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人体寄生虫学课堂中的应用
2018-02-10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1],内容相对枯燥,每个章节讲解内容都包括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和防治几部分,但是每个章节的虫种都不同,每次课程的内容联系不多,容易混淆遗忘。如果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完全依赖教师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不但增大了老师的备课负担,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学生被动灌输知识,没有主动提出问题和探究原因的意识。如果对整个教学评价不够全面,仅以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决定学生考核,学生会进行考前突击,而对知识的熟悉程度及理解深度有所欠缺[3],所以,笔者尝试将“对分课堂”应用在本课程中,以期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并扎实掌握理论知识。
“对分课堂”是在2014年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老师提出的新课堂教学模式[4]。“对分课堂”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师生对分课堂[5],更重要的是采用隔堂讨论,“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6]。对分课堂在医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研究还比较少[7],对分课堂在人体寄生虫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秋季学期,笔者以临床专业大三的麻醉班级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对分课堂的实践教学。其中,实验班45名学生,男生23名,女生22名男生,对照班40名学生,男生21名,女生19名,两班学生的年龄均在20~23岁,共计85名学生参与本次教学实践。两个班级所用教材均为人卫出版社第八版《人体寄生虫学》教材。该课程每周1次课,每次2课时,每课时45分钟。学期共计14周课。
1.2 教学方法
为了保证两个班级的可比性,笔者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两个班级进行授课。在对照班采用传统讲授方法,即课上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老师讲课。在实验班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即遵循讲授-内化-讨论的学习过程。课程内容讲解的顺序完全相同,两个班级教学进度基本保持一致。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对分课堂的特点和要求,笔者对对分课堂的实验班具体教学操作做了一些调整。现以教材前三次课为例介绍本实验的具体教学流程。
第一次课:(1)讲授总论部分内容。(2)利用几分钟介绍对分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流程、考核方法等,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内外活动。(3)由班长将全班同学分成9组,每组5名同学,要求学生下次上课按小组集中坐。
第二次课:(1)教师按照大纲讲解线虫概论和似蚓蛔线虫章节。(2)教师留讨论问题:要求每位同学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一个蛔虫病例并做病例分析。
第三次课:(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次课布置的讨论问题,学生围绕病例材料的内容或所涉及的致病机制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参与讨论,给学生解决疑问。(2)每个小组就组内讨论做全班汇报,由教师和其他组员对该组表现打分,并计入档案。(3)教师按照大纲讲解蠕形住肠线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板口线虫章节内容。明确学习目标:①掌握蠕形住肠线虫成虫和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掌握钩虫的成虫、幼虫及虫卵的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②熟悉蠕形住肠线虫和钩虫的致病。③了解蠕形住肠线虫和钩虫的防治。对比较难理解的问题重点讲解,其他问题简单讲解。(4)要求学生课下对本次课的内容内化吸收。布置讨论问题:试分析钩虫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流行和防治有怎样的关系?
第四次课至第十四次课:授课流程与第三次课相同。每次课后布置的讨论问题是在讲授内容基础上,布置一些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病例查找及分析相关的论题。要求学生课下内化吸收本次课程内容,同时准备论题。在下次上课时让学生组内讨论,并做汇报。每次课前讨论所用时间会根据大纲中所规定本次讲授内容的多寡及重要性做出调整。因为医学课程讲授内容比较多,所以学生讨论时间和教师讲授时间几乎做不到“对分”。在最后一次课不留论题,给学生发放关于“对分课堂”的调查问卷,让学生填写。
1.3 评价方法
为了让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具有可比性,论题成绩没有录入期末总成绩,期末笔试成绩占80%,实习成绩占20%。在第17周对两个班学生的人体寄生虫学课程进行了测试。试卷分数80分,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四种形式。考查包括记忆题75%、理解题13%、问题解决题1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总分平均成绩分别为(65.9±4.3)分和(65.8±5.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4,P=0.894);记忆题平均分为(51.6±4.3)分和(54.7±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P=0.002);理解题平均分分别为(8.1±0.4)分和(7.3±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09,P=0.000);问题解决题平均分分别为(6.2±1.7)分和(3.8±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0,P=0.000)。
3 讨论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不仅需要学生记住知识点,而且要理解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之间的关系,掌握临床病例分析技能。经分析,记忆题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课时数几乎没有差别。因为记忆题是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的一种题型,学生不管听课效果如何,考前突击就可以记住答案,所以两个班级没有差别。理解题型平均成绩实验班级高于对照班,是因为理解题涉及的知识点比较深入,也比较难以掌握。这就需要学生较好地理解更深层次的知识,才能在考试中有好的表现。实验班学生完成课下讨论必须要整理知识点,对课堂内容内化吸收,在知识掌握上更为精细,才能做好论题。通过对教学流程的精心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对分”方式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性[8],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9-10],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对知识的熟练程度。问题解决题型考查的不仅是知识记忆,还需要学生根据知识内容进行输出,这就考查了实际应用能力。本结论与其他人的结论相吻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11-13]。可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更符合培养目标。尤其是“对分课堂”的三个环节围绕着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展开,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需要完成的任务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从根本上提高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