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德国、加拿大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特征及启示
2018-02-09黄一涛
黄一涛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 200093)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一些探索性的成果。但是相比于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历史较短,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因此,当前形势下,探讨如何有效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方法,积极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结合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研究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特征,以期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1 他山之石: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特征
1.1 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特征
美国是最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美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产生深受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以效益为中心的实用主义传统催生了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美国大学经过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进入成熟阶段,到本世纪已形成了一套符合本国国情、具有特色的、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美国高校视创新创业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体学生,其目标定位与大学本身的目标定位相契合,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履行大学使命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趋于专门化,保障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运转。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在斯隆管理学院下设创业中心,在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中居中心地位;另外,设有创业服务中心等相关技术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协同合作,形成一个相互联结的有机网络系统,共同促进麻省理工学院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在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上呈现出专兼职相结合、强化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三大共性;构建跨学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纵向课程之间前后相接、层层递进,横向课程跨越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界限,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效衔接,坚持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坚持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教育。如麻省理工学院校园内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社团、科研项目层出不穷,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竞赛类活动和学术研讨类活动丰富多彩;构建了以高校为主导的大学、行业企业、政府紧密合作的保障机制。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疏通了大学、产业和政府的关系,三者之间紧密合作,互动良好。
1.2 德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特征
德国也是较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德国创业教育日益在斯图加特大学等高校中推广。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德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浓厚的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等。在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方面,德国各高校强化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和培育。例如,慕尼黑工业大学长期注重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和发展,教师和学生都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到学校、企业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和项目中,逐步形成了学术研究、技术研发与创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法律法规、企业创业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产品创新研发、企业家精神培养等几十门课程。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搭建方面,重视与当地的政府、行业企业共同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德国高校和企业协同合作,构建各种各样的孵化模块,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服务机构和场所,更重要的是通过降低大学生入驻孵化器进行创新创业的门槛,以政府补贴方式进行资助,保障和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在创新创业合作网络建设方面,高校注重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广泛的创业合作网络。如慕尼黑工业大学与相关企业建立了一种互动互利关系,创业合作网络不仅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的沟通和联系,也加强了创业网络内部各个体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1.3 加拿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特征
加拿大也是世界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比较突出的国家之一,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做法。加拿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1)注重培养和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创新创业教育的侧重点在于“育人”和“育环境”。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创业理念深入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又提倡和鼓励学生组织创新创业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2)注重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如英属哥伦比亚理工学院要求讲师必须具有助理工程师证书,且具有五年以上参与企业实践的经历,同时还需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请企业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模拟实验机会。大多数教师本身就是创业者出身,有丰富的创业经历和实践经验。(3)因人而异开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课程设置大致分为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和创业实务操作类四种类型。(4)注重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拿大高校支持和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借助学校孵化器进行孵化,加大学生对科技创新和商业运作的实际训练。如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凭借在教学科学研究领域的长期积累,已经构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孵化器”系统,为大批高素质青年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搭建了良好平台。
2 现实分析: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在众多高校逐渐推开,成绩与问题并存。除了政府相关政策引导和配套措施支撑不够等外在因素外,高校自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够准确、不够清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功利化目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补充措施,学校尚未形成崇尚创新创业的主体价值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为严重的形式化现象,实际操作性不够,收益性较差;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简单化倾向,忽视了大部分同学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化程度还不够高,各项资源投入不足、配套不齐。
2.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全面性、系统性还不够;创新创业课程针对性、专业性不强,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操作较少;缺少管理学、法学等辅助知识体系的支撑,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课堂授课的形式,案例教学、实战教学、实践环节缺少。
2.3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各高校中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人员多为兼职教师,缺少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缺少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培训,缺少创新创业实践经历,大多纸上谈兵,在课程教授时难以系统性地向学生传授丰富的实践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虽然也有邀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者创新创业导师,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单位或个人事务过于繁忙,也仅限于挂名,并未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导师的指导作用。
2.4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搭建短缺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不足,有的高校虽有创新创业设计比赛等活动,但纯粹是为了比赛而比赛,真正付诸具体实施的少之又少;持续性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承接性实践平台更少;缺少来自社会、企业以及高校针对大学生项目的持续性孵化平台。
2.5 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不够健全
就内部协同机制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或由教务处牵头,或由学生工作部门牵头,创新创业牵头部门并未能有效吸纳学生管理、人事部门、二级学院师生等参与进来,学校层面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对需协同作战部门的统一性、规范性、制度性要求;就外部协同机制而言,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政府、媒体、企业等多方力量与资源的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撑链条中政府、高校和企业等相关主体关系断裂。
3 经验借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美国、德国、加拿大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有很多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色。比较三个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特征,同时参照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建议在战略规划、价值导向、管理制度、师资建设、协同育人等方面下功夫。
3.1 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规划
高校领导层要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和由内而外的管理哲学,着眼于长远、总体、全局的谋略,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与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坚持“内审”(对学校内部条件进行分析)、“外审”(对学校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和“预判”(对学校及各种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战略预判),并对目前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进行SWOT分析(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整合优势资源,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发展战略规划和策略,明确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目标、途径和手段等。
3.2 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价值导向
高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时总结,树立典型、大力表彰,广泛宣传、加以推广,在全校中自觉形成一种人人争先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注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发挥优秀企业家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大学生学会像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一样去思考、去拼搏、去探索;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大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冒险,乐于合作、爱岗敬业,勤于学习、执著追求,坚守诚信的意识和品质。
3.3 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高校要改革、完善和创新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制度中各相关主体的职、权、责,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完善跨学科专业、跨校选修课程学分认定制度;实现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评价制度,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方面全面考虑,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激励制度,调动广大创新创业师生的积极性,为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3.4 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师资建设
高校人事部门要按照“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配齐配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创新创业能力培训,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进行项目实践进修、顶岗锻炼、挂职服务等,锻炼教师的实训实战能力;二是适当引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强,有成功创业经验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三是积极聘请有创新创业经历并担任过或仍在担任企业管理职务,具备教学能力的人士担任学校创新创业教师。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构建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创新创业能力强劲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3.5 丰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式方法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应该广泛采取问题教学、行动教学和体验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创业知识和过程。同时,通过多层次的实践平台建设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一是构建使大学生熟悉创新创业流程的创客空间、创业梦工场和虚拟经营公司等模拟平台。二是构建扶持优秀大学生创办的企业成长壮大的大学生创业园区等新业态孵化器实战平台。三是搭建易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促进“好创意”“好点子”产生的创新创业联盟、创新创业俱乐部等交流平台。
3.6 构建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分为校内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和校外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校内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包括校内部门协同,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多部门联动培养机制;教学科研协同,即实现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科学育人功能;课内课外协同,即建立课内与课外协同培养机制,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从相对割裂走向相互融合;学科专业交叉协同,即建立跨学科、专业交叉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校外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包括政校协同、校企协同和校际协同等,充分发挥和挖掘各方资源,形成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合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美国、德国、加拿大三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自己的发展特征,立足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研究他们的经验、做法,在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价值导向,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构建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等方面,能为我国高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包水梅,杨冬.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为例[J].高教探索,2016(11).
[2]张玉,周强,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以麻省理工学院和慕尼黑工业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3).
[3]权麟春.“互联网 + ”视域下德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4]许娜,蔡建辉.加拿大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8).
[5]王丽娟,高志宏.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12(5).
[6]商云龙,王芳,王陶冶.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