状态,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一是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学习到的知识不够新、不全面,缺少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基本了解。二是集中体现在,教师精力更多投放在科研上,同行间评价更多聚焦在学术声望,不考虑教学质量;教师也总把大量时间用于学术研究,教学时间少且都是应付性质较多;教师非常重视自己的学术发表,忽视把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不喜欢开展研究性教学;与参与科研的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对等。

另外,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挥棒”、导向不是很科学。高校学术评价、职称评定制度过于强调科研而忽视教学,会诱导教师将教学视为副业,高校教师的教学职责日渐边缘化。不少高校从招聘教师、评选奖项、晋升职务等各环节都是凸显科研重要性,甚至直接拒绝提升教学水平高、深受学生欢迎、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但科研实力较弱的教师。久而久之,就形成“定向培养人才模式”,许多教师为迎合管理者的“学术标准”,纷纷抛开教学工作而致力于学术、搞项目的生产。当然,国家层面科教融合缺乏顶层设计,没有相应制度保障,也是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只包含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教育和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缺位。

同时,作者所在的江西某高校,立足于多学科协调发展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特点,遵循科研规律、教学规律、教育规律,突出育人导向、整合优化资源,推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通过科研实践大课堂,让学生学习到教材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热爱,科教融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高校科教融合模式面临问题

1、科教融合模式的顶层设计体系不清

党和国家极其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对具备充足人力智力、基础条件的高校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加之,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中,高校成为主战场、大学生成为主力军。但是,查找有关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国家目前更多还是在宏观政策中有所提及。特别是一些地方高校,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好的思路具体可行的办法不多。总体看,国家还未能形成自上而下的好的模式体系,推动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创新能力。

2、科教融合模式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

目前普遍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学生“重考试、轻实践”现象。[3]总体而言,有部分教师没有改变传统的将教学与科研割裂开来的理念,否定了现代高等教育中教学的探索性和发现性,阻碍着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有的教师否定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正因为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不被教师普遍认同,导致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不可调和。此外,本科学生普遍认为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学习阶段该做的事情,而在本科期间只要学好基本的理论知识,能够考取高分数、获得奖学金才是王道,才是学生最应该认准的目标。

3、科教融合模式的规章制度建构不全

近十年来,虽然我国科教融合的实践层出不穷,但普遍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4]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存在一定弊端,不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相促进。比如说,在教师的选聘制度中,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关注度和重视度都要大于教学能力,这容易导致教师在工作中价值取向发生偏离,对科研工作的投入和付出大于教学工作,从而影响教学工作质量。在教师的工作考核制度中,对教学工作及相关成果的量化体系尚不完善,容易造成教学工作评价的不合理。在工作激励制度中,缺少源于教师自身内部的激励因素。

4、科教融合模式的基础条件准备不足

具备充足的基础条件是开展科教融合模式的必备要素。然而,鉴于财政实力有限,该校科研基础条件较为薄弱,目前还没有大型的公共科研平台,本科生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者自主基础科学研究都不具备基础条件。偶尔的专业实验课,也都是浅尝辄止;大四学年毕业实习,更是为了写毕业论文收集实验数据,只了解基本实验步骤。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该校教师科研项目以自然科学为主,研究过程存有工作环境艰苦、实验内容机密性、实验过程风险性、实验数据精细性、实验记录连续性等特点。在没有完善安全保护措施下,如果让本科学生参与其中,难免发生安全事件。

三、促进高校科教融合模式发展的对策探究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这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办学方向提出了根本遵循,也是今后长期坚持的科技融合发展的指南针。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方案,推动高等教育高效、可持续的发展。

江西某高校,通过多年努力,基本建成“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校级”金字塔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省属高校重点实验室、高校高水平实验室(工程中心);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市级重点实验室;校级科研机构。拥有这些良好科研条件,为进一步开展科教融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扎实基础。

1、推动成果育人,让学生求学目标“立”起来

课堂教学是教师导引学生、传播知识主要渠道,科学研究是教师瞄准前沿、创造知识的重要途径。江西某高校科技管理部门,为进一步引导教师参与科教融合模式,制定了《科研工作量核算办法》,该办法明确教师编写、出版教材能获得较多工作量,这充分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价值观,使教师更有意愿将长期科研实践成果融进新教材的编写、修订。据不完全统计,由该校教师主编、参编专业教材多达59部,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获高校优秀教材奖就有12项。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所学专业的无穷魅力、所学专业产生的社会价值、所学专业的专家大师就在身边,让学生心中有了求学的标杆、有了求学的动力,进而树立远大求学目标,立志于学好一门专业、掌握一种专长、成为一名专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该校本科生升学深造意愿更强烈。2017届本科生平均升学率达到17.89%,而江西省本科平均升学率仅有10.35%。像该校农学院、动科院等传统学院优势专业总体升学率都超过了30%,有些专业班级高达60%的同学选择提高学识水平,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2、实现平台育人,让学生探索兴趣“涨”起来

科研平台是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唯有更多更强的科研平台,才能为教师科研为学生探索提供更好舞台。近年来,该校相关部门、相关学科团队、有关学术带头人共谋事业、精诚合作,推动科研平台创建又上新台阶,为本科生参与科学实验、探究科学奥秘打下坚实基础,让本科生探索科学的兴趣进一步高涨起来。

“十二五”以来,江西省某高校科研团队实现跨越式发展。该校现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建有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最大利用才能体现更大价值。增强科研平台效益,适时向本科教学开放是重要抓手。本科生融入国家级科学实验平台、走进重点科学实验室、参与科学调研过程渐成常态化,其中,不少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所呈现的研究过程、研究数据、研究结论都来源于科研平台。

3、强化项目育人,让学生创新能力“强”起来

科研项目是高校科研实力、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体现。该校紧扣国家发展大势、回应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学科发展优势,大力营造浓郁科研项目申报氛围,有针对性地举办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学术报告会、科研项目申报政策解读、科研项目申报研讨会等多种活动,使教师申报科研项目数量更多、成功率更高、经费更充足。

科研项目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基础。强化项目育人,就是要本科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在具体科研过程中,得到导师方向引导、过程指导、结论凝练,加深对科学知识理解、领悟、贯通,进而增强创业、创新、创造能力。具体而言,构建“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元化、多层次的科研项目参与机制,将原来重“使用”轻“培养”的科研力量成长模式逐渐扭转过来。[5]据统计,2015-2017三年期间,该校超过60%受学校创新创业专项工作经费资助的学生课题、30个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核心内容都来源于导师科研项目中。

4、突出实践育人,让学生科学素养“高”起来

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科技处利用部门优势,统筹校内校外资源,以科技为媒,促进学校专业资源、智力资源与社会产业体系、研发平台对接,创建了一批科学研究基地,实现资源互享、优势互补。这为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重要作用。

该校科技管理部门牵头,先后组织相关院系、职能部门与赣州市大余县、信丰县以及上饶市玉山县等多个县(市、区)人民政府或部门签订科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温氏、羚锐、正邦、大北农等农业龙头企业签订了产业合作协议,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依托这些科研基地,本科生习惯了奔走于田间地头观测作物生长状态、往返于猪圈牛栏记录牲畜成长轨迹、流连于村舍民居感悟国计民生动态。通过这些项目培养了他们整体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方式,增强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

结束语

促进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是实现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重要抓手。高校要牢记使命职责,全面贯彻党在新时代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引导广大教师不仅潜心研学,更要无私奉献,主动承担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使命。与此同时,各高校要以科研项目、对外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引领,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和创新潜力,为加快创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科教科研项目育人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围绕科研项目建立定密管理框架的探讨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