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循证护理教学设计

2018-02-10梅姣姣范秀珍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循证证据

梅姣姣,范秀珍

(山东大学护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2)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EBN)在 20世纪 90年代受循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是指“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其临床经验及病人的愿望相结合,获取证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的过程”[1]。完整的循证护理实践至少由界定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整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证据六个环节组成[2]。循证护理以护理研究证据为依据指导临床护理实践,将护理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提高临床护理措施的科学性,促进护理措施与循证医疗的同步进行,并改善临床护理质量,因而在护理领域受到更多关注。然而目前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认识不足[3],循证护理能力总体偏低[4],因此积极开展循证护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循证护理水平势在必行。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5]。该理论认为,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在自身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凭借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其中,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习情境是学习的驱动因素,学习资源是学习的重要组成内容,协作是学习的必要手段,意义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在循证护理教学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特征、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协作、促进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

(一)分析学生特征,确定教学情境。

学生特征是教学活动必需考虑的因素,在循证护理教学中,教师首先分析学生的个人知识基础、临床经验,然后设置教学情境。在界定循证护理问题环节,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临床经验,若学生临床经验丰富,则将学生直接置于临床情境中,鼓励学生在自身的临床工作中自行发现问题;若学生临床经验较少,可置于临床情境中并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其发现问题;若学生无临床经验,则教师需根据典型案例帮助学生发现循证护理问题。在证据检索、评价和整合环节,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文献检索基础,若学生检索能力较高,教师可要求其进行检索、判断证据的优劣,并进行证据整合;若学生检索能力不足,教师需先帮助学生提高检索能力。

(二)根据教学情境,提供教学资源。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循证护理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循证护理教学,教师一方面需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问题,另一方面需考虑教学情境,将学生与学习资源共同置于学习情境中,合理地提供教学资源,不仅与循证护理结合紧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符合学习情境,还要难易兼顾,既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又有益于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循证问题界定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循证问题的要素,引导学生在工作或案例中发现循证护理问题;在证据评价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推荐证据等级分类标准、证据评价操作流程及相关系统评价数据库等,以便学生获得充足的学习资源,学习和掌握证据评价并进行练习。

(三)结合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贯穿于建构主义学习,它强调不同学习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最常用的方法是小组学习。循证护理实践需要多学科团队完成,在循证护理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结合学生特征将学生划分为6-7人一组的学习小组,组内成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QQ或微信讨论组以及课堂小组讨论等方式对教学资源进行交流学习,探讨循证护理的学习问题及心得,同时教师安排小组作业,如要求学生根据教学材料合作完成证据评价、撰写系统综述,以促进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学习,从而深刻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四)通过协作学习,促进意义建构。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协作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发生[5]。首先,教学情境和教学问题基于循证护理教学目标,同时兼顾学生特征进行分组,并结合临床护理实践,有利于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深刻认识循证护理,发生意义建构。其次,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结合教学情境,符合学生基础,能促进学生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如证据检索、分析与整合时,学生分组检索,集体评价,促进交流合作;教师先讲授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评价,然后类比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文献的评价,由浅入深,促进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此外,体验是促进意义建构的有效手段,教师在循证护理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实习,指导学生开展循证护理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协作交流,加强学生对循证护理流程的理解和循证护理知识的掌握。

(五)综合多个视角,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评价。教师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发言和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通过课堂和课后作业以及闭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循证护理的教学效果加以判断。学生方面,首先,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循证护理的掌握程度,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其次,进行同伴互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效果;最后,采用循证护理知识掌握情况问卷[6]对学生进行调查,更具体客观地评价学生对循证护理知识的学习情况。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效果及应用优势

(一)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护理学导论[7]、外科护理学[8]、急危重症护理学[9]和临床护理查房[10]教学中,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护理教学质量。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中,不但能有效改善护理教学效果,而且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应用优势。

在循证护理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结合临床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积极参与循证护理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动力。第二,学生除获得循证护理理论知识外,还锻炼了文献检索、归纳总结、协作交流和批判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第三,学生在交流中充分认识教学问题,有利于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增强其探索发现与建构思维能力。第四,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逻辑思维、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技巧。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循证证据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对于家庭暴力应当如何搜集证据
手上的证据
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手上的证据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