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恶性血管瘤破裂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观察
2018-02-10刘红霞李丽红
刘红霞,李丽红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血管瘤是肿瘤科室中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类型,多为先天性的血管畸形所造成,主要是指邻近组织侵入到血管内皮[1],在管化作用下和血管结合形成的血管瘤,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本篇文章观察了急诊护理干预应用于恶性血管瘤中的抢救效果,丰富了临床依据,报道内容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恶性血管瘤破裂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45例。实验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为20岁-79岁,平均年龄为(48.91±13.73)岁;参照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为23岁-80岁,平均年龄为(48.95±13.74)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经对比差异,不含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急救方法,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体征检测、临床诊断、血压测量及手术前的准备内容[2]。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操作方法和步骤具体如下:(1)组建急诊护理小组,每个护理小组由主任、护士长、医师和护理人员组成,展开急救和护理工作前强化学习培训,并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2)院前和接诊护理:护理人员要对急救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准备好急救的设施和工具,与医生到一同到急救现场,如果患者需要使用急救车送达医院,要在路途中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3];(3)急救阶段的护理:患者运输到急救室中,护理人员要密切配合主治医师,如果观察发现患者的生理指标异常,第一时间告知医师,确定急救措施。
1.3 指标观察 明确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具体为经抢救1天内没有出血为显效,1天内患者少量出血为有效,出血情况无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抢救效果主要包括抢救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和抢救死亡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经对比,实验组的抢救时间为(120.97±17.83)min,住院时间为(7.39±2.05)d,抢救死亡率为3例(6.66%);参照组的抢救时间(151.97±24.35)min,住院时间为(11.68±3.71)d,抢救死亡率为10(22.22%),t/χ2值依次为6.890、6.789、4.405,P值依次为0.000、0.000、0.035。实验组的抢救效果显著好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恶性血管瘤破裂患者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就会致使血管破裂,产生大出血情况,如果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威胁,甚至会导致患者的死亡。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除了对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还要对其实施全面优质的护理措施,这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抢救效果[4]。常规护理干预是急诊主治医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实施的,护理人员结合医嘱情况配合主治医师,虽然该护理方法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护理效率相对低下,会使护理人员丧失工作热情。急诊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模式上形成和发展的,确保了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增强了与急诊科室的密切配合,为恶性肿瘤血管破裂患者争取了更多了抢救时间,提升和改善了抢救质量,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本研究以恶性血管瘤破裂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急诊护理干预,数据表明,实验组的抢救效果显著好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结合恶性血管瘤破裂患者的病情和需求,要在第一时间内对其采用合理有效的急救治疗措施,同时,还要配以合理有效的急诊护理干预,提升了急救有效率,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