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 实习支教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基于L大学2017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支教的反思

2018-02-09于学强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校地支教师范生

于学强

(聊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实习支教是师范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师范生从教技能的必备环节。10年来,L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先后参与校地合作的8次实习支教,2017年又参加了S省统一组织的实习支教。L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实习支教对于补充L市地方中小学师资力量的不足、激活地方师资教育教学活力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校地协同推进这一活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师范生实习支教的重要意义

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是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专业。近年来,不少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积极探索实施实习支教的形式来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解决地方师资缺口问题。结合L大学实习支教经验,实习支教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实习支教是落实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对于提升学生各方面技能作用很大。实践教学是任何专业都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师范生而言,由于其专业应用型特点,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对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取机制,大多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来源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其获取途径是多元和立体的。”[1]一般而言,师范生的实践教学主要指的是教育实习,而教育实习一般可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相对集中实习而言,分散实习存在管理困难和难于监控的不足,许多高校师范生的分散实习处于放羊状态,多流于形式,对于提升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作用不大。所以,为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大部分高校和高校主管部门,倾向于选择集中实习的方式。集中实习便于学校或学院统一组织、统一指导、统一监控,并且集中实习时间安排紧凑,实践锻炼密集度高,没有其他教育教学任务的干扰,成效比较突出。师范类的集中实习要求师范生直接上中小学课堂,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集中实习支教,能够从时间上保证支教生的实践机会,有利于支教生全面了解中小学实际和熟悉基础教育的现状,提高支教生对教育及教学工作的认识,加深对基础教育问题的理解。二是通过集中实习支教,使支教生有更多时间参与教学、教研活动和进行班级管理,增强他们的从教能力和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三是通过集中实习支教,使支教生真正开始与同事共事与社会接触,培养和锻炼他们待人处事的能力,增强他们人际交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通过集中实习支教,支教生开始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学会买菜、做饭、洗衣等具体生活技能,增强其面对复杂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以L大学参与实习支教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为例,他们普遍反映实习支教有利于提升自身教学技能、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对于日后的试讲与面试,或者在各类教师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都有帮助。从具体数据来看,参与L市试讲与面试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占重点中学录用率的50%以上,经实习支教后又遴选参与师范生技能大赛的学生,获奖率为100%,其中特等奖与一等奖获奖率为70%以上。2016年参加S省第四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学生,既是实习支教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也是教育部某学会教学竞赛中特等奖获得者,直接被L市第一中学聘用为正式教师。

第二,实习支教有效补充了地方师资力量,促进地方中小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地方师资缺口虽然鲜有确切数据,但根据L市近几年媒体报道与招聘师资的计划可以得出结论——按照国家规定的中小学生师比计算,地方中小学师资缺口很大。据2014年3月《中国商报》报道,自2008年9月开始,L市教育局与L大学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实习支教“双提高”工程,有11批7400多名学生分赴D区、L市、S县、G县、C县、K区、G区等8个县市区的210余所农村中小学,开展了实习支教活动,平均每个教学年度稳定在1250人左右。2017年度L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公布《关于下达2017年度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用编进人计划的通知》和《关于下达2017年度县(市、区)机关事业单位用编用人计划的通知》,其中事业单位用编进人计划表显示,L市中小学要招聘1916名在编教师,这同样说明地方中小学师资紧张比较突出。根据近几年实习支教情况的调研,目前地方中小学师资不足,尤其是英语、计算机、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教师尤为缺乏,并且既有师资的年龄结构极不合理,年轻教师少之又少。实习支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提升支教点的教育教学水平。一方面,支教生能有效改变地方中小学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促进中小学师资年龄结构暂时性的平衡。根据调研,目前L市中小学师资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师资,年龄集中于50~60岁,近年真正下到农村基层的年轻毕业生非常少,即便进入地方中小学系统的年轻学生也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调离农村。另一方面,这些L大学支教生大都是大三或大四的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思维活跃,进入地方中小学教师队伍后有较强的“鲶鱼效应”,对于长期在中小学一线的中老年教师形成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的倒逼机制,也提供了中老年教师向年轻支教生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的机会。

第三,实习支教促进了校地良性互动,对于地方省属院校服务地方,以及地方支持本地大学发展意义重大。“校地互动是指高等学校与学校所在区域或其他区域的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相关社会组织(如行业系统、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通过一定的形式整合各自掌握的资源优势,并生成新的资源优势,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进校地相互合作、共生共赢和科学发展。”[2]服务地方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尤其是校园坐落于非省级城市的高校,因为教育主管部门不在本地,许多事务需要与地方协商,而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配合高校对其发展定位、校园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办学特色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在地方省属高校,是否建立起良性的校地互动合作关系,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发展,也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的进步。目前,L大学就定位为应用型高校,号称是L市人民的大学,由于其本身就是由师范院校转化为综合院校的,其师范专业的应用型色彩更为突出。应用本身就是针对社会的,而地方院校所在的社会首先就是其坐落的地方城市。所以,立足于高校本身,它们只有通过积极服务地方作为杠杆,才能撬动和理顺与地方的关系,才能促进校地关系的良性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参与实习支教是高校服务地方,缓解地方师资紧张和促进校地良性互动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应用和检验支教生在校学习的理论与方法,将高校中习得的教学理论应用于具体教学实践之中,弥补教学经验方面的不足,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固化、完善和提升自己的认识,使自己对教学规律和教学原理的掌握更牢固;另一方面可以改善或转换地方中小学教学理念,尤其是长期在封闭环境中的中老年教师,由于缺乏教育培训和接受新知识与技能的机会,不一定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而支教生的引入似一股清泉滋润这些中老年教师的心田,培育其新型教学理念的成长,推动当地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支教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农村义务教育实习支教“双提高”工程,是由L市和L大学于2008年9月联合启动的,至2017年上半年L大学对地方支教17批次,支教生人数达11 000余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先后参加了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年度校市联合的“双提高”工程,以及2017年S省统筹的实习支教,约有900余名学生先后参与了这种形式的实践锻炼,其中2017年有117人。2017年支教生分散于D区、L市、G县与Y县4个县市区,80个教学点。从学校层级与课程门类看,这些支教生中有14人去了中学,占本专业支教生总量的11.97%;103人去了小学,占本专业支教生总量的88.03%。在中学的支教生教授课程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从事政治课教学。小学支教生中从事的科目最杂最多,分别从事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体育、音乐等小学全科教学,有些支教生一人承担多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支教对于解决地方师资不足,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师范技能意义重大,也切实实现了校地共赢。但还至少面临四方面问题:

第一,专业对口率低。从近几年L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支教的情况分析,支教生从事政治课教学的比率非常低,大体占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支教总量的15%。其中,中学政治课占比约为6%,小学政治课占比约为9%。这种情况在其他省份同样存在,如青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顶岗实习生“承担过中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仅占调查人数的44.96%”[3]。调查发现,出现这种情况并不说明中小学教师中政治课师资缺口不大,而是中小学对政治课不十分重视。目前,从事中小学政治课教学的教师一般都带好多班级,甚至是跨年级上课:在L市中学政治课教师中,跨年级上课占30%左右,小学政治课教师中则100%存在跨年级上课、多学科上课的情况。基于传统对政治课教学的定位,在L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中,L市诸县区的中小学同样不侧重于对口支教,而是立足于课程缺口为支教生安排科目,导致85%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不是从事政治课教学工作。即使是安排从事政治课教学,也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一些支教点主科兼职副科的教师。所以,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支教中讲授的是数学、英语、语文等课程。

第二,每周学时量多。教育部与各省对支教生的学时量有弹性要求,一般情况下一周不宜超过20学时。实际上,即使是实现20学时,对这些支教的师范生来讲也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因为,一方面这些学生将校内所学的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技能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这些学生从大学到地方中小学也有一个适应过程。从实习支教的时限而言,一般是4个月,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对他们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仅如此,地方十分重视实习生的工具性价值,如青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32.05%的实习生有2门科目的教学任务,还有30%的实习生承担过3门课以上的教学任务”,“有40%的实习生的周课时量在19节以上”[3]。从近几年L大学支教生的工作量来看,超过20学时的情况也并不鲜见,如果再加上盯自习的工作量,许多支教生每周学时量远超20个。对于从事对口授课,讲授政治课的支教生而言,一般担任一个年级或几个年级的政治课,甚至有些还承担学校的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好多变成了上课的机器:有75%的学生承担16学时以上的工作量,这其中的50%达到20学时以上。同样,对于从事非对口的支教生,也没有因跨学科而减少多少工作量的要求。虽然,支教生的授课数量因学校而不同,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但总体而言授课偏多是客观现实。

第三,生活待遇一般。实习经费是实习支教的物质保障。重庆文理学院调查数据表明,“55.7%师范生认为政府及学校对师范生的补助不合理,其中认为很不合理的占14.9%”[4]。就S省2017年支教生的补助来看,S省财政按400元/生补贴,学校如果将实习经费全补贴给学生的话(这是不可能的,实习经费直接补贴给学生的大约是50元/生)约是300元,除看望学生差旅费用、教师指导费用之外,直接补贴的份额并不多。在没有S省财政补贴之前,校地“双提高”工程中市教育系统对于支教的学生补贴,因各县财政状况并不统一,一般为每月150元/生左右。对于学生所在的支教点,对支教生的补贴主要体现在为学生提供生活日用必需品,住房、做饭工具等,有些条件比较好的初高中教学点,还为支教生提供免费用餐,但这种情况在整个支教生中所占比例不超过10%。有些支教点为学生提供的住房就是校内办公室,冬暖夏凉的情况很难解决:春季支教的问题主要是伴随天气越来越热如何解决避暑降温、蚊蝇叮咬、日常洗漱等具体问题;秋季支教的问题主要是伴随天气变冷如何取暖避寒(特别是不能用煤取暖避免煤气中毒,也规避燃煤造成的污染)。如果从支教总支出看,许多学生面临的问题不是解决不了,关键是经费控制失当,或经费花费出现偏差。

第四,多头管理不顺。根据L大学支教经验,从校校关系方面看,师范生集中到中小学实习支教,在支教点吃住一个学期,支教生所在高校管理是鞭长莫及的。虽然,每个师范专业所在学院都有驻地教师,但这些教师属于“走读生”,不可能跟上管理工作:“在顶岗支教中,有36.2%的支教学生表示和师范院校的指导老师几乎没有联系”,“在联系过程中指导老师会经常给予其专业指导的也仅占18.4%”[4]。而如果将学生放给支教点管理,支教点同样也跟不上,尤其是农村支教点的教师,有些是在自己村的家里住,有些是在附近的城市住,支教点一般不配备与支教生同住的教师。同样,在学习与授课方面,高校在支教前对支教生有系统培训,但支教过程中听评课是很难全面铺开的,因为驻点教师很少,支教点很分散,支教科目也不集中。支教点对于支教生一般都是放手使用,虽有质量考核指标,但质量控制管理跟不上,支教生质量区别度并不大。从校地关系看,师范生集中支教主要是校教务与地方教育局沟通,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之后还必须做好统筹管理。但是,现在的困境在于不少高校教务处与地方市局只是做前期与后期(两头工作),缺乏严格的过程管理,在师范生支教期间,大部分的管理工作落在支教专业所有学院与支教点上,由于支教点分散与管理教师少,学生的学习、心理咨询等工作很难及时跟进,支教生的管理不很顺畅。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实习支教策略

师范生实习支教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作为校地协同互动的重要结合点,进一步优化实习支教工作,应立足于校地两个主体共同推进,立足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与服务地方双重目标指向,立足于既往与现实实践教学基本形式——实习支教的具体做法、问题与不足。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校地双方在政策制定落实中应着眼四方面的统一性。

第一,注重支教与从教的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所需师资并不多,支教更多着眼于中小学师资短缺的专业,这些专业集中在语文、数学与英语三大科类。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支教中往往不是从事政治课的教学,许多支教生讲授的是语文、数学和英语。虽然,中小学课程比较简单,但是由于专业跨度大,各门课程都有自身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技能,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师范生未必能够熟悉其他课程的教学规律和掌握其他课程的教学技能,从而影响实习支教成效。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无所用,致使许多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认同度弱化,回校后没有努力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劲头,认为学好也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支教生讲授其他课程,尽管可能会尽心尽力,但一个学期的努力学习和讲授也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对支教地方所讲课程而言也是种无形的伤害。改变这种教非所学、学不能教的状况的关键是改变单向度支教思维,注重支教、从教的统一性。所谓支教与从教的统一性,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学什么、讲什么,尽量将所学与所用结合起来。其二是将来从事什么专业,现在就讲授相关课程,尽量将支教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就高校而言,可以“以一个学科专业为主,让‘实习支教生’辅修与之相近的第二专业和第三专业,以提高‘实习支教生’‘支教’和‘更新’的能力”[5]。做到支教与从教的统一性,校地协同推进支教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其一,对支教生进行教学课程的摸底,根据支教点所缺课程教师的情况与学生意愿双向选择,做到所学所用的统一、支教与未来发展的统一。具体做法是,每支教学期前一个月,地方应将支教点具体课程师资缺口情况报高校教务处,教务处根据缺少师资的情况联系学院,结合学生课程选择进行合理分配。对于中小学师资不缺的政治类课程,不宜分配给高校中其他专业学生从事,而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中采取轮岗支教的方式,形成所有支教生接力上课、轮流上课的局面。其二,轮岗支教与接力上课宜分为校内模拟与校外实战两种形式。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是一个学期的安排,如果单纯靠校外支教点的打接力和轮岗支教的实战,事实上就不能完成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任务。为此,可采用校内模拟与校外支教点实战结合的方式,所有的学生仍然是备好一个学期的课程,能在支教点实战的就在支教点实战,剩余的则在校内模拟上课,同样需要教案、课件等必备的资料。

第二,注重学习与授课的统一性。实习支教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支教生虽然在支教点成为中小学教师,但从根本意义上他们仍然是学生,必须在实习支教过程中处理好专业学习与授课的关系。就学生自身的视角分析,在实习支教过程中他们应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学习、政治课专业实践技能与未来发展的三要素间的两两关系,具体涉及三对关系: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学习与政治课专业实践技能的关系,将校内理论课堂中习得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中小学课程结合起来,深化理论认知,加强理论认识的实践转化。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学习与未来发展的关系,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身也是一种长线基础专业的特点,许多学生还要继续通过考研深造的现实,在实习支教中应继续关注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三是政治课专业实践技能与未来发展的关系,针对有些学生致力于基础教育,毕业后通过考试进入教育行业,他们应利用这种支教机会,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做好入职前的心理调适,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能。当然,处理好学习与授课的关系需要很多条件,从支教生之外的因素分析至少包括支教点给予的时间与条件保障,也包括所有学院、支教点教师给予的专业指导。校地在推进实习支教政策出台过程中,在立足地方教育发展的同时,必须要立足于支教生自身发展,否则这种政策就是片面的、不持续的,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授课的统一性,校地在实习支教政策制定中应注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制定并严格执行如下政策:一是支教生集体备课、校地指导教师双重指导的原则。集体备课制度是教师较好地把握教材、攻克教学重点与难点的重要举措,对于实习支教的新手而言,不仅能使其备课效率事半功倍,而且能养成集体攻关意识;而校地指导教师的双重指导,使支教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与政治课技能的把握更全面,更利于立足支教点实际进行创新,更利于促进教学与教研的共同提升。二是最高课时量与最低课题量的保障条件。支教生的课题量不宜过高或过低,过高导致无暇专业学习与思考,也致使上课疲于应付;过低则达不到技能锻炼的目的,无法通过实践教学认识和总结实践中的问题。一般而言,作为支教生一周十节的课堂工作量还是比较适宜的,这样不仅可以保障他们充足的备课时间,也有精力去见习、听课和思考,还有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相对政治课教师需求“供给过多”的问题。三是基本的生活保障条件。支教点情况各异,但安全性是支教的第一层保障。目前S省教育厅对支教有明确的安全保障要求,地方应全面落实这些要求,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生活条件,尤其是解决好吃饭、住宿、洗漱、网络等条件,为支教生的学习、生活创造好的环境。

第三,注重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的统一性。实习支教的设计应当是学生教学技能与支援地方教育的双赢。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地方确实是暂时补足师资方面的缺口,学生也得到技能锻炼与提升,但是否对学生日后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还难下定论。因为,除了免费师范生之外的师范生是否能够从事师范教育,就目前的师资入口政策而言是很难说的,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口的中小学政治课教师而言,因其为小学科就更加困难。所以,即使是师范生、参加了实习支教、教学技能与教学成绩很好,如果不能参加和通过教师编入口考试,同样也进入不了教育行业。这样,许多师范生的实习支教除了一些实践锻炼的收获外,对于师范生特别是想从事师范教育的学生而言,实际是某种意义上的时间与精力的浪费。为此,在教师行业的顶层设计和地方创新方面应进行适当调整,鼓励创新。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设置教师编入口的绿色通道,以便于让那些致力基础教育和拥有较高教学技能的学生较快捷地进入。基本的思路是教育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对于一些共同认可的教师技能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实习支教校地综合测评表现特别优异的开设入行绿色通道,形成详细的师范生技能赛事清单,如全国“华文杯”师范生教师技能(教学设计)大赛(政治组)、S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政治组)等,可根据难易程度列出ABC类,对于获得C类赛事中的特等奖、一等奖,B类赛事中的二等奖,C类赛事中的三等奖的优秀师范生,可直接进入中小学教育领域,实现教师入行方面的一般要求与特事特办的统一。另一方面,中小学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吸引实习支教的学生,从中发现适宜并致力于中小学教育事业的人才,采取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具体做法,促进他们更快地成长为中小学教师。教育主管部门给予中小学一定的用人自主权,对于经校地实习支教中留下的师资实行备案制、实习制与考核制结合的做法,允许他们先行在教育系统备案(和人事代理性质一样),然后进行一年的实习考查,在实习期内经考核,表现优异直接转化为正式师资。另外,校地可以积极推进协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结合地方实际创新协同培养方案与做法。比如,校地间可成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联合培养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致力于本地教育的师范生的培养工作,学院可根据实际成立地方师范生卓越培养班,在实践教学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在校地设定的师范生实训项目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对于经校地协同培养的地方师范生卓越班的学生,或参与校地协同创新项目中考核成绩十分突出的师范生,同样也可采取“先上车再买票”的做法进入地方教育行业。进入教育行业的这类师范生,享受与正式员工一样的待遇,然后再通过适当的方式“补票”。

第四,注重增加经费支持力度与拓展经费使用范围的统一性。近年来,S省和L市地方政府对实习支教非常重视,而且必将会越来越重视,一是因为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二是放开二胎政策后师资短缺的情况短期内不仅解决不了,还可能进一步凸显,三是支教点环境对人才的整体吸引力不大。重视支教工作一方面应如上面提及的,加强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对支教做出成绩大的开放进入教师行业的绿色通道;另一方面则应加大对支教的经费支持力度,不断改善支教点的条件和提升支教生的待遇。相对政策推动的难度而言,适当提升经费支持力度是容易的选项。近年来,无论是省级财政还是市地方财政对于实习支教都有相当大的财力支持,2017年S省统筹全省的实习支教活动,对参与学生每人每月补助400元,各地方政府对支教生也有一定的生活补贴,解决支教生的食宿和生活学习条件问题。L大学为了加强对支教生的安全教育和技能训练等,每个支教季对每生也有300元左右拨款。总体而言,支教经费能够基本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但是仍然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省级经费的支持与支教时段存在一个时间差。虽然,S省财政有每生400元的支教补贴,但基于各方面的考虑,这些补贴往往是支教结束才到位,补贴到位时支教任务已经完成了,况且还存在个别县区联校基于各种理由扣发的现象。支教经费是为了助力支教活动的,如果说这种助力在支教活动完成以后才到位,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的。所以,支教补贴用于支教必须走在支教前面,至少应于支教活动同步,因为这部分资金不是对支教活动的奖励。二是L市各支教点划拨经费不统一,在给学生提供的条件、待遇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有些地方支教点在支教生的住房、用电、用水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不足,而有些支教点则能给支教生提供免费的饭食,住宿条件和生活条件也较好。L市应有“一盘棋”思想,大力改善条件差的支教点的状况。三是L大学实践教学实习经费比较充足,主要用于看望和慰问支教生,为支教生的生活、学习条件的改善提供帮助。但是,基于财务制度,L大学实践教学经费控制失当,导致可用于支教的开支未必合乎财务要求,院系联系的集中实践教学活动,给所有教学点单位指导教师费用的发放十分困难。如2016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联系L市第二中学实习,原本应给予二中教师的补助因需提供每个人的账号变得十分复杂,拖了一年时间还没有到位,严重影响了院系自主联系单位的动力,甚至影响了高校与地方中学的良性互动。鉴于此,在经费投入与使用方面,要求经费投入及时足额,另外要求校地对经费使用范围适度放宽,只要用于学生生活、学习条件改善,支教相关资料购置,校地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应予以大力支持。

总之,实习支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锻炼的重要环节,对于全面提升师范生的从教技能和积累从教经验,以及解决地方中小学师资队伍不足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专业对口率低、课程量大、待遇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将实习支教做好还面临很多制约因素。只有按照地方与学校共赢原则,注重校地协同科学制定政策,才能将此项工作做得更好。

猜你喜欢

校地支教师范生
基于校地共建的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探析——以六盘水师范学院经纬图书馆为例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校地合作“闻令而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昔阳县“三区”服务特派团开展产业调研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