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中身体活动形态的考索
2018-02-10薛培
薛 培
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中身体活动形态的考索
薛 培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210014。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中的身体活动形态进行了分析与归类。即通过对花山岩画中的人物、动物、器物、符号等进行观察,以及对岩画组合的内容进行考察和研究。本文主要从人与圆形符号的组合、人与舟符号的组合、人与兽符号的组合和密集人物间的组合出发,认为花山岩画中的身体活动形态分别有铜鼓舞蹈、渔猎、宗教祭祀、战争等4个方面。旨在描绘出壮族先民骆越人的生活场景,为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学者提供借鉴。
广西宁明;花山岩画;身体活动形态;民族传统体育;壮族;骆越人
岩画又可称之为石刻、刻石、画石山、摩崖石刻、崖画、崖壁画、岩画、岩刻、岩雕等等[1],简而言之,就是古代画在岩石上的画。在中国岩画可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系岩画大都是以红色涂绘绘制而成,主要分布在广西左江流域、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北系岩画大都是刻制而成的,主要集中在在黑龙江、内蒙古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原等地区[2]。岩画的内容记载了早期先民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民族战争、经济发展、繁衍迁移等等,已成为各学科学者研究的重要素材。本文以广西左江流域中的宁明县花山岩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画的内容进行考索,描绘出南方壮族先民骆越人的生活场景,以分析花山岩画中所表达的身体活动形态,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相关学者提供参考。
1 花山岩画的概况
清光绪八年修的《宁明州志》中记载:“花山距城50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执干戈或骑马。未乱(按:指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之先,色明亮,乱过之后,色稍黯淡。又按沿江一路两岸,石壁如此类者多”[3]。所谓“沿江一路两岸”,就是指宁明县明江两岸的珠山、龙峡山、达佞山、高山、花山各个画点,都有许多这样的岩画显现。在其之中的花山岩画是这些岩画中面积最大、图像最为复杂、内容最为丰富、经历年月最长久的一幅岩画,是左江流域中岩画的代表。我们也称之为“花山崖壁画廊”。
花山岩画的地理位置,距县城北郊驮龙大桥25km,位于明江东岸的一个拐弯处,近龙州县境[4]。居高山下游4km。属本县驮龙乡耀达村地域范围。花山山峰海拔345m,相对高程230m。作画点是一幅大面积的悬崖(图1、2)。
图1 广西宁明花山全貌
图2 花山岩画近景
图3 临江崖壁的下部(第一处)
岩画分别处于花山西侧和西南侧的崖壁上,共分3处:第1处:在临江崖壁的下部(图3)。整个崖壁明显内斜,成为一个巨大的岩厦,一般雨水难以飘洒到崖壁上,壁崖上有稀疏的层理裂线,层理自北向南倾斜。岩石风化崩落严重,使崖壁面形成许多凹凸不平的块状破裂面。山脚下有一个长210m、宽3m至11.8m、高10m至16m的倒石锥缓坡,坡的南端与一级阶地相连,北端没入江水。画面向西南,长221.05m,高约40m,高出江水面15m—18m[5]。这是左江流域崖壁画年画幅最大、图像最多最密集的一处,根据画面的分布和所处位置,高度及组合的不同,自左至右可分为15组。
第2处;位于第一处左上方绝璧的一个岩洞两侧,岩洞下方约25m,有一个宽3m—5m的斜平台。画面朝西,高出江水面约110m。可分为3组。第1组在左支洞左侧的洞外石壁,人员难以接近,从山下用望远镜观察,仅见模糊图影,形状莫辨。第2组在两个支洞之间的小石壁上,共有8个正身人像,身高46cm—71cm;人像比较瘦长,画法欠工整对称,手脚多歪斜;头部略圆,比脖颈稍大,有倒八字形或三叉形头饰,或有尖锥髻;颈较细长,身体亦细长,胸腰等宽,以一笔草率速成;左起第2人腰部佩一长刀,其余均无刀,手皆无指;左右两侧的二个人,下部已不清楚。此组画面颜色已极黯淡。第3组在右支洞右侧洞外石壁上,人员亦难以接近,情况与一组相似。
第3处:位于第2处东北侧约110m的山峰腹部的崖壁上。崖壁呈灰黄色,不甚平整,上方岩石略前突,下方为倒石锥坡。画面向西北,高宽各约1m,高出地面约80m,南距明江东岸约100m左右。仅见一个单环形图像,直径约50cm,环下有一横线。
这3处岩画以鲜红的色彩、简约的笔法保留至今,虽有部分画面痕迹已经辨识不清,但仅从保存最为完整、集中的第1处岩画中,就可以看出当时壮族先民,骆越人的生产、狩猎、生活、娱乐、宗教、祭祀等场景。通过对岩画中人物、动物、器物、符号等进行观察,以及对岩画组合的内容进行考索,如人物之间的关系组合、人与动物之间的关联组合、人与器物之间的组合等等,同时在考究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花山岩画中的身体活动形态进行归纳分析后,将其分类为:铜鼓舞蹈、渔猎、宗教祭祀活动、与战争相关的活动。
2 人与圆形符号的组合——铜鼓舞蹈
如此精妙的岩画是壮族的先民所作。古代壮族是百越族群的一支,这一支族群历代有不同的称谓[6]。如称为西瓯、骆越、瓯骆、鸟浒、俚、僚等。在历史文献中,这些称谓有时单独出现,有时同时出现,并联系在一起,因而就有把西瓯和骆越看作两个不同的分支。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骆越居住于今广西左江流域一带,那么,花山崖壁画乃至整个左江流域崖壁画就应是骆越人所作了。
从岩画图案众多的人物和人物的姿态上来看,整体画面上像是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或者是某种节日的庆典场面。就其细节而言,在岩壁的画面上出现了大量的圆形符号(图4),有记载的统计数为324个形态各异的圆形符号。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和出土的文物图案来看,这些圆形符号表示的是一种铜鼓。在岩画中,铜鼓多出现在人像的身旁,形式多样,有的是单个悬挂,有的是多个组合排列而成,亦或者置于人像的上方或下方。这种众人围鼓欢跳的舞蹈样貌,较为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以铜鼓为乐器的舞蹈,我们将这种形式的身体活动称之为“铜鼓舞蹈”。
铜鼓舞蹈也是广西壮族铜鼓文化的代表之一,关于此舞蹈的用途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观点,主要集中为两种:(1)这是一种祭祀舞蹈;因为崖画完全出现在左江及其支流河道转弯水深急而险要的河边峭壁上,是左江地区的壮族先人,骆越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记录。就是说;在有旱灾的时候,农民们就在左江边击铜鼓赛江神,以祈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在有水灾的时候,又于此击铜鼓赛江神,以祈天公停雷止雨,从根本上消除水患,确保人畜平安,庄稼丰收。(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种庆典舞蹈,根据岩画中的人物姿态来看,大多可分为正面人像和侧面人像两种,几乎每个人物造型都是曲肘举手,曲膝跺步,可认为是一种规范的舞蹈节奏,画面中多出现的铜鼓是当时重要的礼器,表达出了一种欢乐、肃穆、神圣的动态场面,很可能是古代骆越人在生活当中举行的节日庆典。在《宁明志》的记载中也提到花山岩画表现的是一种原始歌舞(图5),这种以铜鼓为礼器的舞蹈,很可能是某种庆祝仪式,但古时盛大的节日庆典,往往也伴随着祭祀活动的发生。不管是庆典还是祭祀,在举行这些仪式的过程中,都少不了铜鼓舞蹈。
图4 人与圆形符号的组合
花山岩画位于广西明江左岸。这是其中的一组,表现的是一种原始歌舞。画面中最高大的一个,应是领袖人物。头上有兽形饰物,双臂屈伸平举,腿屈曲作骑马蹲档式,其他形象,有的为正面,有的为侧面,表现了载歌载舞的场面。
3 人与舟符号的组合——渔猎
在花山岩画中所表达的另一类身体活动的形态,就是反映壮族先民从事生产活动——渔猎。骆越先民自古依山傍水建造房屋,他们与江水、湖泊关系密切,都是善水善舟的好手,练就了良好的水性和娴熟的驾船技巧,而舟、船就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之一。人与舟符号的组合画面(图6)是花山岩画中常见的组合之一。船上一般数人,多为侧身相向,皆曲肘举手,半蹲腿,其动作基本一致。有学者认为它是骆越人自娱自乐的场景;也有学者认为,这舟是运载灵魂的,是人死之后对其灵魂进行的招魂。在考古学上,以船为棺的习俗,一般多出现在我国的福建、广西、广东沿海、沿江等地,还有东南亚地区的船棺葬习俗也尤为普遍[7]。因为当地人相信,通过这种“灵魂之舟”,可以把死亡者送到彼世。固在岩画上的人与舟的组合,被认为是与船棺葬有关也不是没有关联。
但我认为,在花山岩画上的人舟组合与当时先民最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渔猎,最为贴近。一来,当时的先民都是沿江而居,傍水建造房屋,他们靠捕鱼为生也是显而易见的。另外,还有最为主要的依据是:“崖壁画的制作年代,当在距今两千年前的秦、汉到700年前的元代期间陆续完成。”当时人们已进入了铜石并用或铜铁并用的阶级社会。古代壮族当时正从事渔猎生产活动[8]。由于当时人们知识低下,对洪水泛滥成灾,危害人们生命财产等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因而企图通过举行一种祭祀活动,祷告水神,以求保境安民。直到今天,左江流域各县在端午节都会举行龙舟竞赛,虽现今的龙舟早已融入了中原文化因素,结合了屈原投江的历史传说。根据现有文字的记载,实际在最初的龙舟活动中,其目的就是骆越先民水上捕捞生活的演练和比赛,以提高人们渔猎的水平。
图6 人与舟符号的组合
4 人与兽符号的组合——宗教祭祀活动
在花山岩画的画面中,不少人物造型中还伴有与动物的组合,诸如狗、鸟等形象。有学者认为,这是古代壮族先民在原始宗教活动中顶礼膜拜的“保护神”[9]。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等内容,体现了壮族先民真实的生活场景。
(1)首先,我们从花山岩画中人物的造型来看,每个正面人像都是以上举两臂,向上张开手掌,叉开双腿,两腿下蹲,形同青蛙。蛙则是壮族先民的崇拜对象之一,至今在桂西的壮族地区仍然保留有隆重的“蚂拐节”,因此,岩画反映出了壮族先民对蛙神的供奉和敬仰。这是原始宗教意识的反映。学者们曾研究了世界各地发现的岩画,一致认为这些画都是古代人们为了祈求功利而向各种神灵膜拜的产物。左江崖壁画也不会例外。人们绘制这些图案的岩画,都应该是受到对神灵的崇拜,和对其有所需求的强烈愿望而产生的结果[10]。
(2)在岩画中有一个典型的人与犬兽的组合图画,其出现次数最多。画中一个身佩环首刀的高大正身人,其脚下有一狗,左右的两侧有众多的形体矮小的侧身人。将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结合分析,此时的犬兽,已经由野兽驯化转变为家犬,一般是狩猎用,或作祭品用,属狩猎习俗或者祭礼习俗,而这些画面可能是一场祭祀活动仪式的记录。
(3)还有,部分鸟类图则像居人的头顶,这是鸟崇拜,鸟饰显示鸟属信仰习俗。宗教包括的内容很多,有对大自然的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等[11]。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左江崖壁画具有原始宗教的意义,是当时人们进行宗教活动的遗迹。
图8 人与鸟符号的组合
5 密集的人物组合——与战争相关的活动
花山岩画中有密集的人物组合,从花山崖壁画的各种人物图像的画面来分析,其中的人像,有大头目、有小头目、有男有女,人像均作舞蹈之态,有的作献物状或者有的作敲锣打鼓的样子;以崖壁画中器物图像而言,其中有长剑、短剑、环首刀,有铜鼓铜锣,有头饰(雉鸡毛)、有麾(指挥用)、有藤牌。据此我认为,崖壁画是队伍集合图、点将图、誓师图、战争图、庆功图等行为的表现。
除此之外,还有佐证,在《宁明志》中记载着:“花山壁画是古代桂西的壮族,为了纪念某一次大规模战争的胜利所制作的。”同时,从花山岩画上的图像符号的寓意,也不难看出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比如:头戴虎冠的首领及许多将领、士兵的图像符号,它们是表示西原州首领黄少卿在率领大军反抗唐王朝;首领坐在重镇上四五个同式的合体图像符号,则是表示着它们攻克邕管钦、横、浔、贵五州,以及在大军后面的一些侧面人形,是表示着所获俘虏甚多等等。从这些都可以看出花山岩画中有许多代表着与战争有关的身体活动形态。
总之,各个地点的画面,乍一看起来,似乎单调平庸,人物“千篇一律”,动作也很机械。但细而观之,却远非如此。整个岩画以巍峨的高山峭壁为背景,气势磅礴,既简单又复杂的造型,粗中有细,简中有繁,事件绘画的生动传神,栩栩如生,配合鲜红的图案色彩更是给视觉带来了冲击。它所表达的内容既庄重肃穆、又轻松活泼,深深地含着那个时代的如火如荼的激情,令人望而惊叹。
图9 人物活动的组合
图10 人物活动的组合
6 结 语
从花山岩画的绘画内容的整体来说,有的学者认为是符号文字的过渡阶段;也有的认为这些奇异的图画符号是巫术的组成部分,与宗教有关;也有的则认为是壮族先民的祖先,以青蛙为图腾的崇拜,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和恩赐;当然还有学者认为是骆越人生活中的场景,是获取猎物的场景,是祭祀水神、祈求风调雨顺的祭典仪式等。本文从壮族先民骆越人的身体活动形态出发进行考究,在对此内容的研究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生产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等等多方面进行剖析。研究认为花山岩画中的内容丰富且生动的展现了当时的身体活动的形态,其中,铜鼓舞蹈不仅是祈雨的活动形式,也是人们娱乐情绪的表达;人舟岩画反映了人们劳作的渔猎方式;人与兽符号的组合则是权利的象征,宗教祭祀活动的体现;战争岩画则清晰的传达出当时的景况等等。这些古朴豪放、恍惚迷离、生动肃穆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巨幅画卷,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的研究更是极具意义。
[1] 童永生,惠富平. 中国岩画的史料价值[J]. 图书与情报,2011,(01):140~145.
[2] 史前文明印记——中国岩画的探索保护[N]. 中国文化报,2014-07-14(004).
[3] [清]黎申産纂,王鈵紳修撰.《宁明州志》,清光绪八年修(1882年).
[4] 覃盛栋. 从左江岩画看壮族体育的发源及发展[J]. 湖北体育科技,2015,34(10):879~880.
[5] 黄亚琪. 左江蹲踞式人形岩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6] 朱雁平. 左江岩画——壮族方国的门神[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29(01):10~16.
[7] 王金朝. 基于史前岩画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考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09):80~84.
[8] 崔凤详,崔星.原始体育形态岩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
[9] 童永生. 中国岩画中的原始体育文化考释[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0):24~29.
[10] 周 毅,张 平,张怀君. 试论岩画中人体运动形象的人文内含[J]. 体育与科学,2002(01):45~46.
[11] 杨学坡,郑国华,倪依克. 早期象形文字中的体育意蕴[J]. 浙江体育科学,2016,38(01):118~125.
A Study of the Physical Activities of the Huashan Rock Painting in Guangxi Ningming
XUE Pei
Nanjing Sports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14, 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analyzes and classifies the physical activities of the flower rock paintings in Guangxi, Ningming. The rock paintings of figures, flowers, animal objects and symbols were observed, and the content of the study of rock combin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peopl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ymbols, and the circular boat combination of symbols, man and beast combination of symbols and intensive combination between characters of four aspects that the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are represented in flower drum dance, hunting and fishing, religious worship, war etc.. In order to depict the Luo Yue Zhuang ancestors scenes of lif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research China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Guangxi Ningming; The Huashan rock painting; Physical activities; The zhuang nationality; Luo yue people
G852.9
A
1007―6891(2018)01―0075―05
10.13932/j.cnki.sctykx.2018.01.18
2017-08-10
2017-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