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网络培训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2018-02-11朱伶俐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8年2期
关键词:试用资源信息技术

朱伶俐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 100080)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的必备专业能力,自《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出台,全国各地每年都在积极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教师转变了信息时代教学观念、掌握了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提高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能力。同时,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科信息技术优质资源短缺,不足以满足各学科教师学习需要。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为各地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供优质培训课程资源,推动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形成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各地“能力提升工程”工作的开展,教育部于2016年下半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经磋商竞标,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其专业的课程资源建设方案、强大的网络课程开发实力、丰富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经验入选参与此项目资源建设工作。笔者将在下文中阐述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设计和开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网络培训课程资源的过程和结果,以期给业界同行以有价值的参考和启迪。

一、课程资源的设计思路

课程资源的总体设计思路遵循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课程资源建设指南》(以下简称《建设指南》)两个文件要求,始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作为核心理念,并集合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多年设计开发网络课程资源的经验。具体来说:

1.课程体系设计:突出专题化、模块化、系列性

课程体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中课程主题的设置,并充分考虑学科特点,设计技术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三类课程,来实现“应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培训目标。课程体系具有专题化、模块化、系列性的特征,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24个培训主题来选择专题或模块,专题或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较强的组合性和递进性,适合教师独立自主学习需要。

2.课程内容设计:突出针对性、实践性、指导性

针对性:综合考虑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差异,重在帮助教师适应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学会应用信息技术工具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满足不同起点教师的能力提升发展需求。

实践性: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关注教师教学实践问题解决和生成性内容,以案例实践为导向,提供典型、实用案例,以例释理。

指导性:借助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案例开展情境测评,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帮助教师了解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发展途径,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能力。

3.课程形式设计:突出完整性、规范性、灵活性

完整性:课程要素完整,除了视频资源外,还包括课程导学、专家简介、内容概要、练习园地、拓展资源等,并提供了学习活动的实施建议。

规范性:严格遵循《建设指南》中“学科类网络课程资源质量标准”和“优质培训微课程质量指标”,按照标准中的各项要求建课。

灵活性:课程为教师提供了灵活多样的资源。单就视频资源来说,既有一言堂的专家讲座、两人的对话座谈、三人的专题讨论,也有聚焦关键教学问题无人像出现的短小微视频。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流程

课程资源开发经历以下七个阶段:

1.启动阶段:制定研发方案,聘请首席专家,组建专家团队

制定研发方案:根据项目要求来制定课程资源研发方案,撰写面向研发专家的研发说明和研发计划。

聘请首席专家:首席专家由熟悉信息技术教学且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本学科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担任。

组建专家团队:由首席专家组建课程研发团队,研发团队由熟悉信息技术教学的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高校教师、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成。

2.设计阶段:商定课程框架,切磋课程细节,领取开发任务

商定课程框架:在首席专家的带领下,课程研发团队调研本学科教学现状,了解本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和需求,团队成员一起研讨,共同确定课程总体框架。

切磋课程细节:团队成员共同研讨交流,逐条细化课程框架,对课程主体内容和重难点达成一致意见。

领取开发任务:团队成员根据各自教学特长,领取课程资源开发任务。

3.录制阶段:准备录课素材,选取录课形式,完成课程录制

准备录课素材:团队成员构思课程内容,进行录课前的准备工作——撰写录课脚本,准备PPT、课例等。

选取录课形式:根据课程内容,选取适合的录课形式,如讲座式、对话式、会谈式。

完成课程录制:征得首席专家和项目组同意后,团队成员开始录制课程。

4.完善阶段:审核录课视频,规范课程形式,充实课程资料

审核录课视频:视频录制完成后,项目组审核课程,同时让录课专家自己审核,对视频有问题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

规范课程形式:按照项目办对课程成果提交形式的要求,设计确定网络课程资源包含的各项内容和呈现形式。

充实课程资料:团队成员根据课程规范和要求,丰富课程资料。

5.再制作阶段:修改课程视频,审核课程资料,制作网络课程

修改课程视频:根据审核结果,结合多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录课视频。

审核课程资料:项目组和首席专家审核并完善课程研发团队提交的各项课程资料。

制作网络课程:确定每个主题的课程资料后,项目组着手制作网络课程资源。

6.试用阶段:设计试用方案,邀请试用人员,撰写试用报告

设计试用方案:包括对试用目的、试用内容、试用人员、试用流程等的要求。

邀请试用人员:发动各方面力量,组织本学科一线教师试学。

撰写试用报告:试用结束后,针对试用情况如实撰写试用报告。

7.再完善阶段:收集试用意见,修改网络课程,提交课程资源

收集试用意见:收集并采纳试用过程中一线教师反映普遍且合理的意见。

修改网络课程:根据试用意见,项目组再次修改完善课程资源。

提交课程资源:按照项目办要求,整理并提交课程资源。

三、课程资源的试用过程及结果

1.试用过程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承担初中数学、初中历史与社会、初中化学三个学科的资源建设工作。自2017年1月起,学院成立项目组,聘请首席专家,投入到课程资源建设工作中,持续半年多时间,至8月底,课程资源开发完成。为了检验课程资源质量、了解一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评价、征求一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建议,项目组于9月份邀请北京、浙江、上海、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贵州、辽宁、新疆、西藏等地的90名一线学科教师参与课程资源试用。参与试用的教师来自市区、郊区、农村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学校,试用教师不仅有地域和学校的差异,还有职称和计算机熟练程度上的差异,基本能够反映我国一线教师的普遍情况,因此,他们提供的反馈信息对能否推广课程资源具有参考价值。

2.试用结果

试用调查中有一道题“对课程资源的总体满意度如何?”(A.非常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E.非常不满意),所有参与试用的教师都选择A或者B。他们普遍认为课程资源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系统,覆盖面广。课程资源横向关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微”技术层面,纵向联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总结和评价等具体的课堂实施,全方位多角度地向一线教师传递其中交叉的关联。

浙江诸暨的金琦波老师谈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介绍了多媒体、网络、云存储、微课制作和思维导图等多种技术支持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浙江丽水的毛余魏老师总结说:“课程围绕‘网络信息技术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与学习中的运用’展开讲授。内容覆盖全面,不仅涉及教师的教,还涉及学生的学。在教学这个维度,课程包含了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课堂导入、课堂讲授、课堂训练和课堂总结评价等不同教学环节的运用和意义。在学生学这个角度,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展示如何运用。”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性和操作性强。视频讲座中没有艰涩难懂的长篇理论,只有主讲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的知识点以及大量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实例。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讲解方式让一线教师更容易理解讲座内容,并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陕西宝鸡张军会老师谈到初中数学课程资源时说:“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介绍了对数学教学最实用的技术——数学教育技术,以丰富的案例说明动态几何的教育价值,课堂现场演示的丰富教学案例贴近教师的日常教学,使自己真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密切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需求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深度融合的威力!”

北京地质大学附中王宇丹老师认为,初中数学资源最大的特点是“实用,不是什么假大空的内容。有指导性、实操性,哪里不懂讲哪里又配有练习,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3)案例典型,示范性强。挑选的课堂实例都是典型的教学片段,更直观、真实地呈现出对相应教学问题的解决,对一线教师的引导颇具现实意义。

山西太原的李秀茹老师评价初中化学课程资源时说:“我喜欢该课程资源,很多课堂实例让人耳目一新。例如酸碱盐复习那一讲,如果放在平时,该内容至少得用三四课时才能讲清楚。而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后,课堂容量加大的同时,对于酸碱盐的整合设计得也非常好,通过图表游戏既提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该内容的认识和运用。”

北京二中的王苗老师认为,初中数学课程资源“所涉及的问题,大多都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提高的方面。比如,如何运用技术优化课堂?并且有示范、有点评。我们看到的是鲜活的例子。有宏观的,也有具体的,可模仿、可借鉴性强,利于学习者学习后实践于自己的课堂。”

(4)形式多样,设计精良。视频讲座学习之前有“课程导学”,精要提炼视频讲座内容;“学习内容”作为核心的载体,课前有每一章节的“课程概要”,课后有每一章节的“思考与实践”;另设“练习园地”,对整个讲座主题进行思考和实践;“拓展资源”则为一线教师继续学习提供了多元化的资料和素材。

很多教师在试学调查中提到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更可喜的是每个课程都有配套课程导学、练习园地、拓展资源和相应的讲稿,在配套资源中,有可供下载的讲稿和案例,这便于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相关问题”。“课程导学有新意,能引起学员参训的积极性。视频讲座设计精良,能够从培训中学到许多知识。练习园地实践性与理论性结合,巩固了培训的成果。拓展资源的创设也富有新意,能够使得培训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学员的课堂教学。”

同时,试用教师也对课程资源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视频讲座的形式更灵活些(对话、座谈等互动性强的视频讲座更受欢迎)、视频长度缩短些、软件操作介绍再详尽些、提供更多资源和软件的下载等。他们也热切希望这些资源能够不断补充和更新,便于后续学习。

此外,试用教师谈到学完这套课程资源后,自己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识到“传统的‘五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加上有限的教学方法,已存在着教学手段落后和教法陈旧的不足,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辽宁兴城杨凤忠);认识到“信息技术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多的便利”(上海嘉定刘亚晶);要学习和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中的抽象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实现课堂即时反馈,利用线上线下建立小组,更好地沟通与合作”(山西太原董慧)。

试用教师的反馈还说明这套资源不仅能满足城市、郊区,也能满足农村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教师的需求。西藏日喀则赵学清老师的学习体会反映了西部地区教师渴望得到培训的迫切心情。他说:“这次学习机会很难得,有5年多时间没有参加培训学习了,当听到专家们的讲座和谈及以后的教学模式时,觉得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心里很恐慌……听完微课学习后自己动手做了有关‘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知识点的一节微课,让学生来学习,听懂的学生自己做题巩固,不懂的学生多听几遍,效果不错,一节课下来学生几乎全会了,前面已经会的学生也有时间拓深练习,真正做到了分层教学……本课程资源不需要集中面对面上课,也不占用我们的工作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和安排学习进度,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教学需要。”

四、总结与展望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先生说:“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和有效手段,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实,切实抓出成效。”[1]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北京大学服务社会、展现教育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有责任和义务做好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输出。综上所述,在教育部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办的方针指导下,我院承担的初中数学、初中历史与社会、初中化学三个学科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任务已经完成并受到试用教师的好评。试用结果显示,这套课程资源较好地满足了地域辽阔、教育发展极不均衡的我国一线学科教师的需要,对于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国家宏伟目标有着积极作用。在一步步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我院进一步积累和丰富了课程资源设计开发的经验,例如,如何制定课程研发方案及各阶段文档模板,如何组建专家团队并将专家功能最大化发挥。在课程资源试用过程中,我院更加深入了解了一线教师的多层次需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今后设计开发网络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依据。▲

[1]蔡继乐.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访十九大代表、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N].中国教育报,2017-10-23(1).

猜你喜欢

试用资源信息技术
血管吻合试验台的研制及试用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GYK-160G型和GYK-160X型轨道车运行控制设备通过试用评审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