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服平均主义:建设平等社会的必要条件

2018-02-09苑申成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平均主义无政府主义内涵

苑申成

(周口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平均主义是一种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都具有深刻影响的历史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平均主义的思想在中国的存在历史久远,就当下来讲,平均主义产生的土壤还没能完全清除。平均主义是对平等的误解,具有相当大的迷惑性。平等是民主国家建设的首要条件,没有平等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平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平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之所以比资本主义更优越,就是因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平等。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平等在其中应该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平均主义是平等的大敌,要建设平等社会就必须克服平均主义思想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影响。

一、克服平均主义,建设民主政治

平均主义在政治领域的表现就是无政府主义或者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潮,当小资产者被不平等的剥削制度威逼到绝望的地步,又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时候就会产生废除一切政府和权威的想法。无政府主义者不加分析地把国家和政府当作人类相互“仇视”“嫉妒”和“相互侵略、相互仇杀”的根源,把自身的一切不幸都归结于国家和政府的罪恶,因此,反对一切国家和权威。无政府主义者对待国家的总体看法是:“凡一切政治和权力一概否认之,无论它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政府也好,君主专制的政府也好,劳农执政的政府也好,均反对之。”[1]在自由和纪律的关系上,无政府主义者主张绝对的自由,反对一切组织和纪律。无政府主义者认为,人人都应该享有同等、绝对的自由,把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和个人的奋斗夸大到荒谬的程度。他们反对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认为只有人人赞成、个个同意才算真正的自由。政治上的平均主义在我国有深厚的制度根源和经济根源。从制度根源上来讲,我国长期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人民对政府、法律和权威有着长期的不满情绪;从经济根源上来讲,我国是一个小农经济深厚的国家,再加上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小农经济至今大量存在。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分散的生产方式,这种分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人们产生对中央集权政治治理方式的抗拒情绪。“文化大革命”期间,所谓的“踢开党委闹革命”“砸烂公检法”实际上就是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的表现,其危害严重,流毒甚广。无政府主义者的政治主张,与科学社会主义是毫不相干的。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之间横着一条鸿沟……无政府主义者的世界观是改头换面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他们的个人主义理论,他们的个人主义理想是与社会主义直接对立的。”[2]10卷:53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3]168但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结合。而我国政权组织的基本形式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民主集中制的集中表现。习近平指出:“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4]55我们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种形式来确保人民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保证人民群众平等地享有各项政治权力的制度。习近平指出:“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六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4]53政治平均主义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是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违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能保证人民群众平等享有合法政治权益,并且具有破坏性,是我们所必须摒弃的。

在纪律和自由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理想之一,是人解放的标志。人类社会越发展,人获得的自由就越多。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第1卷:294但是,在任何社会、任何条件下、任何人都不会享有绝对的脱离人的社会性的个人自由。一定社会的自由是受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的,是在规则限定范围内的自由,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对于一个有素养、有觉悟的文明人来说,自由还更多的意味着责任。马克思指出:“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6]因此,一个人要真正成为自由的人,绝不是个人第一,为所欲为。而是从实际出发,把个人自由与个人责任结合起来、个人自由与集体规则结合起来,在为社会谋幸福中去实现个人自由。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破坏,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反对政治平均主义,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而保证每一个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

二、克服平均主义,推动经济平等

平均主义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反对按劳分配的原则,反对政府对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在分配制度上,平均主义者攻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只讲平等不讲效率,主张分配结果的均等化。平均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是“不平等”“不彻底”的分配方式。主张在所谓的社会革命之后,在社会生产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在社会产品尚未极大丰富之前,就要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搞所谓的“共产主义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国有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样”的分配状况,实际上就是一种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7]的论断。在生产方式上,平均主义欣赏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主张自由生产。这种把有组织的社会化大生产倒退到自然经济的生产状态下的主张,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平均主义者否认劳动者在劳动报酬上的差别,否认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主张生产的完全自由状态,是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

资产阶级法权的概念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来的,这个概念是针对按劳分配原则中“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而言的。马克思认为,按劳分配从理论意义上来讲,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其进步性在于按劳分配是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否定,其局限性在于按劳分配仍然把劳动能力作为一种资本,作为获得劳动报酬的手段,而每个人的劳动能力是不可能相同的,这就导致了分配上的差异。实际上我们对马克思所批判的资产阶级法权的思想产生了误读,马克思在讲到资产阶级法权时更多的是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角度去讲的,认为分配制度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马克思所讲的废除资产阶级法权的主张是指在共产主义阶段的理论主张。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在共产主义发展阶段所要实现的目标搬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套用,显然不符合实际。按劳分配作为经济规律,反映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所能实现的分配方式。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对立的思想体系,其生产目的和生产基础都不相同。维·彼·沃尔金指出:“平均主义的目的是,在维持个体生产的情况下消除个体生产的缺陷;社会主义的目的则是,依靠生产资料公有化为基础的社会劳动组织来克服这种个体主义缺陷。”[8]1975年邓小平在主持中央工作时,针对有人对按劳分配制度的责难,就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起来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3]30-3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专门发表了《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讲话,为按劳分配正名。他指出:“按劳分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不是资本主义的。”[3]101

按劳分配所体现的平等实际上是一种差别平等,从表面上看每个劳动者的收入在数量上是不相同的,是差别;但在差别的背后是贡献的不同、能力的不同和技术的不同,是对劳动者贡献的尊重,是一种实质的平等。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实现经济平等的基本手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9]生产重效率,分配重公平。党的十九大在坚持按劳分配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强调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公平,鼓励勤劳守法致富。社会化大生产实现了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化大生产使生产之间的协助更加紧密,更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更加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创造了条件,更加有利于结果平等的实现。按劳分配体现了差别平等的原则,社会化大生产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平均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主张既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也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显然是错误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实现真正的经济平等,就必须克服平均主义的影响。

三、克服平均主义,培养平等思维

在春秋战国时代,平均主义的主张就已经出现。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所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在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所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的思想,基本做法都是均分地主财产,体现了小生产者固有的观念形态和思维方式。小生产者在政治上要求平等,在经济上要求平均。但是,由于受到阶级的局限和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他们从追求平等的目标出发,简单追求均分财产和平分政治权利,最终走向的还是平均主义的道路。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平均主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简单追求形式上的一致或者数量上的相同,就其哲学实质来讲就是只承认矛盾的普遍性而否认矛盾的特殊性,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不能深入事物的内部,不能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矛盾的多层次性,以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去追求平等,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平均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具有相对独立性,无论是在封建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时代还是社会主义条件下都有可能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国家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吃大锅饭”“一平二调”等都是平均主义的表现。平均主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具有进步意义。正如斯大林所说:“马克思主义是平均主义的敌人。”“说马克思主义者的计划大家都应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和同量的饭食,那就是胡说八道,诬蔑马克思主义。”[10]

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实现了从历史唯心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跨越,成为马克思主义建构平等观念的思想基础。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的建构方式。马克思主义把平等理解为阶级的消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把平等的目标最终确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些都是马克思、恩格斯确立无产阶级平等观念建构的基本原则。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他们并没有给平等直接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根据革命导师所论述的关于无产阶级平等思想的基本原则,我国学界对平等概念的内涵做进一步的阐发,但是由于不能从不同的维度加以界定,都走入了误区。我国政治学研究者杨海蛟在其著作《平等: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中对目前能够收集到的平等的概念进行了归纳,总结出学界有关平等概念的11种有代表性观点。这些关于平等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认识误区,那就是总是试图给平等下一个总的定义,这是不可取的,都不能作为科学的平等概念来理解。因为社会主义视域下的平等具有多重内涵,并且这多重内涵从字面上来讲差别较大,但都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质平等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的平等至少包括三重内涵:一是平等的内涵表现为相同性,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利方面,所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同样的权利,承担同样的义务,这是表现为相同性的内涵。二是平等的内涵表现为差别平等。没有差别,就没有平等。差别平等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按劳分配就是差别平等的集中体现。秉承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从字面上看表现出差别,实际上体现的是平等,这是表现为差别平等的内涵。三是平等的内涵表现为矫正的平等。主要体现在社会领域,在关照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上,政府通过再分配的手段和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实际上就是一种矫正的平等,这是表现为矫正的平等的内涵。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科学分类,对平等内涵的认识就是这样,从不同的维度认识平等的内涵,平等的概念就克服了一维的局限,体现出多维性和全面性,分别表现为相同性、差别平等和矫正的平等的三维取向。这样关于平等概念内涵的认识就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了平等的内部。马克思指出:“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5]3卷:448列宁指出:“社会主义者说平等,一向是指社会的平等,社会地位的平等,决不是指每个人体力和智力的平等。”[2]20卷:139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中国共产党平等思想内涵的理解我们如果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去考量,分别表现出平等概念的相同性、差别平等和矫正的平等三重内涵。平等是一个几乎没有人反对、每个人都非常容易接受的概念。但是平等又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这是因为平等本身是一个多重内涵的概念,同时平等本身又包含了不平等的悖论。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一定要深入事物的内部,分清楚是哪一种平等,是在何种意义、何种程度上的平等,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走进平均主义的误区。

克服平均主义,树立平等观念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是,与传统所有制和传统观念的彻底决裂,不仅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且需要对广大群众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5]1卷:15无产阶级不会自发地产生先进理论,必须对无产阶级进行思想理论灌输,使其获得精神武器,这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要实现真正的平等,就必须准确理解平等概念的科学内涵,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推动社会平等的精神力量和思维方式。

猜你喜欢

平均主义无政府主义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新时期以来平均主义思想研究若干理论误区辨析
——以中国共产党反对平均主义理论为视角
网络空间无政府主义思潮审视
《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青年周恩来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嬗变
从《天朝田亩制度》看太平天国的小农经济政策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论我国无政府主义者的表现及加以肯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