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心理疗法用于中风后抑郁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2018-02-10羿克琼
羿克琼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0.76
摘要 目的:分析传统心理疗法用于中风后抑郁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中风后抑郁患者8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遵医嘱进行治疗,传统心理疗法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传统心理治疗,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结果:传统心理疗法组中风后抑郁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传统心理疗法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评分高于對照组(P<0.05);出院时传统心理疗法组NIHSS评分和HAMD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传统心理疗法用于中风后抑郁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抑郁情绪和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改善预后。
关键词 传统心理疗法;中风后抑郁患者;护理;临床效果
中风后抑郁是继发性抑郁症之一,为心脑血管疾病常见、多发并发症,其发生可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造成严重影响,还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极大降低。中风后抑郁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关乎患者康复和生存质量,在临床上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临床对于中风后抑郁多采用抗抑郁西药进行干预,但效果欠佳,不良反应多且价格高,患者经济负担重。中医学注重精神疗法,在心理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简单方便且安全有效。本研究分析了传统心理疗法用于中风后抑郁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5月-2017年2月收治中风后抑郁患者80例并随机分组。传统心理疗法组男30例,女10例;51~79岁,年龄(62.63±2.1 2)岁;发病时间1~6个月,平均(2.13±0.29)个月。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52~79岁,年龄(62.91±2.56)岁;发病时间1~6个月,平均(2.12±0.3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常规遵医嘱进行治疗,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颅压、脱水、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等治疗。传统心理疗法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传统心理疗法,具体如下:①言语开导:对患者介绍疾病和转归、自我护理方法等,使患者更好地认知病情,配合治疗。同时鼓励患者倾诉内心的想法,给予针对性疏导,减轻其心理压力,使其树立治疗信心。②以情胜情:遵循“喜胜忧”原则,根据患者日常喜好和性格,鼓励其静坐、垂钓、种花、看书等,并指导家属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故事让患者保持快乐情绪,克服不良情绪。③艺术疗法:指导患者培养琴棋书画等兴趣爱好,以达到修身养性目的,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帮助患者从痛苦中解脱。④精神内守:指导患者通过静坐、静卧等方式进行自我控制,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通过集中精神、松弛身心,摆脱精神困扰,培养宠辱不惊和淡泊名利的心态。⑤疏肝按摩:为患者按摩疏肝相关穴位,以达到疏肝解郁的作用。主要穴位有内关合谷、百会、太冲、肝俞、胆俞等,或从内脚踝沿着大腿内侧往上敲打按摩,30 min/d。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中风后抑郁治疗总有效率;患者治疗依从性评分(满分是100分,分数越高则依从性越高);干预前后患者NIHSS评分和HAMD评分。①显效:HAMD评分降低≥75%;②有效:HAMD评分降低≥50%;③无效:HAMD评分降低<50%。中风后抑郁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统计学方法:SPSS 14.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中风后抑郁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较:传统心理疗法组中风后抑郁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干预前后NIHSS评分和HAMD评分相比较:干预前两组NIHSS评分和HAMD评分相近(P>0.05);出院时传统心理疗法组NIHSS评分和HAMD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评分相比较:传统心理疗法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讨论
中风后抑郁发病率和致残率高,多数中风后抑郁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和积极性低,不利于病情康复,且可导致生活质量降低,给家庭、个人和社会均带来负担。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于中风后抑郁患者还需要关注其心理疏导和康复治疗,借助各种心理疗法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双管齐下,达到身心同治目的。传统心理疗法主要有言语开导、以情胜情、艺术疗法、精神内守、疏肝按摩等,实施上述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同时,心理状态的改善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而肢体功能恢复可反过来作用于患者情绪状态的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传统心理疗法用于中风后抑郁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抑郁情绪和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改善预后,值得推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