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艺复兴建筑与人的关系谈起

2018-02-09汤新星曾嵘

卷宗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艺复兴现代设计建筑

汤新星+曾嵘

摘 要:众所周知,建筑风格特征的形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本文先从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入手,探求文艺复兴运动的本质。从而进一步分析该时期特有的建筑风格与人的关系,并从中获得其对现代设计的启发。

关键词:文艺复兴;建筑;人;现代设计

课题项目: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省工艺美术产品工业设计中心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6GYMS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7YJC760079)、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编号16YBA011)、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6C0063)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资料的阅读,发现前人在分析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时候往往只注意到建筑特点的形成与人文主义复兴的关系,忽视了当时整个人类社会其他艺术、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成果乃至哲学等因素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 毕竟很多时候,建筑的创作实践是要建立在力学、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的应用之上的。因此本文试图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思想、哲学、艺术、科学等多个角度入手,深入挖掘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人的多种活动之间的联系,旨在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

1 建筑特征的形成与人相关因素的关系

1.1 建筑与人文主义思想

所谓人文主义,本质上就是关注人本身。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非常重视历史,他们认为要建立明确的历史观,善用扬弃的方法对待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当时期的艺术家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普遍认为人体堪称对称的完美典范。达芬奇通过对成百上千的人体分析,最终从人体比例总结出最典型、完美的比例和几何形状来解释建筑的美。此外,阿尔贝蒂等人也用人体比例来解释古典柱式的结构。由此可见,柱式是数的和谐与人体比例在建筑中的具体表达。[1]

1.2 建筑与人类科学技术

随着唯物主义的发展,集体价值观深入人心,才使得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成了一套基本的规则。例如柱形、柱结构、都被统一的规范起来,起到一个制约的作用。阿尔伯蒂发表《绘画论》,讨论透视法及其相关的数学、几何学知识。 力求把绘画艺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筑师们将新的机械都投入到建筑创作的实践之中。[2]例如,布鲁涅斯奇接受了建造佛罗伦萨大教堂圆顶的委托之后,通过精确的计算,发明了一种新的机械,可以在不借助穹顶支架支撑的前提下,将圆顶的结构构建出来。 他采用双层的空心屋顶结构,钢拱肋环绕进行支撑 。上壳的顶端部分是用人字砖砌成的,下壳的顶部部分则由石头来构成。 这既减轻重量,也便利后期的维护修整,而形成肋拱框架结构则是为了更进一步减轻屋顶的结构重量,其次,屋顶他采用哥特式的尖券而不是圆拱,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呼应鼓座向上动力并有效的减小侧推力。最后再采用石环和链形成水平链接,进一步提高建筑结构的强度。[3]

2 文艺复兴建筑空间设计与人的关系

2.1 建筑外部空间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广场的建设上。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区数量不断攀升,广场数量日益增多。广场的功能性也逐渐明确起来,按照人对广场功能的不同需求可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政权机构和主要教堂并立在广场上,作为这个城市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人们在这里参与政治活动或者做礼拜。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第二类,起到商贸功能的广场,满足人们自由买卖和政府进行市场管理的需要,围绕广场有许多商贸建筑如店铺、工商和税务的办事机构。典型的有威尼斯里亚尔托的圣加科莫广场。

第三类,作为社会活动和市民休闲之用,佛罗伦萨的圣安伦齐亚塔广场就是这类广场中的代表,与其说它是一个开放式广场,倒不如说是一个扩大的庭院。

其实,远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有城市广场,但在当时,城市广场的功能往往还不够明确,往往兼备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功能。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广场功能需求的日益增多,城市广场的功能才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2.2 建筑的内部空间

文艺复兴时期,柱式被重新引入建筑的创作中。 这个时期的古典柱式已然成为了建筑师赋予建筑美的一种特殊手法。 [4] 基督教认为亚当的身体是完美的,因为它与上帝的形象是一致的。于是,圆柱与人体之间的隐喻关系深深根植于建筑师的头脑中,这一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由于源于人体的比例,并作为人体隐喻的象征,柱式的比例无疑是神圣的。此外,多立克柱是按照男性比例设计的,所以用来奉献给男性神。爱奥尼亚柱的比例符合女性的身体特征,因此应该奉献给女性神祇。 这样一来,圆柱除了拥有人性,还具有性别,若能适当地应用它,便可使得其符合得体的原则。

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柱式多采用科斯林柱式和混合柱式。,这两种柱式与爱奥尼亚柱大体一致,特别的是柱头犹如满盛卷草的花篮。[5]

3 从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人的关系谈现代建筑设计

3.1 建筑与人的功能需求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先生就受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以人为本理念的影响,正因如此,在他的建筑三要点中就提到建筑应为人所用,应处处为使用者考虑。因此,在进行罗浮宫入口设计时,贝律铭先生就充分考虑到了人对建筑的功能需求,最终大获成功。

金字塔除了为整个卢浮宫提供了一个入口,让几个独立的宫殿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同时也起到了游客分流的作用。金字塔的周围还有四个小型的金字塔,用来解决地下几层采光问题。使地下空间也得到了充分开发,增加了实际利用面积。另外,规划师还把原有的几个大型共有空间加筑了玻璃顶棚,扩展展览面积的同时,充分满足了游客的参观需要。另外由于可利用面积的扩大,还成功解决了市中心旅游景点停车难的问题,便利了参观者购物、吃饭、休息。

3.2 建筑与人体比例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人的体形被当作至高无上的比喻。直到今天,建筑师们仍不断调整建筑空间使之具有人体的品质。使建筑被赋予了一种回归本真的象征性,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回归人文主义的气息。例如柯布西耶依人體黄金比建立的模度以及藤本壮介以均分比例构筑的“原始未来”,都深刻的揭示出:将人体比例作为建筑设计的参考依据,本质其实是以人类对自身的理解与认知不断发展和完善作为依据,并将建筑回归到它的原始状态以及本来目的即充当各种物质功能以及人类象征或情绪内容的承载者。

本文从人文主义思想盛行以及建筑师们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两大方面着手,剖析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联系。结合建筑空间与人的关系,指出建筑与人的内在联系对未来的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筑应符合特定的比例和模度,而这些往往可以从人体比例中找到答案。同时,建筑无论是内部空间还是外部空间都应该注重人的体验感受,力求满足人对建筑的功能需求,真正做到为使用者考虑,为人而设计。

参考文献

[1]孙妍.浅谈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景观艺术的关系[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9).

[2]谭秋华.浅析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J].《美术大观》.2009(9).

[3]方晓风.完美的穹顶——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创新路径[J].装饰,2011(9).

[4]周文尧.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人文尺度探究[D].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5]王敏《柱体在商业空间中的功能与装饰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

汤新星(1977-),女,湖南桃源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艺术哲学专业博士生,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设计美学的研究。

曾嵘(1995-),女,湖南怀化人,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视觉传达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艺复兴现代设计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云肩造型分析及其在现代婚礼服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