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如飞与“马调”
2018-02-10施王伟
施王伟
马如飞,在苏州弹词中的地位很高,在《评弹小辞典》人物篇中被排在第十三位,前面的十二位分别是莫后光、柳敬亭、王周士、吴毓昌、陆士珍、陈遇乾、毛菖佩、陈士奇、俞秀山、姚豫章、马春帆①参见《评弹小辞典》“马春帆”条:“弹词演员。名正瀜,江苏丹阳人,迁居长洲 (今江苏苏州)。艺术活动在清嘉庆、道光年间。20岁应试为生员,恰父死,遂在家习医学画。后在家祠附近听书,因演出者未能演完全本,乃为之编撰完全,并试演出,受到好评,从此以弹词而知名于书坛。现有资料称他是苏州弹词《珍珠塔》的最早说唱者。其子马如飞《杂录》录有其所作《耍孩儿》两首,其一对弹词艺术的特点归纳为 ‘一情节,二言词,三歌唱,四弦子。起承转合多如此,邀游应仗詼谐技,谈笑全凭俚鄙词’等。传人有弟春林、春山,甥秋荣。”第170页。、金义仁。马如飞所创的“马调”,《中国音乐词典》苏州弹词条下称其为“三个腔系”之一。马如飞对苏州弹词《珍珠塔》的改编、加工,对后世弹词的影响,《评弹小辞典》马如飞条下称其为“小书之王”。
对马如飞作出的贡献,曲艺界是认可的,但也有学者对弹词、对马如飞整理的书目提出不同意见。如周良先生认为《白蛇传》等“其中有伪托的”[1]25。胡士莹先生提出了“《珍珠塔》不详谁氏作,今所见某某编次,均系托名,不可信”[2]46等等。这些不同的意见,虽然讲的人不多,但已经引起曲艺界和学术界的争议了,这是一件好事情,学术研究本来就可以自由争论的。笔者做过多年《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工作,这几年也写了几篇谈南词弹词音乐的文章,虽然很粗浅,也算是学习南词弹词的一点体会吧。苏州弹词中的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以及“三个腔系”,总体本人写了一篇,题为《从三个腔系探索苏州弹词音乐的起源》②刊《文化艺术研究》2015年第2期。,最近想就三人再写三篇文章,前两篇已完成,一篇是《“陈调”与平湖调的关系》,一篇是《苏州弹词中的俞调和虞调》。本文是最后一篇,笔者参考词典文献,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探讨,也希望得到弹词界专家学者的批评和指正。
一
马如飞的活动 (或艺术活动),《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和《评弹小辞典》说法较为相同,即“清咸丰、同治年间苏州弹词演员”[3]756。《中国音乐词典》与以上三本有些不同,即“苏州弹词表演家。活动于清代咸丰、光绪年间 (公元1861—1908年)”[4]170。清代咸丰、同治、光绪是哪年到哪年?《现代汉语词典》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咸丰1851—1861年,同治1862—1874年,光绪1875—1908年。“年间”又是何意?《现代汉语词典》:“指某个时期、某个年代里。”[5]如果照前三本词典计算的话,马如飞的活动应该在1851—1874年,二十三年。如果照后一本词典计算的话,马如飞的活动在1861—1908年,四十七年。
马如飞的生卒年,词典和书籍中很少说及。有一本书例外,即周良先生著的《苏州评话弹词史》:“马如飞 (约公元1817—1880年)。”[1]72虽然周先生加了“约”字,但至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即马如飞生年为1817年 (嘉庆二十一年),卒年为1880年 (光绪五年),活了63岁。
马如飞与《珍珠塔》的关系,众词典“马如飞”条下这样表述。如《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相传今流行的苏州弹词《珍珠塔》脚本系他改编、加工。”[3]756《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马如飞在演唱实践中,对《珍珠塔》进行了加工、润色。加工后的《珍珠塔》结构严谨,词句工整,叠句层出,气势充沛;还在唱腔上创造了朴实豪放、流利酣畅的马调,对后来苏州弹词的唱调影响很深。”[6]239《中国音乐词典》:“一生创作了不少开篇,对《珍珠塔》作了重要的整理加工。”[4]258《评弹小辞典》:“凭自身文学基础,又得文人相助,将《珍珠塔》脚本修改加工,增加了封建说教的内容,同时使脚本结构严谨,唱词工整,平仄协调,对后世弹词颇有影响,被誉为 ‘小书之王’。”[7]170
以上四本词典,《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有“相传”两字,说明马如飞对《珍珠塔》的改编、加工,只是相传,存在着不确定性。
我们来看《弹词宝卷书目》中的 [珍珠塔],胡士莹先生共整理出从清乾隆到光绪年间的二十一种刊本,其中“马调本”三种,分别是光绪二十年 (1894)上海书局石印本马调本,四册 (郑、钱);光绪抄马调本,四册 (钱);光绪二十八年 (1902)上海书局石印本马调本,四册 (钱)。
对这二十一本《珍珠塔》,按语:“[珍珠塔]不详谁氏作,今所见某某编次,均系托名,不可信。刊本甚多,主要者约有三种:一为乾隆本,即周殊士增补本所从出;一为俞正峰编二十回本;一为周士殊、陆士珍编评本。三本情节不同,回目各异,皆极罕见。通行者今惟周氏二十四回本而已。至宝贤堂本与道光抄本,则系就当时通行之本改编为七字唱本,以便于说唱,非别有一本也。盖当时各本流传,至为岐异,咸丰以后,周殊士本出,乃归于一。光绪间,周本加马如飞开篇,称为马调,遂又误为马如飞改编,实则情节与周本无异也。”[2]47笔者认为该分析在理,也较真实、客观,有一定的说服力。内文中的周殊士和周士殊,非打错字,而是原文即如此。
马如飞与光裕社的关系,来看几本词典马如飞条中的描写。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马如飞是光裕社中的领导人物,所著《道训》一篇,勉励同行刻苦练习,谦虚对人,不要运用秽语詼谐,致伤雅道。”[6]239《评弹小辞典》:“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曾主持重整光裕公所,并被推举为该所司年。所拟写之《道训》,亦为该公所成员所遵奉。”[7]170-171“光裕社一百五十周年纪念册”条中,更把马如飞放在重要位置,而且把光裕社的成立时间定在1776年:“……内容大致有三类:(1)光裕社历代文献资料,如三皇祖师、柳敬亭、马如飞等画像,光裕社社址全景图,马如飞所撰道训、道箴,王周士所撰书品、书忌,毛菖佩、章良璧、马春帆、马如飞、赵湘洲、姚士章等所撰诗词、开篇及短文,另有清代和民国时期各届政府颁发的有关公文和通告,共十余种;……”[7]2741776年,即清乾隆三十年,亦即 (传说)王周士为乾隆皇帝说书的年代,亦即《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王周士条下云:“(王周士)后在苏州宫巷倡立苏州弹词、评话同业组织光裕公所 (后改名光裕社) ”[3]731-732的年代。
光裕社是清乾隆三十年成立吗?是王周士在苏州宫巷倡立吗?这些说法或传说都从哪里来?文字记载来自于马如飞先生。《苏州评话弹词史》中写道:“王周士 ‘御前弹唱’的传说,评弹界很早就有口碑流传。见之于文字的记载,马如飞的记载是最早的。……但由于他 (马如飞)的疏忽,留下了一个疑问,关于赵翼 (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清乾隆进士,史学家。在他的《瓯北诗钞》第九卷 (1761—1863)中有《赠说书紫癞痢 (姓黄名周士,以说书游公卿间)》诗一首。而马如飞引述该诗时,作王周士。是马如飞的疏忽,还是不以为意。或认为是赵翼错了,随手纠正。……周贻白说,马如飞知道王周士是来自赵诗,这是推断,没有证据。如果苏州没有王周士,马如飞为什么要拉住黄周士,替他改姓。马如飞说见过王周士的女儿,也成了谎话。后来,更有人为证明王周士是乌有先生,说《书品·书忌》是马如飞所总结。也没有证据,是臆测。”[1]22-24
二
马如飞在弹词上的种种行为,《苏州评话弹词史》一书作了质疑和带有委婉性的批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如飞的“疏忽”,把黄周士改为王周士。二是马如飞的“谎话”,说见过王周士的女儿。三是马如飞的“伪托”,把《白蛇传》(一名《义妖传》)等,添上陈遇乾原稿,陈士奇、俞秀山校阅或评定,周良先生认为“其中有伪托。”[1]25
其他还有没有这种现象?周良先生在书中又提出如章良璧、陆瑞庭等几个可能是弹词艺人的名字,认为由于缺乏资料,对他们知道的太少了。周先生是一位评弹大家,研究了一辈子的评弹,都说“知道的太少了”,何况今天的年轻人。所以,这几个艺人也要打上问号。
我在《苏州弹词中的俞调和虞调》一文中,提出马如飞可能还编造了陈遇乾、俞秀山 (俞秀山另外一个名字叫俞声扬)、陈士奇。这三人在弹词历史上可能有人,也可能没人,也可能改名换姓,等等。看他们的名字,让人产生一系列联想。如马如飞改姓的王周士,和马如飞在一些刊本中所谓“原稿”陈遇乾,我们会联想到“御前弹唱”这一传说。俞秀山,会联想到“虞调”“虞山”“女说书”“女弹词”等。陈士奇,会联想到“士中奇人”及马春帆等。俞声扬,会联想到“其声曼衍而悠扬”。等等。而且这三人均列在“前四大家”或“前四名家”①引周良《苏州评话弹词史》:对“前四名家”的说法,有岐异的说法,有说是“陈、姚、俞、陆”,或说“陈、毛、俞、陆”。陈指陈遇乾或陈士奇,姚指姚御章,毛指毛菖佩,俞指俞秀山。陆指陆瑞庭或陆士珍。涉及到七个人。如果有陆瑞庭,那么,他也是个艺人。第31页。之中。马如飞为何要精心设计这些事情?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目的只有一个,即抬高弹词艺人的地位。还有一点亦存有争议,即把一些从杭州流传到苏州的书目刊本,如《白蛇传》②引路工《白蛇传弹词的演变、发展》(刊登《白蛇传》论文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浙江分会编,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1986年):“云龙阁刊本《新编东调雷峰塔白蛇传》,是当时艺人传唱的记录本,此本是从明代《雷峰塔》弹词发展演变而出来的。《雷峰塔》弹词是浙江杭州一带艺人弹唱本,全以七字民间叙事诗体组成,全长二千三百五十二行,一个晚上可以演唱完毕。”第163页。等,打上原稿为苏州弹词演员陈遇乾,等等,把事情给搅乱了。
我们再来看清代弹词的历史。清代弹词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清初为弹词“复苏”期,嘉庆、道光年间为弹词的高峰期,咸丰、同治年间为弹词的低谷期,光绪、宣统年间为弹词的短暂复兴与最终衰落。而马如飞生活的清咸丰、同治年间,正是清代弹词的低谷期。正如《清代弹词研究》书中写道:“咸丰以后的封建社会畸形发展,一方面民不聊生、政府摇摇欲坠;一方面,沿海开放地带尤其是十里洋场的上海滩经济迅猛发展,娱乐业、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苏州、扬州、常熟等地的弹词艺人纷纷前往避难,促成了弹词演唱的一时之盛。这个时期出现了 ‘评弹后四家’③引周良《苏州评话弹词史》:“后四名家”为清咸丰、同治间的著名艺人,说法比较一致,即“马、姚、赵、王”,指马如飞、姚士章、赵湘洲、王石泉。第32页。。随着商业刺激的不断加深,以色艺双全招徕生意的女弹词亦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为重色轻艺与妓女同流的书寓。弹词成为青楼娱乐的主要节目,一时间风靡上海娱乐圈。女性弹词演唱的这种表面繁荣恰恰加速了其最终的衰败。”[8]118-119
处在这样的时期,弹词怎么办,引起了马如飞的深思。马如飞是一位幼读四书的人,是一位文才颇富,一生著作甚丰的人,也是一位有理想有志气的人,他不允许弹词这样衰败下去,他要拯救弹词,恢复弹词原来的面貌。弹词原来的面貌是什么?在马如飞的心目中,即清乾隆“三弦掩抑平湖调”①此句出自蒋士铨《忠雅堂诗集》卷八《京师竹枝词》中的《唱南词》:“三弦掩抑平湖调,先唱滩头与提要。高谈慷慨气粗豪,细语缠绵发忠孝。洗刷巫云峡雨词,宣扬却月批风貌。冠缨索绝共欢哗,玉箸交颐极伤悼。蜜意惑人最惨凄,谈言微中真神妙。君不见,杭州士女垂垂手,听词人动鸾皇偶。父母之命礼经传,婚姻私订南词有。”时期,“吴人弹平湖调”②此句出自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弹词——亦鼓词类,然稍有理致。吴人弹 ‘平湖调’,以弦索按之。近竞尚打铜丝弦洋琴矣。都中四宜茶轩,有夜演者。四宜轩子半吴音,茗战何妨听夜深。近日平湖弦索冷,丝铜争唱打洋琴。”时期,以唱腔典雅、行腔舒展为风格特点时期,听众有文化、有素质时期。所以,马如飞要重整光裕公所,要拟写《道训》,规定“凡弟子勿犯师长”,“以尽师生之礼,违者议罚”[6]100;同行社友,提倡礼让。但对外来艺人限制甚严,若在苏州演出,不许他们上高台,只能平地演唱,并在长时期内,不许女子说书,等等。“对外来艺人限制甚严”及“不许女子说书”,很明显带有偏向性,是针对当时“书寓女弹词”和“女妓说书”这一现象的。
对马如飞的所作所为,我们要一分为二来看待。好的方面,即马如飞在当时较孤军奋战的时候站出来,起到一个领袖的作用,对当时衰落的弹词和振兴弹词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成绩归纳起来有四点,即:一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批人才水平都比较好;二是搭建了平台,让艺人进行艺术交流;三是教育艺人子弟,好好说书,不做坏事;四是举办福利善举等。不好的方面,即把苏州弹词的发展脉络给搞乱了,有的问题直至今天,尚未梳理清楚。
三
连波先生在《弹词音乐初探》一书中对俞调、马调的特点做了分析:“俞调,是清嘉庆 (约1796—1820年)间弹词艺人俞秀山所创。俞调的早期唱腔,较为简单,后经蒋如庭、朱介生等弹词艺人的加工发展,并吸收了苏滩、昆曲及京剧 (旦角)的某些音调、唱法,使俞调唱腔有了进一步发展。三十年代末所唱的俞调,大部分是根据蒋、朱二人的唱腔。”[9]6-7“马调,是清同治 (约1862—1874年)间弹词艺人马如飞所创的唱腔。马调的早期唱腔,似吟似诵,人们称之为 [文章调],即从当时文人吟诵诗书的音调演变而成。后来吸收滩簧中的 [东乡调]予以揉合,形成一种质朴爽利、富于叙述性的唱腔风格。早期的马调唱腔,唱时不托伴奏,只在过门时用三弦弹奏。”[9]29
马调与俞调的关系,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马调和俞调很相象。如《烟花琐记》云:(马调)仿佛如虞。惟唱到末一字之前,故缓其腔,而将末一字另吐于后,有若蜻蜓点水光景,最动人听。”[8]130一种认为马调与俞调差别很大。如《书会悟道录》:“‘马调’与 [平湖调]③引《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上卷“四明南词”概述:“[平湖调],是清中叶以来南词的基本曲调,也是在江南流传已久的曲调,四明南词的第一基本调。从唱词来看它的基本句式是七言上下句结构,从唱腔来看则存在有 ‘(两段)四句体’与上下句体两种结构形态,并有许多变化唱腔中频繁运用切分节奏,是其有别于其他曲调的显著特点。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结构,以及如何变化,均具有字疏腔繁、旋律舒展、婉转流畅的特征,颇有昆曲 ‘宕三眼’的风格。”第30页。、‘陈调’、‘俞调’是差异很大的唱调,在 [平湖调]及 ‘陈调’、‘俞调’的基础上无论吸收什么调,都是不可能形成 ‘马调’的。”[10]
到底哪种对,我们分析一下俞调、马调的谱例就较为清楚了。两个谱例均选自《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俞调这首,选自俞筱霞演唱的开篇《梅竹》④乐谱略,详见《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上卷第31页至37页。俞筱霞演唱,陶谋炯记谱,俞筱云伴奏。。
栽梅——种(呃)竹近深(嗯嗯嗯嗯嗯——嗯)闺——,(唱落低音la,间奏五小节:
淡淡相交——竹与—— (吁)梅——。(唱落低音sol,间奏六小节:
梅 (呃) 在—— (哎) 竹边——竹作——伴——,(唱落低音la,无间奏)
竹在梅边——梅奉 (嗡——嗡)陪——。(唱落低音sol,间奏六小节:
梅爱竹 (喔)——,竹贪梅——,(唱落do音,无间奏)
相亲——相近竹 (喔) 与——梅——。(唱落低音sol,间奏六小节:
梅 (呃) 欲—— (喔) 去时——难留——竹 (喔) ——,(唱落低音la,无间奏)
竹要相留——梅脱 (呃 )——回——。(唱落低音sol,间奏六小节:
省略第九至第十四句
(凤点头)
接风酒—— (噢)——摆在梅亭上——,(唱落低音sol,间奏一小节:
与君 (能)——共饮酒三——杯,(唱落低音la,无间奏)
今宵——同 (呃)赏——竹与——梅——。(唱落re音,尾奏两小节:
马调这首,选自魏含英演唱的“未曾落笔已心伤”(选自《珍珠塔·写家信》方卿唱段)①乐谱略,详见《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上卷第38页至44页。魏含英演唱,陈勇记谱。据1962年中国唱片公司M394(乙)唱片整理。:
(凤点头)
正思落笔泪两行,(唱落高音do,无间奏)
已经落笔是断回(哎哎哎)肠。(唱落sol音,间奏十小节:
写的是,——特遵/母命临襄楚,(唱落mi音,间奏三小节:
(凤点头)
我是寿礼全无欠主——张,(唱落高音do,无间奏)
故而我是内堂/先去见姑——娘。(唱落sol音,间奏十小节:
(凤点头)
联姻赠塔写两三行,(唱落高音do,无间奏)
省略第九至第二十四句
(凤点头)
(表)拿格封信得来一读,再拿信壳拿过来,要开信壳信面哉。(间奏五小节:
(唱)送到那,太平庄宰相的旧祠——堂。(唱落sol音,间奏两小节:落mi音)
这两首唱腔,《梅竹》是开篇,共十七句,由上下句组成。上句唱落la音,下句唱落sol音,间奏上下句均落do音。“凤点头”①引《中国音乐词典》“凤凰三点头”:简称凤点头。苏州弹词中特有的腔、词句式。由两个上句 (均结束于调式主音之外的音上)和一个下句 (结束于调式主音上)组成“二上一下”的曲式结构。第105页。在末三句,转至平湖调落音,分别为sol la re,煞尾在re音。“哎头”无,但上句有类似哎头的特定腔,即从 (高)do下行至re音。此腔不在七字后,而按在七字句的中间,或二字后,或四、六字后。较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是,其间奏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为mi调式,后为do调式。如第一句“栽梅种竹近深闺”,间奏五小节,其中前三小节落mi音,后两小节落do音。第二句“淡淡相交竹与梅”,间奏六小节,其中前五小节落mi音,后一小节落do音。
“未曾落笔已心伤”是唱段,共二十六句,由上下句组成。上句唱多落la do mi三音,下句落sol音,间奏上下句均落do音。“凤点头”除尾声之外,还有五个,共六个,这在俞调中是少见的。煞尾落mi音。“哎头”无,但下句的末二字到末字之间有类似哎头的下行特定腔,即 (高)re si la,la la,la si la sol。此特定腔共有五个la音,其中第二、三个la音,多带上波音。
以上两首,从凤点头来看,《梅竹》只按在末尾上,是一个较为规范的凤点头。“未曾落笔已心伤”有六个,分别按在第一、二句,第五、六句,第七、八句,第十三、十四句,第二十一、二十二句以及末三句。末三句的凤点头,是一个变化了的凤点头,第一句为唱,落do音,间奏一小节也落do音。第二句为表②参考《评弹小辞典》“说表”条:“评弹艺术以说为主,其叙述情节、刻画人物等所用之说白和表叙,概称说表。”第18页。,间奏五小节,落do音。第三句又是唱,落sol音,间奏两小节,落mi音。从旋律结构来看,《梅竹》是头腹为徵调式,尾为商调式,而“未曾落笔已心伤”前后均为徵调式,但煞尾在角音③此角音实为平湖调下句间奏的落音,也是 (老俞调)《梅竹》下句间奏前五小节的落音。。从“哎头”来看,《梅竹》和“未曾落笔已心伤”均无,但《梅竹》上句有类似哎头的特定腔。“未曾落笔已心伤”下句有类似哎头的特定腔。这些类似的特定腔是不是变化了的哎头,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结 语
马如飞,被称为“小书之王”,在苏州弹词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尤其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弹词处于低谷期时,他是当时唯一整理弹词比较用力的艺人,对弹词的挽救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所创的“马调”,被《中国音乐词典》称为“三个腔系”之一。三个腔系中的俞调和马调,较难以分清楚,有的说马调“仿佛如虞 (调)”,有的说两者“差别很大”,笔者认为俞调和马调较为接近。基本观点是,俞调的曲调主要来自当地宣卷因果,吸收许多南词平湖调、京剧音乐等元素,形成了俞调旋律曲折婉转,激越多变的唱腔风格。马调的曲调主要也来自当地宣卷因果,吸收许多南词平湖调、京剧音乐等元素,再加上马如飞有较好的文学功底,形成了似吟似诵、质朴爽利、富有叙述性的唱腔风格。对马如飞“托名伪作”等问题,学术界早有学者提出,但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看似很“小”,如果任其发展,实则对理清南词弹词发展演变脉络是不利的。
希望南词弹词业界学界加强横向联系,去除地方保护主义思想,把大问题弄清楚,把“小”问题也要弄清楚,携起手来,共同把我国说唱音乐中优秀的南词弹词学科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