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民国时期江南市镇期刊述略
2018-02-11符晓林
符晓林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民国时期江南市镇期刊是民国江南市镇发展的产物,这些期刊创刊时间长、地域分布范围广、版面内容丰富、现存量大,在民国江南市镇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研究民国江南市镇研究的珍贵资料。研究民国时期江南市镇期刊,探讨期刊内容,揭示它与民国江南市镇研究的关系,对推动民国江南市镇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教育类刊物
古往今来,江南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民国时期江南市镇也是如此。民国时期江南市镇期刊中,学校期刊与教育期刊数量较多。相关刊物刊载地方政府教育公文,记录学校师生的思想认识与社会实践,参与当时市镇教育的发展。民国时期江南市镇中学、教育局等机构在此留下印记,相关刊物也是地方教育,乃至地方社会发展的见证者,为研究民国时期江南市镇学校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等诸多问题提供资料。现就部分期刊进行简要介绍。
1.《山钟季刊》
1929年6月创办于浙江湖州吴兴,季刊,属于学校刊物,浙江省立三中中学部学生会出版委员会出版,停刊日期以及原因不详。
该刊是在国民革命的背景下创刊的一种校园刊物,介绍国内外政治格局与登载学生作品。该刊设置诸多栏目,如:论著、诗词、杂俎、笑林与文艺等。
具体内容分述如下:其一,“论著”栏。该刊登载国内外政治新闻,并提出独到的见解。如:《苏俄的政治组织》一文介绍苏俄中央与地方权力机关的设置及其权力范围,以及该国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问题[1]。《山东问题的解决》一文论述日军到达山东境内的情况,并对山东应战策略进行评析[2]。其二,“诗词”栏。诗词的主要作者有:沈鉴、丁篪孙、小留、庚生、张一纯、杨昌年等,该刊登载的诗词篇幅较短,内容关乎游玩的见闻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感悟。“笑林”栏,刊登社会名流的趣闻。“杂俎”栏,内容是该校师生远足的游记,多篇游记记录人们旅途中的见闻与情谊,代表作有:《秋日远足记》[3]。
1929年6月在浙江吴兴创办的《山钟季刊》,是当时国民革命背景下编印的学校刊物。该刊以学校中学部学生编述,以学校的视角记录了该校师生文学创作与日常生活见闻,以及国民革命对浙江省立第三中学的影响。该刊对学者研究民国时期浙江省立第三中学校史,以及江南市镇中学与国民革命互动关系,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2.《回浦潮》
1930年10月创刊于浙江台州临海,半月刊,属于学校刊物,由临海回浦中学编辑发行,具体编务由回浦学艺社负责。《回浦潮》是在回浦中学旧刊的基础上,沿用刊名继续发行的刊物。1933年6月停刊,停刊原因不详。
《回浦潮》主要登载该校师生撰写的文章,致力于呈现回浦中学师生们对社会生活的印象和思考。该刊文章主题类型丰富,包括学术研究、文学创作,以及校园社会生活等。
具体内容分述如下:其一,学术研究类。该校师生勤于思敏于行,围绕应用技术和哲学社科展开种种思考和实践,文章体现了该校师生对自然、社会科学的兴趣,代表作有:《水的研究》[4]。其二,文学创作类。该校师生除了对应用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对文学创作也有满腔的热情。在动荡的年代用文学浸润彼此的心灵,相关文章以小品、游记、诗词、通讯等多种形式呈现,这些文章记录该校师生丰富的课余生活,以及他们对文学的热忱与信仰,代表作有:《中山墓及明孝陵游记》[5]。其三,学校动态类。教育界学人常访问该校并发表演讲,该刊登载学仁们的讲演稿与学生听后感。又,回浦中学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注重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培养,定期安排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该刊将社会服务工作做得较好的人物事迹,推介给学校广大的学生朋友,如:《投身铁工厂的洪宗贤》[6]。
1930年10月在浙江台州临海县创刊的《回浦潮》,是民国时期江南市镇中学的校园刊物。该刊由回浦中学师生创办,记录了该校师生的校园生活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该刊对学者研究临海回浦中学校史,以及20世纪30年代江南市镇中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3.《浔中月刊》
1931年12月创办于浙江湖州南浔,月刊,属于学校刊物,南浔中学出版发行,停刊时间与原因不详。
《浔中月刊》前身为《乡曲》,南浔中学教务主任沈调民为发展地方文艺,与南浔印刷公司合作,仿北京《语丝》,铅印一本16开本不定期的刊物,即《乡曲》。该刊选载师生作品,颇受师生欢迎,因资金问题,出版两期后停刊,后来改出32开本的《浔中月刊》[7]。
该刊的内容有校务会议纪录、学校收支报告表、教务处、训育处报告、学校课外活动概况、毕业生近况,并发表一些学生的作品。
具体内容分列如下:其一,学校事务报告与统计表格。具体包含学校教务工作汇报与学生学术报告,如:训育处报吿、附小募捐结果报吿、生物硏究会报吿等。其二,学校活动。该刊还记载了游艺会、运动会、成绩展览会与恳亲会的情形,其中成绩展览会及恳亲会类似今日的学校家长会。第5辑为农村服务特辑,刊登农村报告,包括垦植组报吿、卫生组服务报吿等,这些农村报告是该校组织学生参与的农村社会实践报告,记录学生参与农村生活情况,反映学校注重社会实践的治学理念。其三,学生作品。相关文章按年级排版,三年级学生作品有:盛家廉《南浔的需要》[8],二年级学生作品有:顾家驹《露营》[9],这些文献记录了该校学生关于家乡建设的献言、投身抗战救国大潮的感想。
1931年12月在浙江南浔创刊的《浔中月刊》,详细记录了民国时期南浔中学的师生生活动态与思想动态,帮助我们了解抗战救国环境下的南浔中学境况。从这些资料可见,国内战争打响的情况下,南浔中学依旧安放着一张张书桌,并且师生们的话题中多了一些对救国与建国的看法和展望。该刊对学者研究20世纪30年代南浔中学校史,以及江南市镇中学师生家国精神,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4.《甬江声》
1948年创刊于浙江宁波鄞县,出版周期不详,属于学校刊物,由鄞县私立甬江女子中学学生自治会编辑出版,停刊时间与原因不详。
该刊是在女权发展的背景下创办的一种女校刊物,通过给予学校学生平台,分享和传播女性中学生关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展示其校园生活,希望社会正视女性的成长,提高学校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知。
该刊主要登载该校学生作品,内容涉及国家政治、社会责任、宗教道德、校园生活、生活体悟以及青年交友等,并附有学校学生自治会组织大纲。该刊设有诸多栏目,如:论坛、小说、诗歌、散文以及附录等,该刊文章按照文章体裁分类排版。
“论坛”栏,登载该校学生关于国际政治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具体言之有:国事、宗教与道德的关系、肺痨防治、妇女社会责任等,文章体现女性学生民族意识与国民意识,以及学生们对社会的认同。“小说”栏,登载学生所创作的文艺小说,小说灵感并非来源琐碎的生活,而是来源于强国的时代主题。“散文”栏,文章内容包含学生的个人情感与生活,代表作:《一封无法投递的信》[10]。
此外,该刊作为该校学生自治会会刊,登载组织大纲、会务等,如:鄞县私立甬江女子中学学生自治会组织大纲、1947年度第一学期学生自治会职员名单等。相关材料内容完备,包含会议时间、地点、主题、会议记录等[11]。
1948年在浙江宁波鄞县创刊的《甬江声》,更多地体现了鄞县私立甬江女子中学学生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也记录了该校学生自治会的组织活动。该刊由该校学生创办,直接反映该校学生日常生活及情绪波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校教育状况。该刊对于学者研究20世纪30年代鄞县私立甬江女子中学,以及民国江南女性意识觉醒,具有一定的资料参考价值。
5.《江宁县教育行政月刊》
1927年8月创刊于江苏南京江宁,月刊,属于教育刊物,江宁县教育局编辑委员会出版发行,1929年4月停刊,停刊原因不详。
该刊首版左侧印有刊名,首版右侧上方刊有“总理遗嘱”,右侧下方印有当期文章目录。每期正文部分之前都附有当期的通告,数量不定。该刊栏目较为固定,具体包括:公牍、法规、研究、报告、会议录、特载、表格和附录等。
具体内容分述如下:“公牍”栏主要包括委任令、训令、呈文、指令和公函等五类公告,内容涉及人事任免与调遣、教育类卷宗接受与移交、各教育行政单位文件往来、财政开支的用度说明,如:《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往来行文程式》[12]。“法规”栏刊载江苏省教育厅所公布的暂行条例、服务准则、规章制度和组织办法,主要内容涉及基层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责与权限,以及公立私立学校办学规范。如:《各级学校党义教师检定条例》[13]。“研究”栏刊载基层教育改革办法与督教视察意见。“报告”栏则是刊登各月份的收支情况表和政治工作报告。“会议录”栏主要刊登每月临时政务会议记录和学务会议记录。“特载”栏主要介绍推进基层教育改革的理念、制度设计和具体措施。“表格”栏以统计数据的形式刊登各类教育调查、教学单位数量调查和教师供求概况调查。另外,每期还有“附录”一栏,所占篇幅较少。
《江宁县教育行政月刊》作为一份教育类刊物,每期内容丰富,系统反映了江苏省江宁县的教育发展状况和改革成效,为学者研究20世纪20年代中国基层教育的发展水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6.《吴县教育局旬刊》
1928年9月创刊于江苏苏州吴县,旬刊,属于教育刊物,由吴县教育局编辑出版,1929年5月停刊,停刊原因不详。
该刊为了改善吴县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境况,希望通过公布吴县教育部门概况以及相关统计数据,向社会征求改进教育发展的良策。又,希望通过登载社会各界关于教育问题的探讨,希冀造福吴县地方社会。
第16、17期合刊为“民众教育馆概况专号”,第24、25期合刊为“郑晓沧先生教育问题讨论专号”,此外,该刊筹编“民众教育专号”“乡村教育专号”“儿童读物研究专号”“艺术教学研究专号”“小学行政设备研究专号”“小学训育研究专号”等。
关于“民众教育馆概况专号”,民众教育馆指的是吴县第一、第二民众教育馆。主要内容有三:其一,该民众教育馆各项规程。具体包括:总章、办事细则、职员办事规约、各部规约、民众读书会简章、绘画研究会简章、音乐研究简章、乒乓会简章、艺术研究会规程、借书规约、艺术研究会简章、民众学校简章等,如:《吴县第一民众教育馆各项规程:总章》[14]。其二,该民众教育馆的各部工作报告与各类表簿。具体包括:藏书总录、书报介绍录、借书证、民众读书会会员登记表、民众读书会会员借书登记表、借(阅)书人数周比表、生活调查表、市政调查表、户口调查统计表,以及教育、卫生、风俗、娱乐、农业、蚕事、水产等各类调查表。其三,该民众教育馆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包括:各部人数、经费支出、游览人数、学生年龄以及学生职业分布等。
关于“郑晓沧先生教育问题讨论专号”,其发行有两大目的,其一,供给县市的教职员参考,以期增进县市的教育率。其二,希望县市的教职员运用科学的精神,研究一切教育新潮。该专号内容方面,主要刊登的是郑晓沧先生教育问题讨论会的记录,涉及教学课程、成绩考查、幼儿园、训育、行政等方面,代表作有:《乡村小学各科教材应如何适应地方需要?》[15]。另外,该刊登载少量启事和广告,启事方面为该刊征稿启事,广告内容多以课本、练习册之类的教辅资料为主。
1928年9月在江苏吴县出版发行的《吴县教育局旬刊》,是当时国内推进地方教育的背景下编印的一种教育刊物。由吴县教育局编辑出版,从多侧面反映该县教育局对地方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情况,对于研究该时期吴县地方教育,以及民国时期江南地方社会教育,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概括起来,民国时期江南市镇教育类期刊为民国江南市镇学校教育、地方社会发展与转型,提供了多维的研究视角以及详实的参考资料,使相关研究更上一个台阶。民国时期江南市镇期刊的资料价值,有别于档案资料,也不同于名人文集资料。
二、综合类刊物
民国时期江南市镇期刊类型不局限于教育期刊一种,相关期刊类型还有行政类、公款公产管理类、医学类、文艺、综合类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它们主要刊登政府公文与工作报告、地方慈善组织活动、社会新闻以及文学作品等。民国时期江南市镇政府机关、行会组织在此留下印记,相关刊物记录并参与了当时当地的发展与变迁,帮助我们了解民国江南市镇于历史纵横间的定位,对研究民国江南市镇地方管理、行业发展等问题提供资料。现就部分期刊进行简要介绍。
1.《宁海县政府公报》
1945年9月创刊于浙江宁波宁海,三日刊,属于政府公报,宁海县政府编印发行,停刊时间与原因不详。
《宁海县政府公报》为《宁海战讯》与《宁海民报》合刊,《宁海战讯》1944年2月创刊于宁海,又名《宁海县政府公报》,宁海县政府主办,社址设县政府内,政府主任秘书王人驹任社长,王人可任主编,八开四版,创刊初期二日刊,后改日刊。该刊内容以中央及地方政府电讯为主,兼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新闻。该刊第一版登载宁海县政府公文,第二、三版登载政治新闻,第四版为刊物副刊。设有宁海文献、卫生、国教等栏目,于1945年当年与《宁海民报》合刊[16]。
具体内容分述如下:其一,宁海县政府命令,涉及民政、经济、警卫、文化等公文,以及宁海县政府工作与该县乡情报道等。其二,中央政府的法规,如:接收收复区团务紧急实施办法、办理出狱人保护事务奖励办法等[17]。其三,浙江省宁海县地方法律法规,如:宁海县警察局举行1946年元旦检阅全县长警曁各区乡镇长警实施办法、修正浙江省民枪登记给照暂行办法等[18]。其四,宁海县地方新闻报道,如:浙江省行政会议继续举行会议、成文乡教育会改选理监事、李县长扶植本县新闻事业等。
1945年9月创刊于浙江宁海的《宁海县政府公报》,详实记录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宁海县政府的工作进程,与宁海县地方社会发展情况,对学者研究民国时期宁海县地方发展以及民国时期江南市镇管理、法制建设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2.《镇海保甲》
1935年创刊于浙江宁波镇海,月刊,属于地方行政刊物,由镇海县政府秘书室刊行,1936年出版至第10期后停刊,停刊原因不详。
该刊主要内容分为镇海县政府工作计划与工作报告,以及针对镇海县政府工作问题的探讨与反思。
关于镇海县政府公文与工作报告。相关栏目有:公牍、规程、计划、文告、调查与法规等。“公牍”栏,登载镇海政府发布地方县政人事、保甲的相关训令与政令,代表公文:《令乡镇保甲长:为转颁保甲补充办法仰遵照由》[19]。“规程”栏,登载以镇海县为主的浙江省各市县的行政工作实施办法和规则,如:镇海县劝募教育基金委员会组织大纲、镇海县小学教职员服务细则等。“计划”栏,公布镇海县政府该年度内工作计划,如1935年镇海县政府行事历等。“文告”栏,登载镇海县政府发布具有训教功能的文告,增加群众保甲制度的认识,代表作:《人民对于保甲便衣侦探应有之认识》[20]。“调查”栏,以表格形式登载镇海县保长信息等。“法规”栏,登载经济法规,如:印花税法与合作社法。
关于镇海县政府工作问题讨论。相关栏目是论述、讲坛、专载、报告等,这些栏目向社会大众开放,登载民众关于镇海县政府管理问题以及乡村建设问题的意见与建议。“论述”栏针对镇海县政府保甲工作的探讨与反思,有文章就政府推进保甲过程中表现服务意识与工作态度提出改进意见。“讲坛”、“专载”、“报告”等栏,栏目内容不多,内容围绕县政与村治、乡村建设等问题展开,如:农村与民生、清丈土地、县监所概况等。
1935年在浙江镇海创刊的《镇海保甲》,是在当时国内推行保甲制度背景下编印的一种地方行政刊物。该刊由浙江镇海县政府秘书室编撰刊印,从不同角度反映镇海保甲工作的进展,对学者研究20世纪30年代中期镇海县地方保甲制度运行,以及民国时期江南市镇地方的管理情况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3.《吴县公款公产管理处年刊》
1929年6月创刊于江苏苏州吴县,年刊,属于公款公产管理刊物,由吴县公款公产管理处编辑部编辑出版,停刊时间与原因不详。
吴县公款公产管理处,前身为吴县公益经理处,负责吴县地方社会救济,在吴县新任县长的倡议下改组,成立吴县公款公产管理处,管理该地区捐助善款,用于吴县地区的养老、育婴、抚恤鳏寡、救荒、施舍、掩埋等诸多事务。1927年江苏省政府向该组织下拨多笔善款,遂创办该刊,向社会公布善款收支与流向。该刊登载吴县公款公产管理处经办事务、收支款目等表册,以保持管理工作的高效与透明。该刊成为联络民众与政府的纽带,加强了二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对该组织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该刊具体内容包含相关公牍、公函、委任令、训令、指令、例规、附件等。
该刊内容分为两大类。其一,吴县公款公产管理处组织介绍。该刊通过照片形式介绍管理处组织构成,并附有地方政府来函,来函内容表达对管理处工作的支持与对刊物创办的庆贺,如:《吴县县长王引才宣言》[21]。其二,吴县公款公产管理处组织公务公函。具体内容包含:该管理处及其所属机构工作例规、预决算及收支表册,以及经济委员会会议录等。这些资料以文字与表格等多种形式公布组织的工作进程,简明扼要地向地方群众说明该组织的工作任务、流程与成果,增进了人们对该组织工作的了解与理解,代表公函有:《指令安节院呈请添办节妇工作部等请示由》[22]。
1929年6月创刊于江苏吴县的《吴县公款公产管理处年刊》,记录吴县地方救济相关事项。就现有的资料看,一册近300页的内容,详尽地记载了20世纪30年代吴县地方社会慈善救济情况,从不同侧面反映吴县,乃至江南地区地方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对学者研究吴县公款公产管理处组织,以及近代江南社会救济慈善活动的发展与转型,提供了珍贵的一手参考资料。
4.《文谊》
1946年创办于浙江宁波宁海,五日刊,属于文艺刊物,宁海文艺学会发行,停刊时间与原因不详。
该刊登载宁海文艺学会章程和会友动态,以及文学杂论和诗歌。具体内容分述如下:其一,宁海文艺学会动态。该刊介绍该学会章程、该学会筹建过程,并经常报道学会成员的即时动态,如:本会章程等。其二,文学作品。该栏登载的诗歌篇幅短小,内容精炼,以描写自然风景为主,代表作:林白蓬《红叶》等[23]。同时,该刊登载名家文学作品以及名家著作的研究,麦野青的《鲁迅先生的杰作:“阿Q正传”的硏究》一文对鲁迅《阿Q正传》进行了精彩的评介[24],非尹的《走!踏上鲁迅先生的路》记述了鲁迅的生平事迹[25],乔地《H·华波尔(1844—1941):20世纪英国作家》一文介绍英国作家H·华波尔的生平事迹[26]。其三,政治新闻。该刊对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军在中国的动态进行了报道,《我们的话》一文介绍美军与中国女性之间的摩擦[27]。该刊社会新闻报道与评论篇目较多,为研究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关系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1946年在浙江宁海创办的《文谊》,记录了宁海文艺学会发展概况,并登载有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与社会新闻,对学者研究宁海文艺学会历史,以及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的文学思想、宁海地方社会情况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5.《吴江国医学报》
1936年6月创刊于江苏苏州吴江,月刊,属于医学刊物,由吴江县中医公会编辑委员会编辑发行,停刊时间与原因不详。
该刊登载中医药学术论文,推介中医药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希冀改革国医药学,促进中国医学复兴。
第一期为“《中医条例》颁布纪念号”,《中医条例》的颁布是民国中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吴江国医学报》极为重视,第一时间将《中医条例》进行全文登载,并对各大中医机构发表庆贺电文一一转载,如:江苏省国医分馆电文与中医工会电文等。此外,该专号登载中医界同仁关于条例颁布后中医发展的讨论,这些文章记录了《中医条例》颁布后对中医学界的影响,对市民生活的影响,也从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吴江县中医公会对中医学界发展动态的关注[28]。
第二期开始,该刊设置诸多栏目,将文章按照主题类型排版,栏目包含:特载、评论、研究、会务等。“特载”栏,登载当时中医界的重大事件,详实记录20世纪30年代中医学界阶段性学术发展突破。“评论”栏,登载吴江县中医训练、中医公会活动、医者行为,以及中医科学化方面的评论性文章,帮助我们切实体会吴江县地方中医发展的脉络。“研究”栏登载医药科学研究、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最新论著,该刊以常识普及的目的将医学最新成果推介给吴江县市民读者,代表作:《中医训练办法之商榷》[29]。
第三期在此前的基础上开辟“会员信箱”栏,主要向国医公会开放,该栏目对公会成员之间交流学识与联络感情方面发挥了积极影响。该栏目分为“事务通问”与“学术讨论”两个部分,前者是国医公会会员对会务的咨询,后者是对中医学术问题的探讨与商榷。该栏目表现医学从业者就专业知识的交流,同时也反映公会成员之间对不同学术意见的处理态度和智慧。同样从第三期开始,该刊登载吴江县地区的医药广告,为我们研究医药广告以及市民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该刊是吴江县中医公会的会刊,登载会务事宜,如:吴江县中医公会收发文统计表、吴江国医公会经济报告,以及吴江国医公会会议记录等,这些文章详实地记录吴江县中医公会的发展历程。
1936年6月在江苏吴江创刊的《吴江国医学报》,是吴江县中医公会会刊。该刊详实地记载了20世纪30年代中医药界的重大事迹,与当时吴江县地方中医事业发展进程,有效地帮助我们了解吴江县中医发展于国内中医发展的位置。这些资料对于学者研究该时期吴江县中医发展史具有参考价值,同时为了解民国时期以吴江县为代表的江南市镇中医发展进程有所裨益。
6.《双林周刊》
1919年8月创刊于浙江湖州,周刊,属于综合刊物,由东吴第九校编辑出版发行,停刊时间与原因不详。
该刊以交换新知识,唤起爱国精神,提倡国货为目的。主要内容有实业丛谈、教育丛谈,新闻、小说、言论、新评、记事、词林、谈余、来件、杂俎等。
具体内容分述如下:其一,“实业丛谈”栏,刊登创办实业相关内容,这些实业主张围绕农林方面展开,致力于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为本地百姓创造经济效益,代表作:《对于实行植柳之计划》[30]。其二,“教育丛谈”栏,刊登教育类论文,该类文章围绕学校教育,对各学科发展提出良好的建议,如:《体操科之教授时间》[31]。其三,“新闻”栏,刊登当时国内各地社会新闻。其中,谈论国货运动话题的文章篇目较多,这些文章从各个层面为国货运动提出建议,主要围绕国货与国家权利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以鼓励、劝解、提倡市民购买民族产品,这些文章记录了当时民众对国货运动态度。文章讽刺了国人购买洋货的行为,侧面反映了市民对进口商品的青睐,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民国初期民族认同与近代江南民族工业发展等问题提供资料,代表作:《用国货以救国说》[32]。其四,文学小说。该刊登载小说类型众多,包括:寓言小说、滑稽小说、社会小说、爱国小说、商业短篇小说、纪事短篇小说、讽世小说等。
1919年8月在浙江湖州创办的《双林周刊》,是抗战背景下编印的一种宣传新知与爱国精神的文章。该刊由东吴第九校出版发行,从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方面呼唤读者的爱国意识、传播救国方略,从不同角度反映民国湖州地区抗战建国认识和实践活动。该刊对于学者研究20世纪30年代湖州学校教育转型,以及江南市镇抗战救国概况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概括起来,民国时期江南市镇综合类期刊为民国江南市镇地方管理、慈善救济活动、医学发展以及民众文学思想等诸多问题提供参考资料。任何研究不能局限于资料本身,必须结合时代背景,对事物发展进行考察。鉴于时段,可以将民国时期江南市镇的考察放在抗战建国视域中展开研究,上述期刊对此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小结
本文介绍的期刊是民国江南市镇报刊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地域分布方面,以江苏吴县、浙江南浔以及浙江宁海等地为多;类型方面,以学校刊物、教育刊物、地方行政刊物居多;出版发行时间方面,除停刊时间不明情况外,发行时间持续三年左右;期刊信息量方面,部分期刊即便出版时间短,囿于出版周期短,期刊版面信息非常丰富。
民国时期江南市镇期刊,为民国江南市镇研究提供珍贵的研究资料。其中,教育类期刊为江南市镇中学或地方教育局所创办,为相关研究提供鲜活的个案。以往民国江南市镇教育的研究,集中于近代学制改革以及地方知识分子的教育思想的变革,上述期刊以微观视角再现民国江南教育。与此同时,上述资料对于考察民国江南市镇行政管理、民众政治参与、民族认同、地方公款管理、慈善救济活动、医药卫生、文学思想、女性等问题均有所裨益。
任何事物都具备社会属性,与社会的其他部分发生丝丝缕缕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受社会的影响,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影响社会,民国时期江南市镇期刊也是如此。民国时期江南市镇期刊更多被研究者视为文献资料,但它与江南市镇有盘根错节的关系,与江南市镇互为影响。我们不仅要重视期刊的文本价值,还可以从传播史、阅读史等视角考察相关期刊对近代江南社会的意义。关于民国时期江南期刊的史料价值的讨论,对于当下近代江南市镇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我们也期待从新视角、新方法去运用相关资料,为文献学、江南社会史等研究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