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地区高血压、糖尿病人群体质分析
2018-02-10李亚男
李亚男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0.92
摘要 目的:研究卢沟桥地区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方法:收治高血压患者309例為对照组,收治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233例为观察组,分析两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结果:对照组前3位体质分别是: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观察组前3位体质分别是: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结论:两组均以偏颇质为主,高血压患者痰湿质分布高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阴虚质、阳虚质分布明显高于高血压患者。
关键词 高血压;糖尿病;卢沟桥地区;中医体质
近些年,我国人群出现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的现象。高血压、糖尿病是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两者合并出现时脑卒中、冠心病等发病率及死亡率将大幅度提高。临床上中医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差异性和疾病的易感性,通过对其研究将有利于促进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及延缓病情发展的医学效果,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个体化治疗,并为本地慢性病的宣传教育提供中医流行病学方面的资料,印证了我国古代医家提出的“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和“既病防变”理论。为了研究区域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本文将卢沟桥地区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进行了统计并提出研究结果。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12月将中医科门诊就诊的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了系统的中医体质分析。
样本筛选标准:高血压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中有关病症诊断标准;糖尿病参照《内科学》诊断标准。
筛选标准:符合高血压、糖尿病诊断标准,且自愿进行问卷调查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严重身体疾病或其他功能障碍;②患者存在精神方面疾病;③患者病例资料信息不全或可能不实的情况。
调查内容及方法:问卷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身份证号、身高、体重、腰围、电话等。调查方法:对有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慢病的门诊患者填写门诊体质量表,并录入中医体质辨识软件,软件按照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体质分类,会得出某类型体质为“是”及“倾向是”,选择收集体质为“是”排除“倾向是”的中医体质。
统计学方法:本文采用SPSS 16.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构成比描述体质类型在两组人群的分布情况,并对其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文收集病例597例,患者年龄35~78岁,病程2~30年。其中对照组患者309例,男116例,女193例;观察组患者233例,男95例,女138例。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中,排名前3位的体质分别是: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观察组中,排名前3位的体质分别是: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两组中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痰湿质分布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观察组阴虚质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阳虚质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讨论
本次调查分析显示,卢沟桥地区高血压患者人数相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人数明显偏多,体制以偏颇质为主,平和质占少数,且偏颇质体制分布不同。高血压患者排名前3位的体质分别是:痰湿质、阳虚质、阴虚质。这与中医内科学中高血压的病机阴阳失调、痰瘀互结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体质分布基本符合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有其独特的地区特点。卢沟桥居民以农民、工人等体力劳动者占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居民饮食结构不合理,常食肥甘之物、吸烟、饮酒、体型偏胖,BMI指数超标、不注意养生保健,故患者痰湿体质偏多。而且高血压患者多以老年人为主,老年人慢性病病程较长,生理性衰退,病理性损耗,导致阴阳俱损,阴阳失调,阳气、阴液渐亏的生理病理特点,使该区的老年患者阳虚、阴虚体质也格外明显。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排名前3位的体质分别是: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根据中医基础理论,“高血压病”相当于中医学上的眩晕病,“下虚则上眩”(《黄帝内经》),糖尿病则“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所以阴虚为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共同病机,故阴虚质占比很高。调查患者中老年人相对较多,老年人各脏器功能衰退逐渐加重,久病阴损及阳,渐致阳气渐衰,故阳虚质占比也相对较高。“有病口干者……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奇病论》),根据高血压的发病机理,也可得到痰湿质占据很大比例的原因。
本文通过样本选择及统计分析,对卢沟桥地区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居民的中医体质类型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该地区这两类慢性患者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体质健康宣传教育,制定中医防保方案,甚至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质干预,纠正这些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通过开展起居、饮食和情志调整、加强运动保健、推动穴位保健等方式方法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避免疾病进一步的发展与并发症的发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