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18-02-10白亚娜胡晓斌申希平李娟生裴泓波任晓卫王敏珍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兰州大学毕业论文本科生

白亚娜,程 宁,胡晓斌,申希平,李娟生,裴泓波,任晓卫,郑 山,王敏珍

(1.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研究所;2.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还处于起步和实践探索阶段, 如何大胆改革传统的培养方式,构建新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科研实践中使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本文将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介绍如下。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长达十年的教学改革尝试中,通过对美国和中国大学教育资源状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分析[1-3],构建了适合我国研究型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 “243”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即“2个平台”—国际合作平台和项目实践平台;“4种模式”—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创新能力提升模式、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论文相结合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高年级毕业专题与低年级“创新创业”相结合创新能力孵育模式、科研与本科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创新能力实践模式;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的“3种创新能力建设”。形成了以青年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提升—培养—孵育—实践”创新能力的立体培养体系,创新性地在实践中进行西方模式本土化的适宜性的实践。

二、“243”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

(一)“2个平台”的搭建。

1.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平台。研究团队与美国耶鲁大学和布朗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签署联合培养人才和科研合作协议,双方互派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引进国际著名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实践项目,强化国际层面的实质性合作。自2010年以来,团队成员中两人在耶鲁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连续四年耶鲁大学教研团队来兰州大学进行10人次的学术访问,兰州大学5人次赴美学术访问。2名兰州大学研究生赴耶鲁大学进行为期1-2年的联合培养,5名耶鲁大学本科生9人次在兰州大学开展本科生跨国实践项目,2名耶鲁研究生受“富布莱克基金会”资助来华,在兰州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为期10个月的学术研究和联合培养。

通过国际交流和跨国的课题合作、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等方式,进行师资、研究生、本科生的联合培养,扩大了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的同时,也为该研究团队搭建了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平台,使该教学团队具备了国际交流能力,组建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富有激情、治学严谨、乐于奉献于教学一线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实践平台。团队成员紧跟国际最新动态,积极拓展研究领域,通过承担的国际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通过实施高水平研究项目,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了紧密合作的研究团队,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平台上,参与不同科研项目的设计、实施、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国内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国有大型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全球惟一多金属暴露大样本的金昌队列[4],并引进多项国际和国内高水平科研项目。结合多个高水平项目的实施,搭建以拓宽师生知识面和开阔国际视野为切入点,以学术讲座和科研实践为手段,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综合性人才为目标的国际合作和项目实践平台。

(二)“4种模式”建设及“3种能力”的层级培养模式。

1.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模式。教师水平的提升是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和关键环节,通过派出引进相结合,引进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模式,以提高教师团队创新能力为抓手,促进教师对国际前沿的把握能力为环节,以拓展研究领域,加强科研与教学结合,整体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国际接轨。通过参与国家统编教材和英文教材的编写,夯实了教师的理论知识,提升了教师获取知识和创新思维与实践的能力。 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根据培养目标组建教授—青年教师—研究生的研究团队,形成由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和硕士生为主力、本科生重点参与的工作机制。

2.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论文相结合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针对毕业专题实习阶段的学生,鼓励对本学科感兴趣或在社会实践中曾参与团队科研项目的学生遴选毕业论文方向与题目。高年级本科生在进入毕业论文实践阶段,组成硕士生与高年级本科生的研究团队,将本科毕业论文与研究生论文相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高年级本科生通过参与硕士生阶段性学术研讨会, 明确研究目的,在研究生的帮助下掌握大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提高挖掘数据的专业能力,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本科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 激发本科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勇于接受挑战精神,明确了专业发展方向,提高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为进一步深造和科研成果的产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高年级毕业专题与低年级“创新创业”相结合创新能力孵育模式。针对进入专业课学习的三四年级的本科生设置社会实践项目,在授课过程中将研究团队正在执行的项目嵌入教学过程,通过身边可见的实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科学问题的提出到科学问题解答逻辑过程的推导,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招募志愿者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科研项目的实际参与,指导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与项目中,加深了本科生对专业的理解,明确了学习方向。

4.科研与本科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创新能力实践模式。针对初入校的一二年级的本科生建立导师制的指导机制,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和项目,并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将低年级的“创新创业”项目嵌入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在导师的指导下,组建教师—高年级—低年级研究团队,通过项目的施实低年级本科生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的尝试,在高年级本科生的带领下,全程参与科研课题的设计,完成研究数据采集、分析和撰写“创新创业”项目结题报告。

通过四种培养体系的实践,优化教授—青年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梯形研究培养模式,低年级本科生实践—高年级本科生孵育—毕业生培养—研究生提升的立体式培养体系,对不同层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三、培养体系持续性实践的成果产出

1.教师团队5人中有1人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甘肃省优秀专家、中国流行病学优秀奖获得者,1名教师先后荣获兰州大学隆基教育教学新秀奖、全国第四届高等医学院校中青年讲课三等奖,3名教师获校级讲课比赛一等和二等奖。发表教学论文4篇,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4部。

2.教师承担兰州大学教学研究项目3项、主干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项目1项、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项、慕课课程建设项目1项,承担国家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8人),校级本科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项目25项(108人)。获甘肃省“挑战杯”特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3.承担国际留学生培养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大专项等3项。以全球惟一大样本前瞻性金昌队列为基础,由238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的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4.五年内在此培养体系中完成2名耶鲁大学留学生的联合培养,完成3篇博士论文、77篇硕士论文和148篇本科毕业论文。教师团队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14篇。

在“243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中,教研团队的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加深了教师对教学改革影响教学质量的理解,促进了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为我国研究型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猜你喜欢

兰州大学毕业论文本科生
省林草局与兰州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2019 年上半年第二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为何长期无解
高等院校音乐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和写作的问题透视与思考
“发矢中的”与固体废物处理理念
——以电子废物处理为例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