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五三”原则与实践路径
——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
2018-02-09刘洁辉
刘洁辉
(周口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提出了“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的总体要求。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渠道,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深受实用主义思想影响,对思政课认可度不高,忽视了思政课在自身成才成长过程中价值观培育和理论涵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周口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反思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探索一种新型的“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促使思政课教学变得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一、“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问题与问题导向
正如马克思所言,历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的确如此,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面临的时代问题,每一个人也有每一个人所要应对的具体的现实问题。辩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恰是辩证矛盾的集中体现。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从问题到问题的进步,而且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在不断增加”[2]。现实的个人也正是在直面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的。
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固有品质,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理论内容,而且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原则要求思政课教学要坚持问题导向,即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特别对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品质。当前我国,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国内外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涌现,有些问题困扰着当代大学生,他们极易在思想上困惑不解,在行动上迷茫徘徊。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有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欠缺分辨大是大非的能力,在思想言论上产生一些模糊甚至错误认识。这些问题必然要反映到思政课教学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时引入“问题导向”教学逻辑,创新“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更好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问题体系,进而转化为教学体系和学生的认知体系、信仰体系,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交互性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共同设计、参与和组织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教学范式。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是以“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的形式出现的,“问题”实质上成为联结理性思维和知识体系的纽带。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具体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要求以问题为中心,以提出与解决问题为主线,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教学资源聚焦于解决问题,从而能更切实有效地满足大学生的成才成长需求。问题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积极发现、正视、分析和解决这些思政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追溯问题产生的根源,探讨问题解决的具体路径,在直面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提升大学生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大学生的成才成长需求,教师也在这一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2.“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基于问题的解决过程构建知识系统,催生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思想的形成始于产生疑问。问题导向教学活动并非忽视知识,而是在疑问的导向下把已有知识运用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然后生成新的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系统。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就是由未知进入已知的知识生产过程。此间,教师要灵活地整合教材已有的知识、从学生情况和社会现实等方面获得的调研信息、在师生交互中获取的新情况新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向、内容和方式,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师生一起围绕问题探索研究的过程。
3.“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围绕问题体系展开教学,更有效地实现了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学活动,不再单方面地按照教师的讲授逻辑和教材的知识结构展开,而是以问题为中心,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新情况新信息,重新组织教材知识体系,搭建学生分析、探究的问题预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教学主体,而是和学生持续互动的交互主体,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
4.“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推崇研究性学习方式,着眼于综合性的教育教学目标,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促进其全面自由发展。一方面,“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强化师生的问题意识,使师生在共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和探究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浓厚的研究性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超越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和单一的知识性教学目标,确立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综合性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在交互主体性的新型师生关系中提升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五三”原则
在长期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周口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不断探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学行为方式——“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其核心原则就是在“三主”理念的指导下,达成“三自”的教学目标,通过“三近”的教学要求,形成“三优”的教学资源、实现“三统”的教学效果,持续推进高校思政课的综合改革,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种教学模式是对思政课教学行为方式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提升,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与实践平台,一个处于不断生成中的有机系统。
1.教学理念坚持“三主”。“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突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其基本教学理念为“三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互动为主线”。第一,“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学”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人往往看不清自己,如果要看清自己,则要把自己推开,跳出来,再从更高的高度来看自己。”[4]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超越自身,批判地审视自己,反思自我。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激活知识,发现问题,促进思考等。第二,“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从“教学对象”向“教学主体”转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发动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比如参与制订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案例、设计教学过程等,以主人翁的身份参加教学活动,从中体验到作为教学主体的责任感和满足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其开拓创新精神,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三,“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以问题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通过师生互动、朋辈互动,达到学习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解答或回应,使得学生通过切身体会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学会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2.教学目标坚持“三自”。在教学目标上坚持“三自”,就是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学生能做到“理论自信、情感自觉、行为自强”。在当前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新一代大学生见证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步伐,飞船升天、蛟龙下海、一带一路,串联起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轨迹。面对这些成就与喜悦,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一切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得益于始终以开放的态度融汇时代精神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另一方面,尽管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社会主义中国依然遭受着外界对发展道路的质疑和对制度文化的贬损。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唯有问题导向式教学,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由现象进入本质,抓住问题的根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了理论自信,同学们就会产生思想的共鸣,在情感上更加自觉地投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在行为上更加自立自强。
3.教学要求坚持“三近”。在教学要求上坚持“三近”:“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贴近职业”。在这里,所谓“贴近实际”,强调的是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实际,解决学生各方面的问题和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使思政课教学一方面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另一方面能反映生活本质,提升生活品质。所谓“贴近时代”,就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个命题,把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中心问题,使思政课教学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所谓“贴近职业”,就是立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为问题域,全方位探讨学生如何能在走向社会后学以致用,筑牢其安身立命的基础。总之,坚持“三近”是思政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实践性的必然要求。
4.教学资源坚持“三优”。在教学资源建设上坚持“三优”:“优化的课堂教学,优良的实践教学,优质的网络教学”。优化的课堂教学,表现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可以选择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逻辑主线,创设师生对话和朋辈交流的互动情景,使学生通过课堂论辩和讨论的方式先自行分析并寻求解答,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点拨,通过点评对学生的观点扶正纠偏;教师也可以在开场时先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分析与解答的过程中挖掘、创造出更深层更有意义的关联问题以激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训练他们掌握更全面地认识问题的视角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优良的实践教学,表现在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科学选取和有效利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优质的网络教学,表现在综合运用QQ、微信、微博、论坛、贴吧、微视频等自媒体微平台,通过阅读、分享和交流,拉近师生距离,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运用Blackboard等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实现在线学习、互动和测试,探索慕课等在线课程与思政课的结合等方式,开辟广阔的思政课网络教学新天地。
5.教学实效坚持“三统”。在教学实效上坚持“三统”:以“学”为中心的“教与学”的统一、以“真”为依托的“真与用”的统一和以“行”为基础的“知与行”的统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的两个密切联系的方面。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方面,更体现在“学生的学”方面。“当两者处于良性互动时,就会呈现‘教学相长’的态势,反之则会出现‘教学俱伤’的情况。为了形成教育者‘教’与教育对象‘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必须克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相互无视即看不到对方作用的现象。”[5]思政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把“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综合起来考虑,科学地把握了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规律。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佳状态,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促进学生准确掌握理论知识,以问题导向提升课程的语境植入程度,扩展学生思维活动中的背景因素容量,提升大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论与对象之间的黏合度。“从个人现实问题入手逆向化追溯历史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从而实现以“真”为依托的“真与用”的统一。思政课的学习是一个践悟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认知与践行”的矛盾。贴近现实,聚焦问题,通过分析案例、评讲故事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把深奥的理论转变成通俗的道理,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入心、见诸行动,在教学互动和价值形塑中实现“知”与“行”二者的有机统一和实践转换。
三、“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1.在“三主”原则指导下,激活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思政课教师技能培训与素质培养机制改革。思政课教学效果怎么样,关键在教师。“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全新的挑战,在问题意识、理论深度、知识结构、分析视野、应变能力等各方面对教师要求甚高。为此,教师必须在科研的支撑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鼓励教师的积极奉献,保证教学实效的稳步提升,周口师范学院加强了思政课教学辅助力度,形成稳定的工作制度。一方面,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协调、帮助建立稳定的学科专家团队,指导建立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与协同机制,确保整个学校各类师资的科学整合与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学校也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支持。如出台鼓励政策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大力表彰以教改促教学的优秀案例;为任课教师配备助教,协助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以制度保证教师在面对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时选择的自主性,在教学评估、工作量计算、成果考核等方面鼓励教师更多投入教学,开展教学改革。
2.在“三自”原则指导下,创新人才培养形式,转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和态度。“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端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单纯的课堂讲授转变为学生的自由探索,把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把乏味的理论说教转变为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使大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真正“入脑、入心、见行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持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着力创新“以问题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形式。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突出:突出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思政课教学,使学生对诸如“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姓‘马’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在何处”等重大实际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突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既重视对学生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育,又重视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转化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形成科学的认识方法、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突出课堂讲授为基础,多环节教学相辅助的复合型教学法。课程教学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在“三近”原则指导下,加强思政课以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改革。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为切入口,探索构建相应的教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应规范运行、保障有力、建立基地、形式多样、整合资源、考核科学,按照一定的步骤,科学规范地组织和实施,使实践教学围绕问题展开,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敢问善问,乐于探究,提高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具体说来,我们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第一,课堂讨论。这是课内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方法。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做准备,精心组织课堂讨论,老师加以点评,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结果撰写小论文。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资料收集、书面写作、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方面得到很好的训练,并能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第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报告会、研讨会、演讲会和征文比赛活动。第三,社会调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拟定社会调查题目和调查内容,班级内学生组成不同的调查组,深入到社区、农村、工厂等进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作为学生社会实践课成绩的一部分。第四,社会实践。积极与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联合,认真组织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把实践性教学与“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我们特别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提高了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了对课堂讲授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把握,锻炼和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三统”原则指导下,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评价反馈体系。加强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对学生发现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核,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维创造能力,体现处理问题时的清晰思路,使教师据此得到的评价结论具有更大的合理性;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使用专业术语阐述问题的能力等。“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能否基于问题逻辑设计、管理各个教学环节,并建立起科学、健全的教学评价反馈体系。问题导向式教学的评价,要从如下方面考量:教学体系安排是否科学,问题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问题意识是否强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是否对教学效果满意,是否更有效地掌握了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稳步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参与率和点头率是否提高,等等。
5.在“三优”原则指导下,善用互联网,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周口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学强调在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体系,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周口师范学院已经完成了校园网和省内教学网升级改造工程,配置了业务精湛的网络技术维护人员,能够为思政课提供完善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师利用校园网通过电子邮箱、微信、QQ,建立起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互动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方便对学生进行单独的辅导和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网页上设置有师生互动平台,由教师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中的解疑释惑,既增进了师生感情,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选择和创新,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力保证。问题导向式教学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应注意与问题逻辑的匹配,有利于创设学生参与互动的环节,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手段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倡导教师采用慕课教学平台等多种现代网络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们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更加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课堂上主要采用关键问题讨论法、疑难问题辩论法、典型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另外,因教学活动不限于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还涉及实践活动、座谈交流、作业分析、小组展示等。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从理论层面上看,进一步丰富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理论,突破了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框架的局限性,改善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结构,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体系,优化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路径,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时代化进程;从实践层面上看,“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能充分利用高校思政课鲜明的“问题色彩”和丰富的“问题源”,从“问题”入手,切入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提升了教学相长的积极效果,并根据时代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基于学生、教师的切实需要,将创新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问题导向”模式构建的基础上不断地优化教学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