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教材管理的改革与实践

2018-02-10张丽芳许能锋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供应教材管理

张丽芳,许能锋

(福建医科大学教务处,福建 福州350004)

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高校教材管理改革却难以全面推开,没有形成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新的体制机制[1]。国内仍有不少高校实行“统购统销”“人手一册”的供应方式,教材供应工作繁杂,教材建设“被动忽视”,教材管理信息化水平低,管理成效低[2-4],与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建立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高校教材管理体系成为迫切之需。

一、传统教材管理与现代高等教育存在不适应

1.教材供应“整齐划一”与学生个性化发展存在矛盾。学分制确立了为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而因材施教,学生选课不统一致使不能宏观征订教材,传统以专业班级为单位的“统购统销”的教材管理模式完全无法适应完全学分制下的个性化的教材需求[5]。对于学年制学分管理制度来说,“人手一册”的强制供应能保证必修课、指定选修课的教材供给,但无法供给任意选修课教材,而且近年因家庭贫困、绿色环保及自主购书意愿等个体化需求的学生越来越多,统一的教材供给已无法满足学生需求,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2.教材管理水平低下与高等教育现代化存在矛盾。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学分制的实行,教材管理工作量和复杂度倍增,加之教材选用、征订、入库、出库及与学生、与学院、与教材供应商的结算等信息量较大,而信息化水平却较低,教材管理部门深陷被动。教材管理人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供应管理上,而无暇顾及教材建设、教材研究等较高层次的管理职能,管理成效较低,同时也阻碍了教材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6]。

3.教材管理方式与依法治校存在矛盾。现行不少高校仍实行统购统销统收统支的供应方式,与国家教材收费政策“高校不得强行统一收取代收费”“在自愿前提下”及“为学生代购代销物品产生的折扣收益,除去必要的劳务开支外,应主要让利于学生”[7]等政策要求存在着矛盾,教材折扣余款成了高校和审计部门的“烫手山芋”。

二、教材管理改革实施路径

福建医科大学经过前期对大量文献整理、对国内23所院校调研、改革方案设计,几经论证,于2013年对“统购统销”“人手一册”的教材管理模式实施改革探索与实践。确立了以“服务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教材供应和教材建设“双轨制”为切入点,以教材供应“市场化”为方向,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优化”教材供应流程,提升教材管理与服务水平。

1.以管理职能“双轨制”,促进管理专业化。教材供应与教材建设分离,实行“双轨制”,利用专业化的社会分工,促进教材管理专业化发展。将教材供应管理归属国有资产管理处,由其负责商务管理及总体协调,充分发挥国资处精于商务事务的优势及校内资产调配的便利。教材供应职能市场化,由供应商负责采购、发放、退换、结算等具体事务,充分发挥其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及专业化的人力资源优势。教务处管理人员则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致力于教材选用、教材建设、教材研究等工作。在管理内容上,实现了从以教材供应为中心到以教材建设为主要任务的转变;管理方式上,实现了从“过程管理”到“目标管理”的转变,有效促进了管理效率与水平提升。

2.以供应方式市场化,适应学生发展个性化。转变“学校本位”“管理本位”为“学生本位”,变“统购统销”“班级管理”为“自主购买”,满足学分制背景下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学习者释放潜能,同时满足了自主购书意愿个体化需求。因地处郊区,周边商业配套尚不完善,学校招标供应商进校服务,为学生提供采购教材的便利。学生自主向供应商订购教材,并按招标价结算,学校不再留存折扣差价。此举实现了教材依法管理,从根本上化解了教材管理的被动处境。

3.以教材管理信息化,促进管理现代化。研制了一套教材管理系统,包含教材选用、供应、评价等模块,主要包括基础信息管理、教材征订、补退、结算、出入库管理及教材评价、服务评价、数据查询统计打印等功能。该系统的结算模块嵌入了支付宝、微信等便捷支付功能,帮助实现学生与教材供应商的自主便捷结算,大大提高了结算效率。评价模块注重评价结果应用,评价不好的教材经核实后,将直接不显示在教师选用教材的目录库里,从源头严格教材选用管理。引入在线服务评价,及时收集师生对教材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也形成高校教材管理必须注重质量和绩效的压力。

4.以管理流程最大化,促进管理科学化。不增加二级学院和学生负担,不给供应商转移“包袱”,从优化供应流程本身出发,以保障学生自主选用和自愿购买为目标,以信息化为技术支持,摒弃中间“预交费、补退款”及“教务处、财务处、学院、班级”等环节和角色,通过学生本人在管理系统上自主预订教材,现场直接购买教材,实现了高效供应。

三、教材管理改革成效

福建医科大学教材管理改革实践,构建了一个有生命力的管理体制,促进了学生、员工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四年来,新的教材管理模式保障了教学基本秩序,提升了服务教学能力,管理服务教学成效显现。

1.提升服务能力。以“服务学生发展”为根本,通过教材供应和教材建设“双轨制”、供应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及优化流程等系列措施,保障了学分制下教材个性化供给,实现优质供应,稳定教学基本秩序,同时提升了学生获取教材的体验。2014年对各年级专业499名学生抽样调查显示,2013-2014学年学校总体教材使用率为99%,学生在指定供应商处教材购买率达69.9%,学生对新的管理模式总体满意度为89.8%。注重吸收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与完善教材管理,2017年再次对1976名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总体满意度达95.4%。

2.促进管理效益。通过实行教材供应与教材建设职能“双轨制”,优化了人员配置,教材管理专职人员由原来几人精简为1人。同时改变教材建设“被动忽视”的局面,保证了专职人员专心致力于教材建设,促进了教材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发展,教材选用和教材建设取得较好成效。近年学校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教材选用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近3-5年新版教材使用率90%以上。教师主编副主编教育部和国家卫计委规划教材数量逐年增多,2013-2017年间,教师主编副主编教材46部,其中教育部和国家卫计委规划教材26部。

3.增强社会效益。实行学生自主选用和自愿购买教材,增强学生自主选择权并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同时又推进了教材循环使用。调查显示,2014年有16.6%学生选择“借用学长旧书”,2017年则是66.9%,循环使用教材的学生呈增多趋势。以每个学生仅使用1本旧书,每本书平均单价30元计算,2017-2018学年上学期,直接节省学生教材开支约4万元,间接避免了纸资源及教材出版发行业人力、物力等资源浪费。同时,教材使用不再强制,必然引起学生对所购教材的适用性、前沿性等方面更加关注并严格审视,对教材出版发行提出更高要求,间接上促进了教材建设的发展。

猜你喜欢

供应教材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今冬明春化肥供应有保障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