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其应对

2018-02-10吴文君方年根孙金铭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唯物史观历史

吴文君,方年根,孙金铭

(1.杭州医学院;2.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古人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以中国革命历史、新中国历史为内容,通过攻击、丑化、污蔑等方式,抹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诋毁革命英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搞乱人心,从而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要害,就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

“社会思潮对大学的影响是以与大学生的相遇为逻辑起点的”[3]。有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以及其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等不太了解,只有15.7%的大学生表示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历史虚无主义”[4]。有研究对2011-2017年期间社会活跃度较高的社会思潮进行了分析,发现历史虚无主义从2014年的排名第7到2016年上升为排名第2[5]。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6]。这对高校如何与历史虚无主义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一、新媒体的特性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新媒体的后现代性,使历史虚无主义更容易嵌入人们的生活。

新媒体的后现代性是指当一种新的媒介出现后,将会带来媒介生态的结构性改变,进而引发人类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改变。新媒体成功嵌入了人类生活后,与社会文化生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打破了国家、社区、产业之间的边界,缩短了信息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而这种过程对文化的消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了迎合年轻受众的娱乐消费需要,还出现了时尚化的形态,在文化产品中加带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历史虚无主义内容,把政治意图和价值取向得以掩盖。也有通过戏谑开涮的形式进入年轻受众的精神世界,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二)新媒体的超媒体性,正在拓宽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形式。

超媒体属性原指一种使用非线性网状结构对块状多媒体信息开展组织和管理的技术,随着文本、图像、视频等技术发展,新媒体具有很强的整合力,声音、图像、图片、动画等等传播形式都能被融合在一起。在过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往往影响的是对历史、政治比较感兴趣的人,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而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历史虚无主义有了更多的发声空间和表现形式,扩大了历史虚无主义传播途径和影响力,且更加隐蔽,让更多的人在有意无意之间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总之,利用新媒体这个媒介,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既可以用系统化、理论化的表达方式,也有能通过碎片化、娱乐化方式表达;既可以围绕重大历史事件传播比较完整论述著作、论文等,也可以通过短片、动画等戏谑的表达方式传播,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关注。

(三)新媒体的即时性和去中心化性,正在改变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运行机理。

首先,新媒体具有即时性的传播特点,使历史虚无主义能快速传播。以当前最流行的QQ、微信等社交软件为例,其交流环境主要是基于熟人朋友,相互间的信息传播具有较强的私密性,缺少传统媒介的把关人。按照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大学生在缺少独立鉴别能力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从众心理,错误地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就是社会主流观点。其次,新媒体的去中心化性,使得所有人都有能力参与传播、制作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容。例如,在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在某些微博大V的推波助澜下,往往会对某历史问题形成传播高潮,通过在新媒体上发表错误言论,以局部信息掩盖真实完整的历史信息。而一些制作精美、逻辑缜密、论证丰富的历史虚无主义文章绝不是随意的个人行为,其背后隐藏着一群有组织、有预谋的队伍,例如亲美的“第五纵队”等组织[7]。

二、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分析

(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更容易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原因。

1.从舆论环境来看,新媒体舆论的蝴蝶效应周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 网络舆论具有蝴蝶效应生命周期,其演变将经历“酝酿期、爆发期、消解期”等阶段,一旦话题进入舆论风暴进入爆发期,将在网络上形成一个虚拟的社会群体。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从众心理是由于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态度变化。当历史虚无主义形成舆论后,大学生通常没有可以分析的标准与参考框架,也往往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缺少敏锐的鉴别力,容易服从某一人多势众的观点,从而丧失自己的立场。

2.从技术环境来看,新媒体传播的受众者中心原理,更加符合大学生的阅读习惯。 新媒体技术对新闻、观点的呈现方式、接收方式与传统媒体有着革命性的差别,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根本性变化,新媒体的传播使得读者更容易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例如,用链接技术满足大学生对延伸信息的心理需求、用多媒体的融合技术打动大学生、用互动方式打破“传者中心论”。由此,大学生获得了平等感和参与感,在转发的过程中,加快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

3.从社会环境来看,新媒体的亚文化氛围,容易使大学生陷入“塔西坨陷阱”。 社会思潮总是以一定的社会心理为基础的。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些复杂的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容易引起不同社会群体的不满意。在现实空间,社会群体的不满情绪如果很难通过合理渠道得到释放,就会在虚拟空间积累大量的不满能量。而当不满的心理能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社会就容易陷入“塔西坨陷阱”,即“当权威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8]。”如果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境难以有正常途径需求解决时,就会对网络上的负能量产生共鸣。

(二)历史虚无主义在新媒体上的传播对大学生的危害性。

1.试图动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一些历史细节的放大,对某些历史人物的一些似是而非“优点”作不恰当的赞扬,却极力回避其阴暗面,进而不断否定中国近现代的发展道路、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以人文精神为名片面强调个人主义,极力鼓吹所谓的“普世价值”、“民主宪政”,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注意道路的价值认同。除历史专业的外,大多数大学生的历史知识是在课堂学习、媒体报道、课外阅读等渠道获得的,对很多历史知识是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对很多的历史细节并不是十分清楚,非常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

2.试图影响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迎合西方和平演变的战略企图。 历史虚无主义最初要消解的目标就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文化,其产生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历史基因。历史虚无主义一方面否定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重要历史人物,鼓吹当今中国应当接受西方文化,试图使大学生丧失民族精神,成为西方文化的奴隶,全盘接受西化,进而否定大学生对民族的认同,对祖国的认同。另一方面,每当中国的社会矛盾或某一具体的社会事件凸显时,某些“意见领袖”往往会将其与西方社会进行比较,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吹所谓西方的“优秀文化”,贬低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削弱大学生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破坏了民族凝聚力,达到在思想、情感上破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的。

3.试图影响大学生对执政党情感的认同,企图把他们引导到邪路上。 所谓的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国家、政党、政治思想在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10],主要包括:对执政党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对制度、政策和体制的认同、对理想信念的认同。首先,历史虚无主义侧重对中共党史的解构,主要表现为不断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并通过抹黑党的领袖人物、美化反动阶级、为争议人物翻案,极致放大党在历史上的错误等方式,极力抹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对缺少社会阅历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对国情、党情、世情缺乏深刻的认识,很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所影响,影响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其次,历史虚无主义消解了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同。一些人利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提出社会主义“ 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大力宣扬西方价值观,大力宣传西方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大学生而言容易造成价值评判标准的混乱。

三、高校利用新媒体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策略

(一)拓展唯物史观的教育空间,主动占领“现实空间+虚拟空间”阵地,营造宣传唯物史观氛围。

1.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思政理论课堂的建设,通过系统化的授课,帮助大学生熟练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关于历史发展规律和主要动力的理论、阶级分析和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11]。通过唯物史观的教育,增强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对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辨别力。

2.高校对校园新媒体的管理既要注重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也要注意为校园新媒体的成长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随着高校新媒体帐号和类型的不断增多,其定位、内容、功能等方面存在着低水平的重复现象,部分校园媒体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大。高校应建立相应的机制,将校园新媒体发展引导走上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提高校园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为唯物史观教育拓展新的阵地。要精心设计、巧妙融合,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线上线下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唯物史观的教育主题与专业学习实践相结合,让真实的历史走入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感受到真实历史的魅力。

(二)改革唯物史观的教育主体,推进“主流媒介引领+意见领袖引领”协调发展,提高唯物史观教育的吸引力。

1.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迅速地泛滥,是利用了新媒体技术的属性,在信息传播上缺少了把关人的角色。大学生作为一个教育接受客体,是存在于社会的大环境之中,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管理是不够的。国家要主动加强唯物史观的宣传,创作更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产品;规范信息传播、发布与转发,在传播环节上断绝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

2.意见领袖对社会舆情的产生和演变有一定的影响力。按照传播心理学理论,在网络社区,以熟人为主要对象的强关系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可信程度[12]。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的新媒体社交对象以熟人群体为主,同学、朋友、教师、亲属是主要对象[13]。因此,高校要适当增加关于唯物史观教育的培训,提高师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特征性等方面的认识,培养他们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要对历史虚无主义开展斗争,引导大学生们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

(三)改进唯物史观的教育方式,探索激发“教育者+受教育者”双主体积极性,加强宣传唯物史观教育的感染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思想不会在群众中自发产生,必须通过外部不断地想群众宣传灌输科学的理论[14]。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式教育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的传统基本方法,具有系统性、理论性、科学性等方面的优势。从实践上看,灌输也有助于增强教育者的党性[15]。需要指出的是,教育者要认识到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不是具体的方法。统治阶级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存在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所灌输的内容、方法、手段等也随之不断调整。要重视研究将系统化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与新媒体碎片化的阅读特点相结合,以战略性的目标和战术性的计划相结合的方式,遵循思想引导的逻辑梯次,突出重点,强化循序渐进,处理好唯物史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理论性与新媒体受众碎片化思维方式的之间的矛盾。现代教育学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同时注重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最终决定了教育效果。对新媒体传播而言,高校要重视与学生一起参与改进网络文化产品,鼓励大学生成为网络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16]。在主题上,高校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坚定立场;在内容上,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其自主设计PPT、动漫和各类音频、视频资料,这种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方式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在技术上,要注重文化产品对大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多兴奋中心的刺激,使教育内容有形化、立体化、直观化,增强吸引力。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已经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场域[17],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研究历史虚无主义在新媒体上的传播规律,结合其本身的特征和大学生的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多种手段,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能力,提高对新媒体上良莠不齐信息的辨析力,抵御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唯物史观历史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