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美高等教育差异
2018-02-10郑敏敏谢海鹤林振衡
郑敏敏 谢海鹤 林振衡
莆田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福建莆田 351100
21世纪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归根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创新的源泉是人才,掌握了人才就掌握了竞争主动性,因此人才资源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抢夺人才资源,人才的流动性空前快速。在这种时代发展趋势下,党的十六大给予教育的任务是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我国和美国都是教育大国,但是两者由于不同的发展历史导致了教育文化、教育行政机构和体制设置、教育经费来源、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上存在差异,通过对上述的差异进行分析和反思,提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高校合作强度、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建议。
1 中美高等学校教育差异对比
1.1 中美教育文化差异
1.1.1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美国教育也非常尊重和重视个性化发展,重视个体潜能的开发挖掘,反对工厂式批量教育。在美国教育史上,曾经提出过对现代教育模式影响深远的教育理论,如道尔顿制和问纳特卡制。这种教育理念支配下教育出来的学生能够更加积极自主地学习,对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定位更加准确。相对于美国的“个人主义”,我国的教育理念有所不同,自古以来,“集体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角色都是举足轻重的,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个人智慧和才能的发挥离不开集体,集体是个人智慧和才能发挥的舞台和条件。在这种文化熏陶下,中国的教育坚持规范化教育,个性化发展成功的不确定性太大,在追求稳健的前提下,个性化在中国教育的观念里基本上没有生长的土壤[1]。
1.1.2 实用主义和理论主义
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实用,从专业设置到课程安排,都以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目的。从受教育者个人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美国人接受完高中教育后没有立即进入大学继续学习,而是进入社会接受锻炼,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自己了解社会的需求并加深对自身的认识和定位。体验社会之后重新回到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美国人,更加珍惜受教育的机会,也更加清楚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更加顺畅。而我国学生绝大部分是从小学到大学不间断学习,主要精力都花在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上,很少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时代需求。而且我国家庭重视教育,导致学习不只是个人的事,更是一个家庭的要事,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容易产生误解,甚至出现抵触情绪,把学习当作是一个任务,更谈不上把学习当作兴趣爱好,积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益。
1.2 教育行政机构和体制设置差异
在美国,主管教育的机构是各州议会,负责规定学生入学资格、制订培养方案及管理教育经费,联邦政府没有直接管理教育的权力。这种地方分权为主的自由化管理体制,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灵活调整教育制度,根据地方特色培养地方需要的人才。而我国的教育体制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由上而下的层层负责制。学校内部,实行校长负责,党组织监督制。这种教育制度,有利于统一教育目的,统筹管理,为国家整体利益服务,有利于保证各地区教育资源均衡化分配。
1.3 教育经费来源差异
由于美国的教育制度是地方分权制,各个政府部门对学校建设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美国的教育经费来源中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等来自政府的拨款是经费的主要来源,又由于三级政府对高校的责任分工不同,三者的投入比重也是各有侧重。如联邦政府的投入经费主要用于提供指导和服务,以补助金和勤工助学项目形式提供;而州政府经费主要分给公立大学,适当资助社区学院;地方政府一般不给州立大学投资。除此之外,学杂费在学校经费来源中所占比重最高,尤其是私立高校,一个学生每年的学杂费相当于一个美国家庭总收入的纳税起征点。另外,美国高校的一个特色是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是个人和民间组织的捐赠,美国现有大量的捐赠组织和教育基金委员会专门处理捐赠事宜,捐赠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现金捐赠、证券捐赠、不动产捐赠等。除了上述几种经费来源之外,美国高校也会通过科研专利、提供高校教育活动服务、招收留学生以及与校外企业合作经营来获取资金。充足的教育经费来源保证了美国先进的基础教育设施和教学科研设备水平,也吸引了全世界大量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进一步提高了美国的科研水平。相比于美国高校的多渠道经费来源,我国高校经费的筹措途径主要有4种:政府拨款、学生学费、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其中,高等教育机构事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也不利于充分发挥社会各界资源力量。
1.4 教学模式差异对比
美国大学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教学以启发式教育为主。教师鼓励学生提问,也会积极引导学生思考[2]。在美国,一般是小班上课,学生人数最多不会超过25人,所以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言。除了幻灯片放映教学之外,有的教师可能会将多种教学方式综合使用,例如采取课上做游戏(即头脑风暴)、分组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会给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然后在课上进行发言和讨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监控,并在课堂最后提出观点。任课教师也可根据课程需要,邀请校外的企业家或者专家来给学生现身说法。而在我国,由于教育资源稀缺,一般都是大班上课,课堂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为主。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没有太多的改变。课堂上的互动环节时间有限,其形式主要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点评,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不多,不利于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2 评价机制差异对比
在美国高校,过程性考核的成绩占期末成绩的比重较大,课堂讨论、练习、作业等也占一定的比例,笔试只占一小部分比例。同时采用奖励性加分,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和社会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平时测试比较频繁,考试题多采用开放式的案例分析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兴趣点,通过资料搜集、资料阅读和自己的生活阅历进行归纳、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提交报告。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培养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实为一举两得。另外,有些课程采用论文考察模式,通过小论文的撰写,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模式,使其能够做到论点明确、思维严谨、论证充分、写作规范。在论文内容上,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3]。而我国,课程成绩主要以最后的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表现和作业成绩所占比重很低,学生大都采取最后考试突击的策略,而平时的上课积极性和作业完成情况都不尽理想,有些学习责任甚至会转嫁给任课老师。由此产生了一种畸形的现象:学生学习无动力,教师任课有压力,学完一学期的课,期末考试结束后立刻把知识全部归还教师的现象无论是在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都存在。
除了以上列出的差异,我国由于自身的发展历史积淀,相对于美国而言,也有自身的优势,包括我国教育知识的系统化传授、整齐划一的行动培养、课堂纪律的严肃性、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中华民族是个天生有强烈民族感的民族,因此,不管走到哪里,做什么事,大家都会因为这股民族感团结在一起。这些优势是美国教育不具有的。
3 反思与建议
3.1 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
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仍然是政府投入,这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以公办高校为主体,而公办高校的经费, 必须由政府来投入,也就是说要加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根据教育部的评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与GDP比例大大低于一般国家,这几年财政预算内对高等教育的基本建设投资缺口很大。在教育部统计的5项基本办学指标中,由于投入不足,总体呈下降趋势。因此,我们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以保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
3.2 加强中美高校合作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应该充分利用国际上优良的教育资源,加强教育要素在国际的流动,加强与东西方教育强国之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合作方式可以是提供高校教职工海外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可以是加强与海外高校进行联合办学,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4]。
3.3 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观点多讨论多思考多领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拒绝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同时,教师应该根据课程需要,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灵活变通,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3.4 改革评价方式
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改变一考定成绩的传统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不再单纯地以考试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以评价。提高实践环节在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让学生多参加实习实践,尤其是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4 结语
中美教育的差异是由本国的历史、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综合影响产生的,都是基本符合本国发展的教育方式,也就是说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所以我国在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借鉴东西方高等教育强国的教育模式,也要保留自身的优势,使我国的教育发展成教育大国、教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