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2018-02-10肖丽娜
肖丽娜
自2004年秋季选修课首次走进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实验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出现又一大飞跃。选修五个系列各有侧重:如重审美的“诗歌与散文”和“小说与戏剧”系列,重应用的“新闻与传记”和“语言文字应用”系列,重探究的“文化论著研读”系列。这五个系列的内容对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莫大的帮助。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存在就像鸡肋。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课时紧,任务重。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作用,体现新课标精神呢?
下面是过去一年我进行选修课教学时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对选修课程教学的思考
思考一:如何确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
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更注重体现 “个性化”特点。各地不同版本的具体实施模块不同,像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共有五个系列十四册教科书,内容多,知识专,根本无法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完成,这就涉及到如何选择的问题。
按照新课标精神,“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也就是说,选修教学需注意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有选择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探究诸能力和个性等方面获得更高一个层次的协调发展。但问题是,各个系列选修课程侧重的教学目标不同,加上选修课教材的编排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体现了创造性、个性化、多样化等特征。因此很多老师对此茫然不知所措。
思考二:该如何选择选修课的课型?
选修与必修课虽然培养目标不同,但作为“课”的本质还是一样的。从课型角度归类,选修课程同样可以归结为讲授课、活动课、交流课、观赏课等等诸多的不同的授课类型。但如果将选修课上成必修的形式,先不用说时间不允许,在课程理念上也不合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加上选修课的五大体系分别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每一目标又体现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层次,老师在选择课型时必然需要考虑这种种因素。
二、选修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实践一:精选教材,发展个性。
从本质上看,“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所以选修课程教学的关键一步就是要学会“量体裁衣”,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
首先,要选好模块。按照新课标精神,模块要通选,如果有漏选,对仍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学生来说,容易造成课程内容上的缺失,难以体现选修课程的“基础性”,因此,新课标设置的五个模块均应选修。
其次,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教材。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有权利对教材作出选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因此,在模块通选的基础上,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教材。当然,这种“自主选择”其实是有条件的。以《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为例,我将教材按作家和题材分为两大类,让学生在这两大类作品中自由选择学习材料。
实践二:组建小组,共同进退。
在选修课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发展,老师多为学生创设自主活动空间,敢于放手,力求使其自主完成任务。而组建学习小组则是不错的学习方式,可以进入有效的合作学习状态。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合作学习打的是团体战。所以,一个和谐互助的团队是有效合作的前提。以往,有些老师不太关注分组,让学生自由组合,以为这样可以减少矛盾,殊不知自由组合的团队因为缺少宏观调控,队员能力参差不齐,不利于开展学习。有些老师以为分组是一劳永逸的事情,结果世易时移,学生的能力水平发生了变化,所以应及时重新调配。
其实,有效的合作来自于有效的分组,而有效的分组关键在于老师的调控。首先,在合作学习之初,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调控全局的作用,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及已有基础进行初次分组。当然,在分组的过程中,老师最好能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尊重学生的想法,选好团队中的标兵。其次,老师不能图方便,要敢于打破以往固定形式的小组,根据学段考评重新调配小组成员,保证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能力水平基本平衡,落差不能太大。
实践三:转变观念,还学生以舞台。
选修课的教学方式是多样的,可以从书本上学习,内容兼顾中外古今;也可以到生活实践中学习,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如新闻采写,需通过实地察访、个别访谈、开座谈会、问卷调查、查找图书资料、网上检索等方式,广泛搜集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这里面就包含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上各种形式均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念。虽然高中学生的心理日趋成熟,但他们同样具备儿童的好奇心,喜欢缤纷多彩的世界,容易对单调重复的东西丧失兴趣。因此,在进行选修教学时,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因时因人因教材而改变学习方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过去一年,针对选修教材的教学,我主要采用小组成员“合作讲授法”,让学生转变角色定位,走上讲坛,亲身感受讲授者的滋味。当然,合作讲授前老师需要制订好计划,明确讲授的内容、形式及评价方式等,目的是让每一组成员都能感受到登台的成功喜悦,最大限度地增加小组的向心力,形成良性循环。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对选修教材的处理还处在一种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只要我们不畏改革之艰辛,勇于探索,必能走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