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背后的故事
2018-02-09肖国武
肖国武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中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史记》。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当时正处于战国末期,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对赵国虎视眈眈、不断蚕食。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了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坦率真诚的可贵品质。
在《韩非子》和刘向的《新序》中有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楚国人卞和,在山中获得了一块玉石,把它献给厉王。厉王让玉工鉴别,玉工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在欺君,就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石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工鉴别,玉工又说这是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在说谎,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文王即位,卞和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继之以血。文王闻说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伤心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作石头,忠贞的人却被视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玉工剖开他的玉石,竟然得到了一块宝玉,为了嘉奖卞和的忠君之心,文王将此玉命名为“和氏之璧”,并把它奉为国宝而珍藏起来。
公元前333年,楚国吞灭越国,楚威王因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可就在这时,和氏璧竟失窃了,人们纷纷寻找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玉,但终无结果。
和氏璧销声匿迹几十年后,突然有一天在赵国出现了。赵王得知后,便将这件珍贵宝玉据为己有。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对这件稀世之宝产生了觊觎之心,由此上演了课文中秦王以十五城易璧,而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军攻占赵国,赵幽王投降,献出和氏璧,和氏璧最终落到了秦国的宝库之中。相传秦国一统后,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传国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刘邦。到汉末董卓作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后被南朝承袭。隋亡后,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至今下落不明。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其中“和”,即指“和氏之璧”,是“天下所共传宝也。”而“随”是指“随侯之珠”,关于它则有另外一段传奇。
相传随国国君随侯一次出游,看见一条大蛇被人打伤,便叫随从给蛇涂药包扎,然后送入草丛。大蛇伤愈后,衔来一颗宝珠吐到随侯的堂外,说:“我是龙王的儿子,为感谢君救命之恩,故以宝珠报答。”此珠即后世所称的“随侯之珠”或“灵蛇之珠”。
了解了宝物的来龙去脉,我们再把目光投射到人物身上。廉颇的故事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进一步的记载。赵国另一位重要人物赵奢,因治理国赋、大败秦军有功,被赵惠文王拜将,与廉颇、蔺相如同位。赵孝成王七年时,秦与赵战于长平,此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重,赵王让廉颇攻秦,却连遭失败,廉颇坚壁不出。秦国使用离间计,扬言只害怕赵奢之子赵括,赵王轻信,让赵括代替廉颇,蔺相如进谏阻止,赵王不听,便以赵括为将。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毫无实际经验可言,恰又遇上秦国名将白起,中计后死于乱军之中,数十万赵军投降后被坑杀。
随后燕国趁赵国长平大败出兵来犯,赵王派廉颇迎击,大败燕军后进而围燕城,燕国请求割五城以讲和,燕赵息战,赵王以廉颇有大功封他为代理相国:这是廉颇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但好景不长,赵孝成王死后,其子悼襄王即位,让乐乘取代廉颇,廉颇为争相位怒而攻乐乘,乐乘败走,而廉颇也逃奔到魏国的大梁,但是很久也得不到信任和使用。而此时秦军多次围困赵国,赵王想再次起用廉颇,廉颇也想回去为赵国出力。赵王于是派使者前去察看廉颇是否可用,而廉颇的仇敌郭开以重金收买使者,让他在赵王面前诋毁廉颇。赵王认为廉颇确实老了,于是不再召用。看来廉颇一世英名,却最终毁在了小人手里。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秘密派人把他请了来,但廉颇在楚国为将,却没有什么功劳,自叹道:“我一心只想用赵人啊。”最后死在了楚国的寿春。
廉颇虽有英名,却常打败仗。文中秦“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这无疑是廉颇以重兵震慑的结果;廉颇自夸“有攻城野战之大功”,用八万赵军打败四十万燕军,且被封将,这也说明他确实有军事才能和战功。面对秦军,他自知难以取胜,便尽可能避免决战。廉颇的主要胜绩,是在对魏、齐、燕等国家的战争中取得的,面对强大的秦军,他基本上没有打过胜仗。相信其他人也很难打败强秦。
廉颇勇于改错,却脾气暴躁。只因为蔺相如官居其上,就去公开挑衅,其威猛可见一斑;为争当统帅而和乐乘动武,致使乐乘败走,自己也在赵国无法立足,以致于逃奔魏国。正是因为廉颇脾气的暴躁,才导致其最后美人迟暮,英雄末路。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发出感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可谓老骥伏枥,有心却无力;烈士暮年,壮志终难酬。
一个是经历坎坷的绝世美玉,终究磨砺成价值连城的传国御玺,一个是勇武威猛的一代名将,最后沦落为遭遇冷落的末路英雄,冥冥之中竟在同一个历史时空里不期而遇,是否在向世人昭示着二者不同的际遇,相似的命数,却同样令人嘘唏叹惋、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