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2018-02-09王惠
王惠
(山西省长治市首钢长钢总医院,山西 长治 046031)
0 引言
当前临床对于颅脑受损无论诊断还是治疗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在抢救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颅脑受到损伤后可出现继发性出血、呼吸障碍以及肺部感染等,有极高致残致死率,患者发病时间越长,昏迷程度也会对应加深[2],存在明显的舌后坠情况,咳嗽反射能力下降,可发生呼吸道梗阻并激发肺部感染并发症[3]。本院自近年始对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对象来自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相关资料,其中抽取35例。其中男女例数为20例、15例;年龄在19~69岁,平均(48.61±5.21)岁;治疗距离到院治疗时间在1~15h,平均(5.68±1.35)h。排除标准:对手术难以耐受;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情况;合并恶性肿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4]。
1.2 治疗方法
适应指征:患者均有严重的颅脑受损且经评估后会陷入长时间昏迷状态。咳嗽、吞咽反射等衰弱甚至消失;呼吸道可发现分泌物;经皮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下,动脉血氧分压在10.79kPa以下,呼吸频率每分钟在28次以上;合并多发性肋骨骨折、重要脏器受损、创伤性湿肺;经吸氧治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5]。
术前准备:掌握患者病情恶化程度、呼吸道情况,检查颈部以确保能够顺利插管,准确定位气管位置并划定病变区域,术前需要向患者家属说明手术操作目的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不适症状,得到其同意签字。让患者保持仰卧姿势并将其肩部适当垫高,切开气管前先由麻醉师调整插管,局部麻醉,以颈部前正中线上方在环状软骨位置1cm切开,气管针穿刺进入带套管,用扩张钳辅助将气管扩张后完成套管置入措施[6-8]。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上机天数以及监护治疗天数。
显效:术后随访期间患者并无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对其进行颅内检测无发现有异常指标,患者意识保持清醒且可进行正常交流;有效:手术完成后典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颅内指标恢复正常,意识基本清醒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自立活动,但工作依然受到影响;无效:术后存在相关并发症,颅内存在异常指标,临床症状无改善,意识不清醒,自理能力有限[9]。
在患者治疗前后对其神经缺损功能进行检测,包括言语、感受、肢体运动、意识状态以及水平凝视,分数在0~45分,分数越高提示恢复效果越差[10]。
治疗期间对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所涉及要统计学处理数据输入SPSS 20.0软件,计数、计量数据分别通过χ2(%)与t进行检验(表示),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患者上机平均天数(2.5±1.8)d、监护治疗天数(4.4±3.5)d,在可接受范围内。
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病情控制总有效率为85.7%(30/35),其中显效患者19例,有效患者11例,无效和5例。
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前(23.4±6.0)分,治疗后(6.3±5.8)分,经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有意义(P<0.05)。
患者治疗后出现并发症例数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中难治性肺炎7例,消化道出血5例。
3 讨论
颅脑外伤常见的出现原因为外部暴力因素,情况严重的可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出血概率偏高,一旦脑出血量超过50mL则致残、致死率显著提升,需要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干预。严重颅脑外伤患者接受常规手段治疗存在较大难度,此类患者一般存在意识障碍,咳嗽反射衰弱等情况,肺部、气管容易堆积分泌物而引发感染,部分患者则年龄偏大且合并基础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可引发严重后果。
从本文分析数据当中可知患者接受新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且术后安全性也有所保障,说明对于严重颅脑外伤患者用该治疗手段有突出临床价值,笔者治疗后有如下体会:气管切开能够保障患者呼吸能力并避免发生气道呼吸障碍;可及时清理存在于气道的分泌物以预防肺部、气道感染;切开气道后可提高脑供氧,保障脑部功能修复效果,提升治疗有效率。
综上所述,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早期阶段采取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对于病情控制有重要价值,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安全性高,更有利于患者生命健康以及顺利回归正常工作生活,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