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护生人际关系困扰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8-02-10高晶磊梅松丽高婷婷孔一西秦泽盈扈月阳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交友人际教养

高晶磊,梅松丽,高婷婷,张 涵,孔一西,秦泽盈,扈月阳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而人际关系的失调则会导致人的心理失衡。在已有的研究[1]中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的影响可以持续到大学阶段,且父母教养方式与医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具有一定相关性。医学生尤其是高职护生未来的工作对象是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应是她们必备的一项能力,是其顺利完成职业活动和适应社会的必备因素。因此,提高高职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促进其在实习和未来工作中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减少医患纠纷的产生。

一、研究对象、工具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一年级、二年级全部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因专业内男生总人数不超过10人,故只对女生进行分析,共计970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70份,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是852份,有效率为87.8%。其中,一年级578人,二年级274人。

(二)研究工具。

采用郑日昌等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2],该量表用于测量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共28个题目,每题答“是”得1分,“否”得0分,分数越高,人际困扰越严重。量表由交谈行为困扰、交际交友行为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和异性交往行为困扰4个维度组成。该量表的信度系数0.85,分半系数0.78。

采用岳冬梅等人修订的中文版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3],量表采用4点计分。该量表包括6个父亲教养方式维度(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度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5个母亲教养方式维度(情感温暖理解、过度干涉、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偏爱被试)。

(三)研究方法。

利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在剔除无效问卷后,将有效问卷的数据输入其中。检查无误后,导入到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学生人际困扰的总体状况。

本次调查,学生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中的平均得分为(10.5±5.3)分,人际困扰程度一般。各维度的困扰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交际交友困扰(57.0%)、交谈困扰(50.2%)、与异性交往困扰(41.7%)、待人接物困扰(35.2%)。从人际困扰总分来看,有49.1%的学生与他人相处存在一般程度的人际困扰;有16.7%的学生存在严重的人际困扰;人际困扰的总检出率65.8%。

(二)影响学生人际关系的人口学变量差异性检验。

一年级学生在待人接物困扰(t=4.06,P<0.01)、与异性交往困扰(t=3.60,P<0.01)和人际困扰总分维度(t=3.94,P<0.01)上高于二年级学生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在其他维度上二者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独生子女在待人接物困扰(t=-2.06,P<0.05)、与异性交往困扰(t=-2.92,P<0.01)和人际困扰总分维度(t=-3.07,P<0.01)上高于非独生子女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在其他维度上二者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在交际与交友困扰(t=1.84,P<0.05)和待人接物困扰维度上(t=-2.54,P<0.05)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农村学生交际交友上存在困扰较高,城市学生在待人接物困扰维度上的困扰较高。在其他维度上二者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呈显著关联,具体情况如下:父母亲在“情感温暖理解”上与学生人际关系呈显著负相关(P<0.01);父母亲在“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上与学生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P<0.01);父母亲“偏爱被试”除了在“交际交友困扰”的维度上与学生不相关,其他维度上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父亲“过度干涉”除了在“交际交友困扰”上与学生人际关系呈弱的正相关(P<0.05),其他维度上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母亲的“过度干涉”与学生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P<0.01);父亲“过度保护”与学生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P<0.01)。

三、讨 论

(一)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总体情况。

据研究结果可知,被调查学生人际困扰的总检出率为65.8%。不论是各维度的人际困扰检出率,还是人际困扰的总检出率都明显高于甘露[4]、魏明[5]的调查结果。这可能与研究样本的特殊性有关,一方面,高职护生繁重的学业压力和实习可能导致她们没有更多精力投入人际关系的维系中,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处理;另一方面,研究对象均为护理专业女生,专业特点决定了她们日常交往主要以同性间为主,而女生间的交往多出于情感性动机,重视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交往中带有强烈的理想化色彩,一旦受阻,会导致感情降温,进而影响其人际交往[6]。

(二)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差异性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相对较差。原因可能是由于一年级学生刚进入新学校,远离了父母和原有的熟悉环境,面对新同学有一个了解和被了解的过程。此外,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域之间的语言差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间交谈,这需要时间去磨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可能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人际环境感到不适应,从而影响人际交往。

独生子女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较高。原因可能在于,独生子女多为城市学生,成长环境优越,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可能出现孤傲、不屑等现象;此外也与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有关,容易养成其自私、懒惰、好发脾气的不良习惯,与人交往中常以自我为中心,易导致人际交往困扰的出现。

农村学生在交际交友上困扰程度较高。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农村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较差,有些人不愿意参加有经济投入的活动,无形中限制了她们交友的环境;另一方面,学生尤其是女生,在服饰、化妆品等方面容易攀比,可能引发经济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使其在人际交往中敏感、退缩、防御性强,导致其面临更多的困扰。

(三)学生人际关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表明,学生人际关系与父母教养方式总体上显著相关。温暖理解的为主家庭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学生以鼓励和尊重为主,给予学生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和交往能力;严厉惩罚、干涉等为主的家庭教养方式下,学生会出现自卑心理导致人际关系障碍,或因父母的过度干涉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人际交往困扰。

(四)改善学生人际困扰,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首先,学校要充分认识高职护生群体的特殊性,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她们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与患者良好的沟通,减少医患纠纷的产生。为此,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表,加强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理解、接纳和宽容,为未来临床工作打好基础。第二,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新入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7];对高年级中存在人际关系障碍的学生做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找出产生障碍的原因并给予可行的治疗措施。第三,学校应举办人际关系专项讲座,聘请专家解析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扰,树立学生不卑不亢的人际交往观,另一方面要开展多样的团体类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有益的交往空间,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在与人交往中提高自身水平,又可以在互帮互助的良好群体范围内学会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第四,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尤其是存在人际关系障碍的学生,更要与其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一方面鼓励家长对学生多采用温暖理解等积极的教养方式,进而改善学生人际困扰状况,另一方面可以多角度的了解学生情况,为学校开展正确的心理疏导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交友人际教养
孔子论交友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