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02-10李明珠刘洋洋

关键词:个性化政治思想

李明珠,刘洋洋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我们何其幸运,无法确知自己生活在怎样的世界”,用波兰诗人辛波丝卡的这首诗来形容大数据时代再确切不过。从2013年进入“大数据元年”开始,中国的大数据热一直没有“降温”。人们拥抱大数据、歌颂着大数据的同时也感到困惑,似乎无处不在的大数据已经改变甚至主宰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离洞察它却很遥远。人们通常会问:“大数据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对此问题的思索尤为迫切。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开始,个性化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期望达成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而大数据无疑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达成提供了最有利的契机,通过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教育者能更好地洞悉受教育者的行为与思维方式,从而促进了更为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一、大数据时代与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

大数据被比喻为21世纪最重要的“矿产”与“石油”。为有效应对大数据带来的变革和挑战,各国纷纷将大数据提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也不例外。据《2015年中国大数据交易白皮书》预计,到2020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8228.8亿元,年复合增速接近50%。2020年我国的数据总量,有望占全球数据总量的20%,成为全球第一数据资源大国[2]。

教育大数据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2015年9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依托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优化教学模式”[3]。而《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则特别提到了中国在教育方面的举措,“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和全国互通共享……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4]。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然而尤为重要的是,大数据的到来将使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

那么,何为个性,何为个性化教育?所谓个性,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特殊的本质或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个性是一个人相对稳定具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个性是个人在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个体主体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统一,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自由个性是个性发展的最终旨归,而个性的发展也是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基本前提。

关于个性化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5]简而言之,个性化教育强调发掘学生个性潜能的优势,即寻找每一个学生的最强点和闪光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的个人”是其立足点和出发点,个性化教育则是其重要的价值诉求。尊重并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教育与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每个受教育者的优势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培养,弱势潜能得到有力的改善,从而促进学生个性优化、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契机与面临的挑战

对于大数据时代的前景,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认为,“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6]8-9。比尔·盖茨则认为,教育技术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数据。的确,大数据为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提供了可量化的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成为可能,但在数据的挖掘与采集、数据分析与一体化开放的数据平台构建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1.丰富的数据信息成为教育者洞察学生的“望远镜”与“显微镜”,但在数据采集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难度。随着网络的普及,智慧校园离我们越来越近。学生在校的一举一动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覆盖面广,生活、学习、娱乐无所不包。以往这些数据并没有引起管理者与研究者的重视,只是条块分割地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手中,做一些简单的统计与应用。在大数据的分析导向下,以往看似不相关的数据有了全新的关联与价值,所以采集到这些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线学习平台上的数据同样值得重视,学生的鼠标在每一张图片上停留的时间、观看视频的频率与速度、参与讨论的次数、答题的质量等等,无不反应出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老师如果能及时撑握到这些数据,对学生的偏好、倾向、成就、动机、潜能和发展等方面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读懂千差万别的学生,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真实世界。丰富的数据信息成为一个媒介,使我们得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观察学生,就像是“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结合,最终勾勒出一个个鲜活而精确的“学生画像”,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与精准化的达成。

基于大量数据产生的信息对我们是如此重要,但是这些数据却由于缺少相应获取手段而不能及时捕捉。所以“如何收集、保存、维护、管理、分析、共享正在呈指数级增长的数据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挑战”[7]56。另一方面,对所收集的信息去芜存精,进行甄别、清洗与特征的提取,是我们要面临的另一个难题。

2.及时准确的数据分析可以为学生“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但是传统的思维定式却局限了对新价值的认知。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不亚于数据采集。首先,在教学方面,对教学数据的分析能使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实施智能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知识的传递上做到为学生“量体裁衣”。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索了很多崭新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教学与翻转课堂的普及,MOOC课程的全方位推广,使得大规模的学习数据采集成为可能。通过对这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更为了解学生的长处与弱项,尤其是思想上的迷茫与困惑,从而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及时走出思想上的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其次,在生活方面,大数据下的智慧校园通过分析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一些监控数据,可以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进行预测,从而有效采取预防措施,实现“对症下药”。通过对学生出勤、上自习、图书借阅、上网时长、食宿等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态,在数据发生异常或到达临界点时,对相关学生发出警告或加以疏导,从而避免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为学生的安全成长保驾护航,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然而对于数据分析,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困境,更多的束缚来自思想。对此,涂子沛深有感触:“中国缺乏的不是可供收集的数据,也不是收集数据的手段,而是收集数据的意识。”[7]32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使很多教师墨守成规,秉承着工业化时代的教学模式,而对大量反映学生学习状况与真实思想的数据视若罔闻,缺乏对相关数据的敏锐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与大量重要的信息失之交臂。此外,长期的思维习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为重视因果关系,而对“知道是什么就够了,没必要知道为什么”[6]71的数据思维方式感到困惑,无法理解为什么大数据时代的预测要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法的基础之上,从而对其准确性产生怀疑,对大数据产生排拒心理。

3.“样本=全体”可以实现对学生状态的全方位立体透视,但是模糊的数据管理规章可能导致对学生隐私的侵犯。在大数据时代,个人行为的数据将被深度采集,所以针对某一特定目标,甚至可以实现对所有数据的分析,开启“样本=全体”的全数据模式,而不再只依赖于少量的数据样本分析。正因为掌握了尽可能多的数据,我们可以正确地考察细节,并通过相关关系分析法来加以分析,实现对学生思想状态的微观层面的认知。与此同时,基于对学生日常生活及网络行为轨迹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可以对学生真实的思想状态进行再现,因为“当记录下来的是人们的平常状态,也就不用担心在做研究和调查问卷时存在的偏见了”[6]42。

比起互联网时代,我们的隐私在大数据时代将受到更大的威胁。淘宝监视着我们的购物习惯,百度监视着我们的网页浏览习惯,QQ空间窃听到了我们心中的“TA”,微信朋友圈似乎什么都知道,包括我们的社交关系网。大数据的核心思想是用规模剧增来改变现状,所以在大数据X光的透视之下,一切都变得透明了。通过数据来研究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时候,我们要确保数据获取手段的正当性和数据使用的私密性与合法性。

4.“隐性教育”与“泛在学习”使得大学校园成为一个“智慧场”,但是一体化的平台建设却成为发展的瓶颈。与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不同,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更趋于隐性。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以及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的运用,教师可以更方便地与学生进行课堂以外的交流和互动。同时可以以学校、学院为单位,创建自己的网站、微博号、QQ群与微信公众号,通过移动客户端随时向学生推送信息,占领大数据时代的舆论阵地,传播主流价值观与主旋律文化,从而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

此外,大数据推进了思想政治“泛在学习”的发展。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经说过:“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8]这是历史上泛在式学习的最早表述,它意味着学习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获得自己想要学习的任何资源。在大数据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呈现出空间上的全覆盖、时间上的全天候,“人人、时时、处处”的泛在学习成为可能。通过大数据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落实到每个细节,做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采用智慧化的技术,将大数据运用到各种教育载体,让受教育者在恰当的情境中接受教育,可以取得较好的实效。

数据对于我们来说如此重要,平台的构建却并非易事。对于中国的很多高校来说,都没有开发一体化的教育大数据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也给研究者提供开源的数据。学习资源与数据的来源是都是分散的,归属地也是分散的,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这就给我们的学习和数据的采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图灵奖的获得者、著名数据库专家詹姆斯·格雷博士认为,人类自古以来,在科学研究上先后经历了实验、理论和计算三种范式。而在数据量不断增长和累积的今天,出现了一种新的数据探索型研究方式,也就是所谓第四种范式。其实质是从以计算为中心转变到以数据处理为中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数据思维”。在大数据时代,基于全样本模式的数据分析将使得社会科学成为可以量化的实证科学,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走上个性化发展道路。

1.专业化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是大数据时代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基础和柱石。按数据类型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有三类,一是基础性数据,包括学生入学成绩、课程成绩、毕业后的去向等等;二是基于问卷调查和抽样调查产生的倾向型数据;三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产生的数据,比如图书馆的借书次数与类型、在宿舍的停留时间与出门和回来的时间、上网的时间段与时长、饭卡的消费金额等等。这三类数据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收集,只要通过正当程序到学校的大数据中心就可以取得,而分析结果也可以直接通过二维化的表格来呈现。

另一类非结构化数据收集起来则相对困难,一类是学生在线学习产生的数据,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的学习情况记录,包括观看课程视频的时间、参加讨论的次数、回答问题的质量、点击链接的情况等等。这类数据属于日志数据,可以syslog的方式加以采集。在路由器、交换机和服务器等网络设备中,syslog记录着系统中的任何事件,管理者可以通过查看系统记录随时掌握系统状况,这算是非结构化数据里比较容易收集的一部分。但是另一类数据则难以捕捉。比如学生在论坛、微博和QQ空间里的活动轨迹,收集这类数据既有技术难度,又有伦理问题。如何收集尤其是适度、合法地收集这些重要的数据就成为当前最大的难题。

“大数据时代数据化的特色,在于能对数据总量中95%的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音频、视频、网页等实现数据化。”[9]197而这类数据的收集与分析都需要依靠专业技术人员,所以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以学校或者区域为单位与专业的大数据公司达成技术合作,由研究方提供相应的数据源与研究思路,让对方收集与整理,并以多样化的方式把结果呈现出来。而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数据,一定要在法律的框架下采集,在隐去所有的反映个人隐私的关键信息后,仅供研究使用,不具体到某一个确定的人,只对这一类型的思想与行为加以聚类和分析。

当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自己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技术也是非常必要的。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即时性(Velocity),能在最快的时间里通过数据了解自己的学生,把握他们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就可以根据“学生画像”实施精准化的教育。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数据素养是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现的思想基础,也决定了数据分析的高度与准确度。D2L开发经理卡门·赞尼尔博士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分析学生和教师的思想碰撞的世界,这是一种紧密的关系,当每个人都明白数字是用来做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实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从分析转变成了学习”[10]29。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使其增值,让智慧教育更加“智慧”。而这一切,都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数据素养,包括数据的定位与采集能力、数据的分析与解读能力、数据的反思与决策能力和数据伦理道德。

学习数据的提取主要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在线教育平台。“大数据可以真正实现高度集成的资源共享,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工具与方式,实现无地域、无时间限制的在线学习、互动体验。”[10]3对于学生学习记录数据的分析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大数据对非结构化的学习行为记录进行聚类分析,并延伸到应用环境本身进行情境分析;二是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和资源对学习行为记录进行规范化和结构化预设,从而通过规范化数据采集进行应用分析。通过对分析结果的整合,对教学模式与内容持续改进,对知识推送的方式实现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启发与认同,我们在宣传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数据分析为他们“量体裁衣”,寻找更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入脑”“入心”不仅仅在课堂上实现,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更容易走近学生的心灵。在生活方面,目前较为成熟的做法是部分高校通过对饭卡消费记录大数据的分析,精准定位贫困学生并进行“隐形资助”。中国科技大学早在2004年就开始利用大数据算法推行“隐形资助”项目,目前已累计资助4万人次,金额600万元[11]。这种补助不需要学生主动申请,而是由校方通过一卡通中心获取的食堂消费数据进行统计,低于预警消费曲线的便纳入资助考虑范围。这样做能更好地保护了贫困学生的自尊心,不把他们的困窘昭告天下,所以很多学生直到毕业多年还对学校的帮助念念不忘,并决定以自己的力量更多地回报社会。

比起物质上的贫困,精神“贫困”更值得关注。在学生群体中,有一些人格外孤独和易感,他们罹患抑郁症或出现心理问题的比率大于普通人。可是这部分学生并不主动去寻求心理干预与治疗,如果能及时而准确地把这部分人群定位出来,就可以及早进行心理疏导,以防悲剧的发生。在这方面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周涛主任的一项研究颇具特色,他的项目组根据食堂打卡记录的大数据成功定位出一个“孤独人群”,人数达到800余人。将这份结果提供给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就可以重点预防这些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做到“对症下药”。

3.制定大数据管理规章,既可以保护学生的隐私,又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质量。任何一个新兴事物的诞生都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精确的“学生画像”,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与个性化提供无限可能,另一方面,关于数据采集与分析层面的隐私权问题也浮出水面。“由于数据可以被无限次运用,后面第N次运用数据的目的可能当初采集时并未预料、也未征得同意,或者无法再次征得同意”[12],这也使得数据的运用存在很大的风险。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时候,要弄清楚什么数据是可以采集的,什么数据是涉及学生隐私、不可以采集更不能公布的。在大数据时代,管理者对学生信息的监测不应该成为无处不在的“第三只眼”与“老大哥”式的控制,而对学生某些数据的记录也不应该无限期地保存下去,以至成为其未来人生里挥之不去的“污点记录”。

严密的数据管理规章是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健康发展的制度保证。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关注。数据经由第三方委托监管、数据读取匿名化都是解决隐私泄露的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而言,我们需要在3个方面加以管控,一是在数据收集环节,合法性是不能触碰的底线,大学生的隐私受法律保护。“教育主管部门要对数据的方式、范围和去向进行规定”[9]197,研究者要保证数据采集的合法性,并告知本人。二是数据分析仅在学术研究的范围内进行,而不是用于商业用途或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数据使用者要与监管部门签订保密协议与责任书。三是要实行数据定期销毁措施,给数据的使用定一个时间界限,在充分挖掘数据的使用价值之后,在限期内销毁,以防一些分析记录可能成为大学生日后求职和工作的障碍或污点。此外,在全社会开展关于大数据技术的知识普及,对大数据的使用进行监督也是非常必要的。

4.构建一体化的大数据平台,通过智能终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传播与“泛在学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与个性化。对于传统数据库与大数据的差别,首都师范大学的方海光博士曾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池塘捕鱼”与“大海捕鱼”。大数据的规模庞大到用常用软件工具无法捕获的地步,这就给我们的采集与分析带来了困难,而打造一个一体化的校园大数据平台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作为教育部建设大数据平台的7个示范学校之一,电子科技大学的成就鼓舞人心。在电子科技大学一体化的校园大数据平台上,整合了近3万名在校学生的85项数据……仅仅是离线行为的记录就超过了3亿条[13]。一体化平台打破了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数据孤岛,不仅可以为校园师生提供便捷、高效、精准的个性化引导和服务,而且能为学校开展精准化、智能化师生服务提供总体解决方案。电子科技大学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各个高校都应该致力于打造一体化的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管理上的便捷与高效率,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并能在他们遇到身心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

大量的学生数据无异于给了我们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智能终端的使用则给这把“金钥匙”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借助一体化的校园大数据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掌握了学生的相关思想数据,了解了他们的潜能与困惑,更有利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通过QQ、微信、微博、平台讨论等不同层面的交流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难题、思想上的困惑,也与他们分享快乐。

在一体化的校园大数据平台中,也应该包含在线学习平台。整合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高度集成的资源共享,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和书本中的学习。同时通过学生在线学习的数据分析,为学生订制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提升互动体验,实现“智慧教育”。

2017年12月8日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了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14]。这意味着中国大数据的“列车”将驶上高速发展的轨道,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借助大数据的“东风”,思想政治教育将在个性化、精准化方面有更多的突破。借助海量数据,关注个体学生的微观表现,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方案,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润泽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优势潜能的释放与个性的自由发展,从而真正实现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与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任务。

猜你喜欢

个性化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