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2018-02-10潘莉汶
潘莉汶
(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在我国农村十分普遍,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并且亟待解决。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者夫妻双居的老人。201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达1.69亿人,空巢老人约7 000万人,占比40%左右。随着城镇化改革的加速,在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中小型城市人口涌向一线城市的背景下,我国空巢老人比例增速在过去15年增长近1倍。
1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养老问题
1.1 身体状况不佳,经济负担较重
由于经济水平落后以及文化知识的缺乏,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一般为务农收入,这一份收入是十分微薄的。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空巢老人的身体机能减退,劳动的强度也就有了一定的限制,并且劳动效率低下使得其经济负担加重。此外,尽管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空巢老人也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对于这些老人而言,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是十分沉重的负担,于是他们只能选择隐瞒病情、一拖再拖,并且节俭这一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从而可能出现病难治的现象。
1.2 照料需求大,养老资源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一代选择留在城市为生活打拼。于是,被留在农村的老人就成了“空巢老人”,他们难以得到子女的照料甚至很难得到子女的关心。另外,我国农业部门收入增长率低于工业收入增长率,农业收入增长率低下导致我国农业养老资源缺失,自我资源、家庭资源和制度性资源均在减少。因此,解决空巢老人养老资源问题是极为重要的。
1.3 缺少精神慰藉,缺乏幸福感
由于空巢老人为单居或者夫妻双居的老人,没有子女陪伴在身边,便使得老人缺少精神慰藉,日常生活没有人可以交流,即使子女回家探望也只是短暂的停留,老人的幸福感在逐渐流失,并且时常会感觉到十分孤独无助、无依无靠。在农村留守的老人没有精神寄托,迫切需要与人进行交流,更需要亲情的慰藉。
1.4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子女外出工作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不规范,这使得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不得不处于一种“自我养老”的状态,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使得空巢老人处境十分艰难。目前,虽然实现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保障水平偏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社会养老保险尚未成为农村老人可靠的养老保障。同时,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比较落后,农村空巢老人难以依靠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实现社会化养老。因此,要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家庭和土地不能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要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所以国家和社会有责任在此方面进行投入。
2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十分迅速,改变了从前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经济不断发展;同时,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在城市受教育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城市生活,而不选择回到农村与父母一起居住。在城市里,年轻人背负的巨大压力使得他们难以保障父母的养老需求,而空巢老人为自己提供养老的能力并不强,这就引发了空巢老人养老难的问题。
2.2 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社会上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我国自2000年开始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5岁增长至如今的74岁,寿命大大延长,老龄人口数量增加。与此同时,优生优育观念又使得生育率下降、家庭规模减小,压在子女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一边要辛苦工作挣取生活费,另一边要抽出时间陪在父母身旁照顾。精力有限和生活需要使得他们不得不将重心放在工作上,空巢老人养老问题随之产生。
2.3 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
传统观念里,长辈是家庭中最具有话语权的,拥有绝对的权威。但现在,空巢老人成了家庭甚至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依赖自己子女的经济资源,依靠社会保障和救济。思想的转变也给这些老人带来了精神负担,缺乏照料和一定的自主生活能力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养老问题。
2.4 空巢老人自身的思想观念
农村的空巢老人有根深蒂固的思维,他们习惯扎根于家族居住的地方,子女选择不回来、老人不愿意跟随子女,这一矛盾使得老人的养老问题必须通过除子女赡养以外的途径解决。此外,空巢老人的节俭意识易导致出现有病不治的情况,子女不能时刻关照老人的身体状况,而老人因为经济条件差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也不上心,养老问题也就显得更加严重。
3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完善养老保险体系与制度,强化社区性服务
在子女无法对空巢老人提供有效经济援助的情况下,就必须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作用。从政府层面,通过制定和完善政策制度对农村空巢老人实行有效的生活等基本保障,结合实际情况、依据地区差异进行相应调整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从社会层面,应加大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关心与支持,从生活上和精神上给予慰藉,让社区关怀走入空巢老人的心中,使其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服务。
3.2 扩展社交领域,改变传统观念
农村空巢老人缺少精神慰藉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精神上的空虚和孤独无论是对身体还是心理都是很大的伤害。因此,可以通过构建老年人交流平台,让空巢老人认识更多的人,加强空巢老人之间的交流,对精神压力的排解是十分有益的[1]。此外,改变老人的传统观念,使得子女能够将老人带在身边赡养,虽然没有农村环境的自由与安静,但家庭带来的温暖是不可替代的,与子女一起生活既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问题,也能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养老问题。
3.3 倡导良好风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爱老敬老是年轻一代的责任,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我们的一生都应存有感恩和敬重之心。当父母慢慢变老,子女也应像他们曾经抚养我们一样去照顾、关心他们;即使处于不停发展变迁的社会和快节奏的生活之中,年轻人依然需要去陪伴永远爱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做到常回家看看、与父母沟通交流,让他们不那么孤独。同时,应大力加强孝敬长辈的思想宣传,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靠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传承。
3.4 加大财政投入,确保专项资金使用到位
在加强政策扶持的同时,财政直接拨款对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具有重大的作用。财政拨付的资金应落到实处,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为空巢老人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2]。此外,通过提高村镇干部及工作人员的待遇来提高他们的服务热情与积极性也是十分必要的,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改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
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是一个涉及家庭、社区、社会、政府及个人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及个人共同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