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方诗歌总集《海虞诗苑》的编纂与版本
2018-02-09张冬冬
张冬冬
(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海虞”是今江苏省常熟市的古称,海虞文化源远流长,至明清渐入鼎盛。同时,明清海虞文学的发展亦步入繁盛,诗文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诸多明清常熟地方诗文总集的纂辑为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地方文献资料。文章总集如《古虞文录》《古虞文章表录》《海虞文苑》《海虞文征》等,诗歌总集如《虞山诗约》《海虞诗苑》《海虞诗苑续编》等影响较大。
成书较早的《古虞文录》二卷、《古虞文章表录》一卷,为明代杨仪(1488-1564)辑录。杨仪《古虞文录·自序》云:“少读书七桧山房,凡所闻见事文属虞者辄手录之。”[1]《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古虞文录》:“是书采古人著作之关于常熟者,裒为一帙。”[2]1748《文录》《表录》虽兼收本地及外籍作者文章,然亦为后来专录当地作者的地方诗文总集编纂做了准备。《海虞文苑》二十四卷,明张应遴辑,刊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陈禹谟在《海虞文苑序》中概述入明以来此地文坛的盛况:“吾邑……自言游氏首署文学,与西河相颉颃,在南方为绝唱,而吾邑文运之开所从来矣。嗣是以还代不乏人,迄国朝而独盛。姑屈指前哲,如词林张公号称博洽,文恪吴公辨正文体,叶氏民怿词赋妙天下,而给谏黄公钺之忠义,侍御蒋公钦之切直,刺史鱼公侃之清白品卓而文亦粹焉,其他志以遇,抑词以穷工,执牛耳而登骚坛者,殆复不少。第历岁绵邈散失为多,寖久寖湮,良足惋惜。文学张选卿氏特汇而辑之,名《海虞文苑》。”[3]《四库全书总目》高度评价《海虞文苑》的文献价值:“是书辑其乡有明一代赋诗杂文,以类叙次而成。其中如桑悦《两都赋》,朱彝尊修《日下旧闻》未见其本。牟俸《请兴水利疏》,《续文献通考》及《明史·河渠志》皆载之,而不及此之详尽。明之中叶,尝平减苏松赋役,载在《明史·食货志》,而与此略有异同。张洪《与缅甸五书》,亦较《明史》列传为备。”[2]1766地方文献之独特资料价值于此可见一斑。
文脉绵延,渐入繁盛,地方文章总集如是,地方诗歌总集亦如是,此中王应奎所辑《海虞诗苑》便极具代表性。下文分别从编纂情况、清代版本及今人点校本三个方面来考察此书,以方便对《海虞诗苑》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海虞诗苑》的编纂
王应奎(1684-1757),字东漵,号柳南,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今常熟市)人。乡试8次未中。工诗善文,勤于著述,至老不倦。著有《柳南诗钞》《柳南文钞》《柳南随笔》《柳南续笔》等,合辑有《奉贤县志艺文》,辑有《海虞诗苑》18卷。清代瞿绍基(1772-1836)所辑《海虞诗苑续编》收录王应奎诗21首。
《海虞诗苑》收录清顺治朝至乾隆朝江苏常熟一地诗人诗作,是一部重要的地方诗歌总集;同时,在保存虞山诗派文献资料上贡献较大。由明入清的常熟人钱谦益,作为清诗的开山宗匠,其诗歌造诣开一代之风气。在钱谦益的影响下,其乡邦常熟产生了虞山诗派,而《海虞诗苑》就保存了一大批诗派成员详赡的生平及诗歌文献资料。“《海虞诗苑》中收录的诗人,其中许多人都与钱谦益和冯班有交游,还有一部分年辈稍后,但也是直接受到钱谦益、冯班两代诗人影响的。因此,我们可以将《海虞诗苑》看作清前期虞山诗歌的一个基本谱系,也可以作为虞山诗派研究的重要依据。”[4]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海虞诗苑》原刊本卷前有“同里陈祖范撰”《序》,《海虞诗苑·凡例》共12则。卷末有“乾隆戊寅岁(1758)重阳前三日,璜川散人许滉识”《跋》;“乾隆己卯(1759)季冬,男锡畲、师韦,孙绍祖、绍昌百拜谨识”《跋》。为了全面把握《海虞诗苑》整体情况,首先需要从这些序、跋、凡例记载中来考察此书的编纂梗概及内容。
编纂缘由。《凡例》云:“吾邑诗学自钱宗伯起明季之衰,为一代宗主。而两冯君继之,其道益昌。迨入本朝,流风渐被,作者辈出,遗稿丛残,精英未耀。苟不早加编辑,或致归于散亡。吾为此惧,爰有斯役。”“是集所载之人有为邑志所遗者,余特核其行事,表而出之。用以补一邑之文献,俾他年修志者有考焉。”陈祖范《序》云:“柳南曰:‘非敢有所予夺抑扬,谨录其崖略,备志乘缺轶而已。’”
编纂体例。锡畲等《跋》云:“先君子意主发潜阐幽。仿元遗山《中州集》、钱宗伯《列朝诗》之例。以诗存人,或以人存诗。”《凡例》云:“宗伯与施伟长书云:‘小传之作务在采取往事、佳话以为点缀,正不必多引列传、家谱板实语,没却前人风华也。’此集撰次,盖亦略祖此意云。”“是集之选,以诗存人也,而亦以人存诗。苟其人可传,诗虽不甚工,间亦采入。”“所选之诗,苟有关于邑中山川、风俗、人物事迹者,即诗仅平通,亦必节取。”“邑中诗人既有专集行世者,佳篇虽夥,采掇从略。所重搜残编于放逸之余,俾布衣、穷老之士一生吟咏苦心不至终归泯没耳。”“是集所选不及流寓,而……徙居吾邑者四五十年以讫于没,而子孙又皆占籍于此,故即入之邑人中。”“方外之诗固以本邑为主。”
编纂过程。《凡例》云:“邑中之诗,余苦心搜访历二十年始得粗备。然究不能无遗,如归晟、陈芳绩两人与顾宁人先生唱和见之于《亭林集》中,此其诗当必可观。而姓氏翳如,访之邑人罕有知者。此外湮没难考更不知凡几矣。”陈祖范《序》云:“吾友王君柳南……勤搜博览,阅四载始克告成,名曰《海虞诗苑》。”许滉《跋》云:“(王应奎)继又选刻《海虞诗苑》,未竟而殁,年七十有四。距未殁前数日,谓余曰:‘《诗苑》以二十卷为规,已刻十六卷,今又编定三卷,将付梓。’迨殁后,搜其遗箧,仅得十七、十八两卷,而小传尚缺,其余佚不得睹。余因携所编定二卷,商于家孝廉君德园,拟补小传。德园阅其手钞篇目姓氏,云:‘何不即照先生所定付梓,诗存人存,奚必述其生平而后可传耶?’余以其言为当,遂与柳南翁之嗣君辈谋付剞劂。”锡畲等《跋》云:“苦心搜讨历二十载。原拟二十四卷,先梓成十六卷。后以应奉贤修志之聘,未经续编。前年秋间编辑十七、十八两卷,甫经脱稿,小传尚缺,遽遭大故。不肖等抚手泽之如新,痛先志之未竟,勉力续刊,悉仍原稿,不敢妄增一人、滥收一诗。”《海虞诗苑》正文题“王应奎东漵编辑”。顾士荣、鲍孙千、许进益等人校订。
从许滉及锡畲等人所撰的《跋》可以推测,对于《海虞诗苑》的编纂,王应奎原计划为24卷;因为年龄及精力问题,在其去世前,把原书规模缩减为20卷。另外,在数年前,王应奎就先把成书的前16卷予以刻板。后来因为修志工作,《海虞诗苑》剩余部分的编纂被搁置。1757年秋季,也就是去世前不久,又辑录17、18两卷正文,还没有来得及写小传,便溘然长逝。按照计划,《海虞诗苑》并非全帙;对王应奎而言,这是个遗憾。好在《海虞诗苑》绝大部分已经成书,瑕不掩瑜,王应奎在保存常熟地方诗歌文献上功不可没。正如清代瞿绍基在其所编《海虞诗苑续编》中所言:“《海虞诗苑》一编,搜罗隐逸,尤见阐幽苦衷。”[5]
内容。《凡例》云:“是集之选始自本朝,以前明诸诗家已见《列朝集》也。”此集没有选录钱谦益,“况是集命意专主发潜阐幽。若宗伯之诗流布艺林久而弥著,又何待余之阐发乎。”锡畲等《跋》云:“《海虞诗苑》共十八卷自钱圆沙先生始,至童雪樵止,共一百八十三人,选定诗一千六百八十八首。”笔者统计,《海虞诗苑》十八卷录清顺治朝至乾隆朝江苏苏州府常熟县诗人183位,诗1689首。卷十七孙举人天寅诗题“《对雪用苏韵》十首之一”,实际录诗为二首。
二、清代《海虞诗苑》的版本
《海虞诗苑》在清代有两种刻本: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原刊本、清道光十九年(1829)补修本。
上海图书馆藏有《海虞诗苑》十八卷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原刊本[6],清邵渊耀评点。
邵渊耀(1788-1858),字盅友,一字充有,号环林,江苏省苏州府昭文县(今常熟市)人。嘉庆癸酉(1813)科举人,官国子监学录。长于诗文,著有《金粟山楼诗集》《金粟山楼词集》《小石城山房文集》等。徐世昌所辑《晚晴簃诗汇》收录其《秦淮秋泛》《春晚》《兴福寺》诗三首。后人可从《春晚》诗中见其禀性之一斑:“不觉春光老,沉冥任索居。诗情微雨后,酒病落花初。避地愁闻鹤,贪眠偶枕书。抗心千载上,古处定何如。”[7]邵渊耀嗜学善藏书,经其收藏赏鉴过的古籍传世颇多。上海图书馆藏有邵渊耀题跋过的已经列为善本的数部,如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诗集》宋刻本,存黄丕烈、孙原湘、邵渊耀等人的跋;明代孙朝让所撰《孙本芝先生诗稿》稿本,有邵渊耀、翁同龢的跋;明代陈播所撰《陈静成先生诗文稿》稿本,存邵渊耀的跋;清初钱谦益所选《明五七言律诗选》稿本,有杨希铨、邵渊耀等人的题识;清代鲍吉卿所辑《鲍吉卿手抄诗词》稿本,存邵渊耀的跋。此外,上海图书馆还藏有邵渊耀评点过的海虞乡邦文献《海虞诗苑》。
书函由潘景郑题签:“《海虞诗苑》清乾隆刊本,海虞邵渊耀校点。”开卷缺少书名和版权页。卷前有“同里陈祖范撰”《序》《海虞诗苑·总目》《海虞诗苑·凡例》共12则,《凡例》末有朱笔跋语二则。其一云:“此书于癸亥(1803)仲夏点阅。己巳(1809)仲冬又阅一过。颇自觉其前之目力也。海点记。”其二云:“嘉庆己卯(1819)新春重读,所取者于题上加点,小传中涂抹处系赵翁星若手笔。”《总目》中诗人名下多后加墨笔字号,行文中多有朱笔句读,诗文旁偶有朱笔圈点。卷末仅有“乾隆戊寅岁(1758)重阳前三日,璜川散人许滉识”《跋》一篇。
上海图书馆据此跋著录该书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值得商榷。因为乾隆二十四年刊本及道光补修本卷末除了有乾隆戊寅(1758)许滉《跋》外,还有“乾隆己卯(1759)季冬,男锡畲、师韦,孙绍祖、绍昌百拜谨识”《跋》。王应奎1757年去世后,其子孙立即完成其未竟之遗编,以示缅怀,两年后成书。许滉所撰之《跋》早于刊行前一年,实属常情,不能作为确定版本的唯一依据。故上海图书馆所藏邵渊耀校点本《海虞诗苑》当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原刊本,可能是在流传过程中失却乾隆己卯(1759)《跋》而已。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道光十九年(1829)王绍文等补修本[8]。
书名页题“同邑王东漵辑/海虞诗苑/古处堂藏板”。道光补修本版式与全书卷前《序》《总目》《凡例》及正文基本和乾隆原刊本相同,不同之处较明显者有:一、卷中“宁”字笔画缺笔,为避当朝道光皇帝“旻宁”之讳。二、卷末没有原刊本“乾隆戊寅岁(1758)重阳前三日璜川散人许滉识”《跋》,有“乾隆己卯(1759)季冬,男锡畲、师韦,孙绍祖、绍昌百拜谨识”《跋》。三、较原刻本多出一篇《跋》来,其原文为:“《海虞诗苑》先大父梓成十六卷,复经先君辈续刊十七、十八两卷,迄今七十载矣。原版间有残缺,绍文等倩剞劂氏补完之。用识数语于篇末。道光己丑(1829)孟秋,孙绍文,曾孙大森、珪、璋、遵礼、宗仁、湘谨识。”
三、《海虞诗苑》点校本补遗
清代《海虞诗苑》两种刻本全帙传而至今者,实属罕见。可喜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了经罗时进、王文荣点校的《海虞诗苑》[4],罗、王二位先生可谓《海虞诗苑》之功臣。
笔者把点校本与清乾隆原刊本、道光补修本加以对照,发现点校本中出现一些□。这些□在原刊本中有些为墨订,有些是不缺字的,但在补修本中缺字较多。
为了便于对《海虞诗苑》文本做深入的研究,笔者参照原刻本、补修本,补上点校本□处所缺之字,墨订之处不再指出。下文页码均为罗时进、王文荣点校本页码。
毛文学晋。
第27页。《樵人十咏杂和皮陆韵》十首之六《樵叟》:“陟岭如飞猱,□□何用伐。”空格二字为“寿藤”。
秦文学兰征。
第36页。《夜坐》:“闲来检点青衫袖。旧酒新啼渍□□。”空格二字为“几重”。
戴举人淙。
门口的聒噪渐渐远去。我浑身疼得厉害,抬手额上一摸,抓了一把的血。门边洗脸架上有盆清水,我掬起几捧,把手脸洗净,盆里的水很快就被鲜血洇红了。我靠在门上,觉着疲乏得很。抬眼一扫,房里摆着两张床,白蚊帐,蓝铺盖,干干净净的。床头柜上搁着镜子梳子么事的,还有洋擦脸油、洋烟、洋火……这该是女客的房间,东洋人把我安在这儿,是么事意思呢?我走了一天了,又累又乏,头晕乎乎的,就靠在床头困着了。
第162页。《和士衡题惠连村居韵》四首之一:“脱网新鱼逝水疾,歇□□犊就栏迟。”空格二字为“耕疲”。
许文学世孝。
第187页。《对雪用坡公尖叉韵,本集四首,和之如数》:“慢舞霓裳□璧月,急吹玉笛落梅花。”空格一字为“低”。
第189页。《送傅侯之楚》:“一路春山花雨外,三湘□棹麦秋前。”空格一字为“孤”。《白牡丹》:“沈香亭畔□相妬,亦有蛾眉淡扫人。”空格一字为“谁”。《田家》:“原上夕阳□晚饷,小姑能刺橛头船。”空格一字为“催”。《雪后逸峰园即事》:“介柳垂垂□韫絮,……冷入□棋索劫愁。”空格二字分别为“萦”“枯”。《郡归阻风》三首之一:“也识转头□顺境,可怜艰苦半归程。”空格一字为“都”。
陶昌化元淳。
第272页。《赠内》:“白□他年期马革。”空格一字为“马”。
第273页。《崖州署中和唐张谓韵》十首之七:“徼外河山逢□□,心头铁石向人寒。”空格二字为“帝醉”。
徐太学兰。
第315页。《重游香山》:“苔□更窈窕,烟萝互蒙密。”空格一字为“磴”。
汪修撰绎。
第322页。《丙戌元旦》:“草色上帘初着雨,风光入□不消冰。”空格一字为“水”。
明清时期,江苏常熟一地出现了以《古虞文录》《海虞文苑》《海虞诗苑》等为代表的一批地方诗文总集,这些总集所辑录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与独特的文学魅力,更具有重要的地方文献资料价值。“明清地方诗文总集在保存明、清及前代诗文文献上意义重大,实为地域作者、诗文文献之渊薮。”[9]若把这些常熟地方诗文总集放到明清全国各地地方诗文总集的编刊进程中加以考察的话,它们一定是灿烂星空中比较耀眼的数颗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