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2018-02-10刘燕
刘燕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输液室,湖南 郴州 423000)
心脏骤停后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停止,导致重要器官严重缺血、缺氧,随后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重要手段[1]。体外实施的基本急救操作与措施,以尽可能保护和恢复患者的脑功能[2]。虽此时患者体征基本稳定,但此时并非完全脱离危险,因此应继续实施急诊抢救工作。本研究对实施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3]:符合心脏骤停诊断;心肺复苏后意识清楚;可配合护理。排除标准[4]:合并外伤、出血;严重心功能障碍;骨折;精神异常等。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7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龄33岁-75岁,平均(49.3±4.3)岁。护理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34岁-74岁,平均(50.1±4.1)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相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实施对症护理。护理组:①责任制:由经验丰富护士担任,采取接诊第一责任制方式,监测其各项指标,掌握患者状况。②术后按摩:适当脑部按摩,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改善恢复状况。③心理干预:积极了解患者状况,疏导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信心,顺利开展配合治疗。④对症护理:针对每个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加以护理,保证其时效性,尽可能缩短护理时长,以提升护理效果。
1.3 评价标准 GCS评分:GCS评分越高,患者恢复情况越好。SAS评分越低,患者情绪恢复情况越好。统计在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效果:症状明显好转/消失,心态平稳,无并发症为显效;症状好转,心态较平稳,轻微并发症为有效;除外以上情况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行χ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效果比较:护理组患者GCS评分(11.5±1.6)明显高于对照组(9.3±1.2),SAS评分(43.3±4.7)明显少于对照组(59.6±6.8),且护理组护理总有效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为2.7%,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86.49%,并发症发生率为16.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脏骤停为临床难以攻克的救治问题,正确实施心肺复苏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也是对急诊人员的基本要求。随着心肺复苏术规范化,抢救成功率得以提升。有临床调查发现,心肺复苏术实施后患者仍未完全脱离危险,而常规护理措施以病情观测为主,因此患者在心肺复苏后虽生命得以保全,但康复效果较差。而急诊护理,明确其预后能力,结合患者基本状况,采取合理规避策略。适当的按摩,帮助患者脑部功能恢复。积极与沟通,疏导其不良情绪,争取其配合治疗及护理。本研究中,护理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SAS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护理组护理总有效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为2.7%,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86.49%,并发症发生率为16.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继续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GCS评分,减少患者焦虑的不良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笔者认为应将基本急救知识在学校中、居民宣传板普及,以简单易懂图谱展现正确施救流程,提高急救意识、重视程度与自救能力。本组研究结果与陈慧琼[5]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在心肺复苏后患者中,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GCS评分,减轻焦虑症状,平稳心态,提高护理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