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对神经功能、肢体活动程度、自理能力的影响
2018-02-10纪俊强
纪俊强
(山东菏泽单县中心医院,山东 菏泽 274300)
0 引言
脑出血主要是指因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大部分病患通常都是因为费劲用力、情绪过度激动时突然发病,其有着较高的早期死亡率,而幸存下来的病患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运动障碍以及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病患的生活[1],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旨在探讨在脑出血病患的护理中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对病患的肢体活动程度、神经功能及自理能力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脑出血治疗的病患200例,随机将其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病患,其中康复组病患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48~79岁,平均(63.5±15.5)岁;对照组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49~76岁,平均(62.5±13.5)岁。对两组病患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首先给予本组病患防感染及降压药物治疗,以防止病患出现应激性溃疡,同时给予病患止血、营养支持、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病患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每天2次。
1.2.2 康复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本组病患早期康复治疗,具体措施如下:①体位治疗,需要协助病患采取侧卧位,使患侧向上,并使其充分前伸,将病患的头转向一侧并后仰,同时抬高病患的床头15°~20°,在病患躯体前后分别放置一块高枕头,用以维持病患的身体平衡稳定;在病患的患侧上肢放置高枕,在其下肢放置一块长枕直指病患的足踝部,同时使病患的髋关节、膝关节以及肩关节保持屈曲位[2]。②关节训练:协助病患进行肩关节的内收、外旋、外展以及屈曲的锻炼;肘部与腕关节进行旋转前臂屈伸的锻炼;指关节进行抓拳、对掌、对指等锻炼;髋关节进行下肢外展的锻炼[3]。③站立与行走:首先协助病患逐渐站立,每天练习2次,然后借助平行杠指导病患进行行走的训练,待病患能够站立平衡及患肢可以适当负重后指导病患进行独立行走训练[4]。④下肢及日常训练:协助病患采取仰卧位,指导病患进行屈髋以及屈膝的训练,首先叮嘱病患弯曲双腿,用脚支撑在创面上,用双手抱住膝盖,而后按住病患膝盖向下施加压力,每天2次;指导病患进行穿脱衣服、刷牙、吃饭等日常生活内容,并且训练病患抓握杯子、球等物体[5]。⑤针刺治疗:病患完成药物治疗后四周,给予病患针刺治疗,选择病患的内关、水沟、三阴交、委中、极泉作为主穴,针对病患的实际情况给予穴位的增加,每次治疗后留针20 min,每天1次,每周6次[6]。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患神经功能评分、自理能力评分以及肢体活动评分;神经功能评分采用ESS量表进行评定,共14项组成,分值越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采用FM量表评定病患的肢体运动动能,分值越高肢体功能越好;采用ADL量表评定病患的自理能力,分值越高自理能力越好[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患经治疗后,康复组病患的神经功能评分、自理能力评分以及肢体活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分析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病患的各观察指标(±s)
康复组 82.45±4.28 63.25±5.37 54.51±5.29对照组 71.34±3.49 49.62±5.67 43.61±5.48 t 20.117 17.453 14.311 P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脑出血的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血管的老化等脑血管的病变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多发于冬春两季,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呕吐、意识障碍、头痛头晕、语言及运动障碍等,其早期死亡率较高,存活下来的病患存在着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对病患的生活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8-9]。
据相关研究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对脑出血病患进行早期的康复治疗,对病患的肢体运动功能等有着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且越早越好。李慧萍[10]等对观察组脑出血病患采用早期康复治疗,而给予对照组病患发病一个月后康复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患干预后3个月及6个月的神经功能、肢体活动以及自理能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在本次研究中,康复组病患治疗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评分、自理能力评分以及肢体活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病患有着较高的临床治疗价值。
综上所述,脑出血病患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病患的自理能力、肢体运动程度以及神经功能情况,值得在临床上大力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