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季艺僧担当诗书画成就综论∗
2018-02-10章辉
章 辉
云南晋宁唐氏文化家族源于浙江淳安。在明清两代,唐氏家族十余代成员人才辈出,在科举、仕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其中,唐家第七代成员唐泰 (担当)的成就最为卓越。唐泰 (1593—1673),字大来,云南晋宁人。青年时科举不第,乃遍游华夏,并师从董其昌、陈眉公、李本宁等文艺界大家,并曾参禅于湛然禅师。后归家养亲,逐步发展了其艺术思想,并以其诗书画创作名动滇中。明亡后,有感于家国人事变迁,慨然出家,法名普荷,后又名通荷,号担当。出家后,其艺术思想与实践日益精进,遂成一代名家。
历代云南地方志中对担当文化成就的介绍有:
为人清介倜傥,自幼矫矫不群。尝游学江南、两浙间,师事陈继儒、董其昌,遍交天下名士。……善书画、诗文,皆臻其妙。居山几三十载,法名普荷,号担当,著有《担使者集》行于世。
——康熙《晋宁州志卷之四·隐逸》[1]138
唐泰,晋宁人,少时曾游董其昌门,书画皆臻其妙。及归,放情山水,巡抚钱士晋称为云中一鹤。晚年隐于僧,名普荷,所著有《担使者集》。
——《云南通志卷二十一·人物·隐逸》[2]164
普荷,……尝执贽于董思伯之门。过会稽,参云门湛然禅师,……工诗,有《翛园集》。儒生时作《橛庵草》,则出世后诗也。皆刊刻行世。善画,取法云林。
——道光《晋宁州志卷之十·人物志·仙释》[3]59
此外,道光《晋宁州志卷之十一·补遗志·杂记·普荷小传》取自清代画家张庚的《画征录》,相关内容与道光《晋宁州志卷之十》相同。本文从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两大层面综论担当的艺术成就。
一、担当的诗书画艺术思想
担当虽未留下系统的艺术理论,但却有不少精湛的艺术见解和明确的审美取向。现分别从诗歌、绘画、书法三方面加以综论。
(一)担当的诗歌思想
担当的诗歌思想,主要是复古思想和诗禅思想。担当出家之前,受儒学教育颇深,有志用世,故而在诗论上倡导复古。从其《子夜歌二十首·有引》可知,他高度认同何景明“诗本性情而发”的观念,认为《诗经》、汉魏六朝作品才是得性情之正的经典与范本。
直到担当晚年,他仍一直坚持其复古观,推崇大雅和正始风格:“诗非大雅皆芜词”(《寄答朱谢娱》《橛庵草》卷三)[4]182,“诗非正始多瑕疵”(《寄答黔中李来翁》《橛庵草》卷三)[4]183“不存大雅于将来,近日之诗是也。”(《陈翼叔宁瘦居集》序)[4]374他发出“诗以代言,重复古也”(《橛庵草》序)[4]137的明确命题,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认为诗歌是国家兴亡的晴雨表:“世运关于声歌者,代有明验,……诗亡矣,世运得不随之?”[4]137在复古实践方面,他赞赏“何、李崛起,大雅正始,复还旧观;”[4]137并声称将复古作为衡量自己暮年诗集《橛庵草》的唯一标准:“况年逾七十,方敢灾木。无他,专为复古计耳。”[4]137
担当的复古思想,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颇相合拍与类似,故而此处不多赘述。不过还需要指出的是,担当的复古不是一味食古不化,从他称赞其祖父唐尧官的诗歌为“古道敦素质,新声变其常”(《读先祖五龙山人集有感》,《橛庵草》卷二)[4]164和赞赏陈佐才的诗“自成一家言”(《陈翼叔宁瘦居集》序)[4]374来看,他还是赞成创新的。
能表现担当诗学观之独特性的,乃是其诗禅思想。担当家乡的晋宁盘龙寺是云南三大佛教圣地之一,对担当出家及其诗禅思想的形成当有一定影响。
在诗与禅的关系方面,担当强调禅在诗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千古诗中若无禅,雅颂无颜国风死。”(《诗禅篇》《橛庵草》卷三)[4]175在他看来,诗与禅虽外在形式不同,但在内在本质上是相通相融的:“禅而无禅便是诗,诗而无诗禅俨然”[4]175,“困览一大藏,不啻三百篇。”(《自述诗》)[5]21139
而如何才能达到诗禅合一的理想境界?在内容方面,担当指出:禅诗亦须源于丰富的生活和情感,倘过于贫乏单调,则缺乏情趣和诗味,只能成为枯禅般的“偈颂”而不能叫诗:“禅若分净秽,将干屎撅、布袋里猪头,置于何处?非禅也。僧诗若无姬酒,都是些豆腐渣、馒头气。名为偈颂,非诗也。”(《橛庵草》跋)[4]139在他看来,《诗经·国风》里丰富的内容和充盈的情感与禅是相融而不相悖的:“惟我创知风即禅”(《诗禅篇》《橛庵草》卷三)。[4]175在形式方面,担当反对禅诗的“理障”。他否定那种想要处处堆积概念,句句表达禅意的刻意行为,指出诗歌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凡僧诗皆以偈颂为能事,设使有句不禅,有等衲僧读之,不甚欣快。此但知禅而不知诗者,难于言诗。……诗文而通禅,不过镜花水月,在若有若无之间。非是句句不离僧相之谓诗文。”(《风响集》序)[4]373他称赞本无大师“有时以禅为诗文,说偈颂,而无偈颂气。有时离禅为诗文说理事,而不为理事所障”[4]373,也意在倡导此种观念。
(二)担当的绘画思想
担当之画论主要为创作论思想,要点有:
1.反对片面追求形似,而重视神似和神韵。例如他说:“世人写山川,汩汩化工死。只欲肖形似,支离画之理。”(《题画》《橛庵草》卷二)[4]159“画以形似觅,未免学儿童。墨烂毫枯后,方才见古风。”(《题画二十首》之三,《橛庵草》卷六)[4]255“不衫不履达人风,展手羞称院体工。”(《题画十一首》之七,《橛庵草》卷七)[4]361“若要图真便失真,谁知格外有高人。好将刻画都焚尽,潦草堪传顾陆神。”(《题画十一首》之十一,《橛庵草》卷七)[4]362他称赞黔中李来翁的画“不从形似觅,动笔已离尘”(《见李来紫画喜而寄怀》,《橛庵草》卷四)[4]196,显然也是在倡导此种观念。
2.重视艺术空白,强调“计白当黑”“画外之旨”的趣味。例如他说:“三昧在于无墨处,不须画里觅痴僧。”(《题画六首》之三,《橛庵草》卷七)[4]293“老衲笔尖无墨水,要从白处想鸿蒙。”(《题画十一首》之七,《橛庵草》卷七)[4]361“十日一山,五日一水。不及一日千里,在超超物表者,索我于笔墨之外也。”(《为香雪作画》)[4]384此类思想,极可能来源于其禅宗空观思想。他曾对人说:
大地山河影也;微尘世界影也;千二百五十人影也;六十二亿名字影也。影乎影乎?吾无影乎?尔也,今此之影。树耶?云耶?人耶?物耶?有相之相耶?无色之色耶?人工天巧皆不可知。但居此者,虽在影中,实在影外。一切有形无形,无非梦幻。梦破幻灭,无形有形。
——《为秘传作画书后》[4]380
3.倡导超越色相,以水墨绘画。对此他有众多诗句:“若向丹青窥色相,老僧不在笔尖头”(《自题画十首》之三,《橛庵草》卷七)[4]279,“绿肥红满处,倪迂独淡如”(《题画二十首》之十八,《橛庵草》卷六)[4]257,“世人不解投林意,强用丹青写作山”(《题画二十二首》之十九,《橛庵草》卷七)[4]350,“寄君不用丹青手,耐久还须水墨山”(《题画寄友》《橛庵草》卷七)[4]353,“只为子云玄尚白,怕将颜色点秋山”(《题画二十四首》之十五,《橛庵草》卷七)[4]303以上分明是在倡导水墨山水,而不赞成运用彩色 (丹青)。此一思想,恐亦受上述的空观影响。
4.认为画与禅相通,主张将禅意融入画中。他的名言:“画中无禅,惟画通禅”(《为惟默作画书后》)[4]384,是指画与禅本无二致。禅宗以冷淡观世,故而他也倡导这种画风:“倪迂有三昧,冷过我为僧。”(《题画二十首》之八,《橛庵草》卷六)[4]256,“余有一法相赠,曰有若无,将以淡之也。”(《题恂质所藏书画后》)[4]381不过,担当也反对过于明显和刻意地硬将禅意塞入画中。
此外,担当还反对机械模仿,要求变化创新:“艳质曾夸旧美人,胭脂不染隔年春。西施虽有倾城色,憔悴多因一效颦。”(《嘲临摹古画者》,《橛庵草》卷七)[4]296此亦与其诗学观相吻合。
在今人对担当绘画思想的评价中,邢文认为:“担当论画,深契画道禅理,是美术史上以禅论画最伟大的画家。”[6]6-9“担当和尚以禅论画,主张画禅合一,深具禅学哲思。其在绘画和画论上所取得的成就将赫然于中国禅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69
(三)担当的书法理论
从现有文献看,担当的书法理论并不太多,其要点集中在:1.倡导书画中“淡”“寂”的禅意;2.论述“书画同理”理论。一方面担当认为,书法和绘画的创作和欣赏不可有俗扰:“自古法书名画,非韵人不能领其趣;”(《题恂质所藏书画后》)[4]381为了实现这一点,他提出:“余有一法相赠,曰有若无,将以淡之也。淡则于物无着,于我无染,即生万宝业中,而深情自寂,其乐当如何哉?”[4]381即提倡“淡”“寂”“无染”的佛门风格,如此才能“专以韵胜”。[4]381
另一方面,担当并不是用“禅”孤立地观照诗、书、画,而是认为此三者之间是相通的。他提出“书画一家”的命题,多次指出画中有书法的笔法和笔意,一方面主张观画而悟书法,另一方面则又主张以书入画的创作思想:
书画从来是一家,烟云动处走龙蛇。时人才欲寻踪迹,芦荻花飞月已斜。
——《题画六首》其一,《橛庵草》卷七[4]318
山僧爱山性所狎,草笔俨如锋倒插。峰头不雨走龙蛇,画中谁信有书法。
——《题画六首》其四,《橛庵草》卷七[4]319
下笔有神难仿佛,为将篆籀作丹青。
——《题画二十二首》其四,《橛庵草》卷七[4]348
画中笔意与书法元无二理,知此画,方可授以二王墨妙。
——《山水人物册页》[8]76
他甚至认为,绘画的真谛就在书法、诗歌之中,二王的书法、李杜的诗篇,均可作为画家创作的重要借鉴:“自古几人见真画,真画不在斋头挂。二王才是丹青师,次则李杜人不知。画中若无字与诗,鄙哉刻镂未足奇,无笔墨处恐难为。”(《同董玄宰先生持画过眉公老是庵》《翛园集》卷三)[4]44
二、担当的诗书画创作实践
担当本人在诗、书、画实践三方面均有不凡成就,这一点徐霞客在当时已经有言:“唐大来……诗画书俱得董元宰三昧。”[9]297乾隆《大理府志卷二十五·隐逸》亦云担当“长于诗,……书画兼工,人争宝之。”[10]525清人评价他:“前明逸老,遁而为僧者,多善诗画。宏智蘖庵尚矣,雪个则画高于诗,苍雪则诗高于画,兼之者其普荷乎!盖其画有幽趣,而无枯槁之气。诗有逸致,而无蔬笋之气。”(杜瑞联《明担当山水册》)[4]481民国《大理县志稿卷二十二·人物部·寓贤》则称其“诗书画三长,与李本宁、董香光相颉颃。”[11]326
(一)担当的诗歌创作
据《担当年谱》,担当在十四岁时便自编诗集《翛园集》,署滇中唐大来著。出家后又有诗集《橛庵草》(署鸡山僧通荷担当著)、对联集《罔措斋联语》、偈颂《诗杂偈》《拈花颂百首》等,皆在当时刻印行世。
《云南府志卷二十二·艺文志》存其诗《送客回滇》,《云南府志卷二十四·艺文志》存其诗《滇曲》,共计二首。《云南通志卷二十九·艺文十四·七言截句》录普荷诗歌《滇曲》一首、《天生桥倚怪石激水成珠须瓣宛然昔有人题为不谢梅因赋》一首。《滇南诗略》卷十四录普荷诗八十二首,《滇诗拾遗》存其诗八十四首。
担当诗作丰富,《翛园集》《橛庵草》二集合计约有1500余首。题材亦为广泛,可分旅途见闻、民生疾苦、寄友赠答、题画行情、描绘山水风物等内容。其中尤以言志诗、题画诗、友谊诗、风物诗最为引人注目。
徐霞客对唐泰诗的评价是:“大来虽未发解,而诗翰为滇南一人,真不忝不愧厥祖也。”(《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9]297徐霞客非诗人,对担当诗歌创作之成就所言不详。而当时著名的文人如李维桢、陈继儒、董其昌等均对唐泰的诗有较高、较为内行的评价,如下:
子独能作开元、大历以前人语,清而不薄,婉而不伤,法古而不袭迹,卑今而不吊诡。
——李维桢《翛园集》序[4]3
大来顾独深沉于诗,尝读其《翛园集》。灵心遒响,丽藻英词,调激而不叫号;思苦而不呻吟;大雅正始而不入于鬼诗、童谣、里语、方言之俳陋;……大来神用清审,志意贞立。
——陈继儒《翛园集》序,《担当遗诗卷一·引》[12]11733
滇中太学唐大来,……读其诗温淳典雅,不必赋帝京而有四杰之藻,不必赋前后出塞而有少陵之法。
——董其昌《翛园集》引,《担当遗诗卷一·引》[12]11734
乾隆《大理府志卷二十五·隐逸》对唐泰的诗评价为:“诗格在大历、元和之间,每慷慨悲歌,字字从热血中出,蔑视等伦,未可以僧目之。”[10]525此言当论其言志类诗。张庚《画征录》评论担当诗歌云:“《翛园集》语多近俚,《橛庵草》颇有佳构,七绝尤为擅场,七律比苍雪则宜退避三舍矣。”[3]162《滇南诗略》卷十四的评价是:“担和尚各体皆备,绝句尤妙。盖天分本高,阅历透熟,故出世后诗犹时露英雄本色。”[13]18610
民国《大理县志稿卷二十二·人物部·寓贤》认为他“英毅雄杰,文字多奇气。……满虏据国,神州陆沈,志切恢复,经年计画。失败。同志星散,遂祝发……仍未尝一日忘天下事也。青山明月,藉表丹心,暮鼓晨钟,时增歌泣。其忧愤激楚慷慨悲伤之慨,悉见于歌行词句间,有心者可覆按得之也。”[11]326
今人评论认为,萧散、空寂的禅学境界亦是担当诗风的一个鲜明特点。如翟艳春指出,《行住坐卧四威仪像》《拈花颂百韵》反映了担当的空观和实相观,而《提达么西归图二首》《自赞》《漫兴》《山居八首》反映了其平常心。[14]123-124至于担当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带有禅宗智慧的诗书画思想,则更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
楹联作品也是担当的一大文学成就。《罔措斋联语》一书收录他的对联386幅,使他成为明代云南存联最多的人。这些楹联的特点是:“在为山水传神写照的同时,也或深或浅地带有一些佛家色彩,或浓或淡地带有一些禅味。”[4]25
(二)担当的绘画创作
担当可称为一位画论家,然而更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其画存世尚多,李昆声主编的《担当书画全集》收录其画作70幅。学术界相关讨论亦较多,故本文简略介绍。石涛称其画“大有解脱之相……但观峰上下,有独得之意”(石涛跋《担当山水立轴》)。[15]100-101清代云南举人师范说“吾滇画山水者,皆祖唐大来”(《题画册四则》《二余堂文稿》卷五)[16]25277,可见其影响。“八大山人,……担当画笔约略似之。惜沉沦于滇山洱海间,未能驰声海内耳。”(杜瑞联《纸本跋一幅》)[4]478
古人即已指出担当画风与董其昌、倪瓒的传承关系:“(担当)尝执贽于董思白之门。……善画,取法与云林”(张庚《国朝画征录卷下·释普荷》)[17]167。“大来当崇祯末以选贡游南雍,得法香光居士,灵润森秀,与董作几欲相乱。”(师范《二余堂文稿》卷五)[16]25277“画苑宗思白”(释月谷《题担当画山水》《担当遗诗卷八·附录》)[12]11831,“师传肖思白”(袁嘉谷《怀担当普荷》《担当遗诗卷八·附录》)[12]11832,“善画,取法云林,皆有感之无声诗也。”(李根源《普荷传》《担当遗诗卷八·附录》)[12]11833今人亦指出:“米芾与倪瓒……影响至担当,其绘画作品中屡屡可见倪云林与 ‘米点山水’的影子。…… (担当)对于绘画思想的继承,更多的还是来自于董其昌所倡导的 ‘南宗’ 思想。”[18]12还有人总结为:“早期担当书画追随董其昌,作品均追求平淡自然的审美情趣。……担当中期绘画十分推崇倪瓒,又喜仿黄公望,构图空旷随意,笔墨简洁简淡、以书入画,意境萧疏清寒,极具冷逸的审美风格。”[19]20但黄苗子同时认为,担当的绘画作品已经“超越了老师董其昌的藩篱,否定了他的 ‘不可不熟’与 ‘熟外熟’的要求,一味从生拙处着眼,所以能够自成一家,抛去了董其昌那种圆笔淡染的所谓南宗笔墨”。[20]41-42
本文认为,担当画作总体上具有“清”“凉”“简”“淡”的审美形态。担当遵循自己的画论主张,推崇水墨而不喜设色,故而画作清美。他也自言:“不妨骨格清如水”(《题画二十四首》之十九,《橛庵草》卷七)[4]304今人评论:“他画的山水多是荒村野渡、深山古寺、风雨蓑翁、渔樵隐逸、高山幽居、寒林秋色、踏雪寻梅、载酒吟诗、松荫卧读、矶头悟禅……之类,具有风骨清寒,意趣萧疏的个性特征。”[21]101而由于“清”便给人以“凉”的感觉,尤其是明亡后,作为心念故国的移民,担当在画作中更透露凄凉之气。他自称其画“远山经老手,无霜也生寒。”(《题画诗二十首》其一,《橛庵草》卷六)[4]255,“尺土两株树,千峰一块冰”(《题画诗二十首》其八,《橛庵草》卷六)[4]256,并曾画有题为“趣冷人闲”的册页。一些读者称阅画后的感觉是:“我看此画心忽凉,不须逃暑雪山走。”(何蔚文《谢担当画》)[12]11828“信手能传诗外意,阅来瘦骨也凄凉。”(陈佐才《题担当和尚画》)[12]11829“家国无穷恨,凄凉图画间。”(孙清士《书担当和尚画册》)[12]11831师范评论他“国变后遁迹缁流,喜写荒寒之境,则又与郑所南、倪元镇同一悲感矣。”(《题画册四则》,《二余堂文稿》卷五)[16]25277
担当推崇画外之旨而不喜繁复,故而造型简约。他以泼墨山水为主 (兼有少量写意人物),“疏离荆浩的浑厚作风、关仝的绵密笔法,而对倪瓒的荒寒清淡情有独钟”[22]29,删繁就简却意味深长。古人评其画“墨泼一点不须多”(何蔚文《乞担公画潇湘》)[12]11827,“八大山人,……其画亦多大写,……担当画笔约略似之。”(杜瑞联《纸本跋一幅》)[4]478“乱涂横抹,几若草草不经意者。”(杜瑞联《绢本跋一幅》) ”[4]485今人评论:“他的册页……多为笔简意繁、留有空白的小景”[23]184,“他的画,以简淡为主,遗貌取神”[21]101。“担当和尚,……画风萧简疏淡”[7]69。以上亦可证明其画之简淡。
担当后期画作美学风格突变,“将丑与怪诞引入审美艺术美学殿堂,突破了我国传统美学观念与一般作家创作内容”[24]33,这种画风的嬗变,很大程度上是明朝灭亡的历史巨变在他心灵深处的折射。正如昆明钱允湘云:“担师晚年作画,皆有感之无声诗,须识其苦心。”[4]535李伟卿等人认为担当的画开清代“遗民画”的先河。
有人具体指出他的画风“时而倒笔皴擦,横扫竖抹,全无章法。造型符号千奇百怪,……构图匪夷所思,稀奇古怪,……东倒西歪,散乱无章,绝无常理。”[25]52“尤其是担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被夸张和扭曲。人物的面部多扁圆,墨点点精,表情怪诞,四肢纤细,动作滑稽。……《高士图轴》、《头陀图轴》所绘人物形象丑极、怪极。”[14]122此实乃担当对当时历史事件的内心写照。
担当“丑”与“怪诞”的审美追求还表现在他刻意表现出“枯”“残”的形态。清代著名书画鉴赏家秦祖永评:“担当和尚普荷笔墨枯淡,画仿类米迂倪,极有神韵,于友人处见一小册,纯用枯笔,有神无迹而灵秀之气腾溢纸上,此真寂寞之境。”(《桐阴论画》二编上卷)杜瑞联称他:“画到残山,是墨是泪?”(《明释担当行旅图立幅》)[4]487今人评论:
担当暮年审美倾向再次发生嬗变,……在绘画作品上,所表现的皆残山剩水,寒林枯麓。[24]28
担当暮年,病竹、老树、枯枝、枯桩、丑石成了他山水画中常见的图像,明显表现出化丑为美的风格,他有数首《题画》诗论及,云:“浮名抛在天边,烂墨存于纸上。不是几点枯枝,谁存达人榜样”;“无苔丑石雪难降,元气雕残在渡江。院体只宜归内腐,要存古意是枯桩”;“挥手琳漓点寸嫌,出堵茅屋顶犹尖。是谁磅礴秋山影,留下枯枝待我添。”……担当笔下的古松、丑石明显被赋予了生命力和内在品格的精神内涵,……[26]8
担当绘画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带有禅意,故而人称其画为“禅画”。他自己就称“乍观余纵笔,恰似醉阇黎。”(《题画二十首》之六,《橛庵草》卷六)[4]256后世唐氏族人唐昺有《默斋先生论诗,溯及先池南副使担当和尚暨药洲大尹皆昺远祖诸父行也,因拈绝句十二首奉柬钞二》:
担当使者入吴时,受业香光得所师。底事不挑书画担,偏挑心印担西驰。
应从书画悟禅机,心印传家妙入微。跳出昆明劫灰后,云中一鹤独高飞。[4]466-467
这首诗,显然指出了担当画作中的禅味。此类的评价还有:“禅宗拟巨然”(释月谷《题担当画山水》,《担当遗诗卷八·附录》)[12]11831,“书画香光证墨禅”(吴仰贤《题担当遗像》)[4]469,“巨笔泼墨,意与飞腾。一空色相,顿悟南能”(杜瑞联《明释担当山水卷》)[4]480,“空山歌啸,落纸云烟。走色非色,画通于禅。”(杜瑞联《绢本跋一幅》)[4]485-486
黄宾虹跋《释普荷诗画合册》中云:“老衲笔尖无墨水,要从白处想鸿蒙。此担当上人自题画句也。画法虚处难于实处,其妙从禅悟中来。”[15]254陈传席认为:“明代山水画真正称得上禅画的只有担当一人而已。”[27]388邢文也赞他为:“担当和尚的禅画是最严格意义上的禅画,担当和尚的笔墨也是最合传统法度的笔墨。……遗民逃禅一系,可以担当、弘仁为代表;”[28]20-21类似评价还有:“担当以对禅宗的深刻体悟来观照书画艺术创作,并作有大量富有禅学思想意蕴的题画诗和禅意画。”[7]68“他的大多数绘画作品也是以参禅悟道为目的的”[25]49。
担当画中具有禅味的一个表现是呈现了“空”的意蕴。其特征是常用简淡的笔墨和大量的留白,这既表达了意境的深远和层次感,又体现出巧妙和空灵的美感与神韵。如其《山水墨稿》册页出现多幅简笔画,不加皴擦与点染,仅仅勾勒山石人物轮廓。还有人认为,“世间诸相的虚空成为了担当作品的主题。其在《为秘传作山水图卷》中,画小桥流水,烟云中隐约出于山石间,笔墨淋漓,极尽空蒙之致。”[14]122
(三)担当的书法创作
现存担当遗墨迹亦不在少数,《担当书画全集》收录其纯书法作品54幅。可分为小楷、行书、行草、草书四类,其中以后二者为多,也最能代表其成就。担当好友冯甦明确指出担当对董其昌书法的继承:“师素工书翰,得玄宰家法。”(《担当禅师塔铭有序》)[4]472而担当本人也以董的传人自居和自夸:“太史高堂不可升,哪知万里有传灯。后来多少江南秀,指点滇南说老僧。”(《临董玄宰先生帖》《橛庵草》卷七)[4]314
今人对担当书法的评价,多认为其受董其昌等人的影响,而后来有所变革,到了晚年则自成一派:
担当的书法艺术,早期是受过董其昌的影响,显得清逸秀美,但略嫌“偏软”。晚年才达到了笔走龙蛇,势惊雷电的境界,……[21]100
担当作为董其昌的弟子,在书画上都力追董其昌,后来更接近于倪元璐、王铎一辈将书法的用笔融入到画里,是他画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因素。[29]144-155
田艺帆将“担当的书法风格分为三个时期,即清逸秀美的尊董期 (1626—1642)、纵逸沉着的变革期 (1642—1662)、恣肆老辣的成熟期 (1662—1673)。”[19]23并认为,尊董期主要特点是笔法“清劲”“虚韵”,结构紧密倾斜,墨法浓淡结合,章法疏朗。变革期则融合董其昌及怀素,确立新貌。特点是笔法少提按,结构取纵,局部谨促,墨色变化丰富,章法平稳。成熟期借鉴倪元璐笔法,笔势利落爽健。喜用浓墨,活脱潇洒,恣肆飞扬。字型倚侧相生,富有夸张的节奏感。不拘泥古法,任性为之。从书法史的纵向看,担当本人也自夸其草书有怀素、张旭的风格:“此书全不似我,要与古人打夥。若无怀素家风,便作张颠亦可。”(《跋自书》《橛庵草》卷六)[4]274而从明清横向比较,则孙太初认为“石涛多肉而乏骨,八大质朴而少韵。担当超凡脱俗,似更胜一筹。”[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