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8-02-09于昌明
于昌明
小学语文的教育不仅仅只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更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将传统的文化思想纳入到自身的思想理念中。小学教师应当充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将传统优秀文化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发展的智慧结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在小学教育中,把传统文化和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内容之余,还能感受传统文化底蕴的熏陶,塑造其民族精神,为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就目前发展而言,我国小学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着十分重视的态度,当前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导致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比较薄弱,因此,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当务之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讲究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打破传统“以文讲文”的授课模式,创新新的教学方式,融入传统的优秀文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让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成果的好奇和责任感,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现如今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健康成长的养料。众观当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捧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淡薄,要重振传统文化,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引领,小学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语文教师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1.优化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造教学情景,充分巧妙的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转变其原有的教学模式,找到优秀文化和教材内容的契合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才纳入到小学课本中,其中不乏有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寓意丰富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营造不同的教学情景,利用情景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习词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解读,不仅使学生能更好的体会情感,还能让学生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并学习到优秀的传统文化。
2.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来源于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能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充分了解和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设定情景教学,模拟实际生活中会出现的问题,将生活化的元素引入到学习交流中,将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到节日方面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现实生活中的节日现象,领略节日气氛,观察现实生活中的节日景象,同时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人物语言沟通技巧和行为方式,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下的课堂效果会远远大于枯燥的说教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
3.延伸到课外学习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的文化,也要在课外融入文化,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仅依靠课堂教学成为教育培养学生知识水平为任务是远远不够,课堂外的延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一些传统的民族节日时,融入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向学生布置课外活动任务,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节日的由来和民间习俗,以便学生能够更充分的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利用网络的力量,查阅书籍来收集关于节日的讲解和诠释,之后再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开展,让学生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教学方式,采用科学、合理化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满足新时代发展对学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