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
2018-02-09◆
◆
(武威第七中学)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和谐教育的内涵主要是追求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的教育价值观;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调控教育系统结构中诸要素的关系,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和谐的教育条件和氛围;实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和谐课堂”应该是和谐教育的核心,教育工作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的和谐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坚持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中心,做到形式服从内容的需要,服从学生进行探究的需要。
二、概念的界定和理论依据
“和谐课堂”是运用恰当科学和艺术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快的和谐气氛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研究的具体目标
1.解读“和谐课堂”的基本理念,探索“和谐课堂”的新体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重新考察课堂教学之现状。
2.探讨和谐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改变传统课堂多种不良现象,如知与能失调、文道不一、教师讲学生听等,创建一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得于提高教育质量的新型课堂。
3.设计“和谐课堂”教学典型的教学片断、教学案例、教案等,并验证其合理性。
四、大胆探索了“和谐课堂”可遵循的一些原则
知识和情感相结合的原则。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面对童趣十足的学生,教师的教学一定要注意摒弃繁琐和分析、机械的记忆,要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有滋有味。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尽管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但是在课内,学习时间和阅读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还要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这一规则。
课堂教学活动虽然受单位时间或学习环境的严格控制,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些特殊有情况的做出适当的调整。如语文也可以到阅览室、会议室、教室外面去上课;教学内容量较大可以两节或几节课连续进行;当学生出现疲劳状态或心思不集中时,可适当缩短教学时间,增加一些活动或游戏等进行调节等。力求在严谨的基础上,灵活处理各环节的教学行为,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应该有良好的素质,注重外在、内在形象。广博的知识,流畅的表达,良好的形象,优雅的举止,因为这些是学生喜欢一位老师的基本条件,一旦学生喜欢教师,他们会“爱屋及乌”,喜欢上你的课。同时教师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良好的情绪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而不良情绪能诱发学生焦虑心理,压抑课堂气氛,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
我们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可以有多种不同方式的评价措施,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和谐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遵循的评价理念是:人人都是优秀的学生,个个都是成功的孩子。评价方式包括:提倡互动评价、提倡发展评价、提倡个性评价、倡即时评价。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过了两年的实践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的同时,教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认识到要使实验永远蕴涵活动,必须不断创新,符合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良好品质。
1.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有待提升。任何课题的研究都需要实验教师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它是课题正常开展的前提,本课题的研究也不例外。所以,设法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
2.正确处理好“和谐”理念和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作为传统课堂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同时它也有许多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关注学生,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是具有活力的个体,是学习的主体。
4.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这两年的研究,我们更多的精力化在理论学习层面上,实际的操作和分析还不够透彻,特别是有推广价值的有效教学模式还没有形式,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1]王亚婷.和谐课堂构建探究[J].时代教育,2010,(04).
[2]张伟.构建和谐课堂 实现教学目标[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
本文系十三五规划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化学高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系列论文,课题编号是WW[2016]GH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