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道而行 事半功倍
——广东中考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例析
2019-01-04姚芳
姚 芳
“道”,即正确的方式方法。韩愈《马说》中提到,若“策之不以其道”,就算千里马近在眼前,食马者也只能发出“天下无马”的喟叹。同理,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若不循之以道,当面对千变万化的考题时,估计也只能感到十分困难,无从下手。
事实上,中考对于文言文的考察真的很难吗?通过对比近几年的广东中考考试大纲和真题,我们发现对文言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的考察要求基本没变。课外文言文一般为三个小题,共9分。阅读材料均选自课外,文章短小浅易。考察范围大致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断句以及文章内容或主人公形象的理解。可见,纵使材料千变万化,其考察却是万变不离其宗。
考纲中“浅易”“常见”等词表明,中考文言文的考察不会太难。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看,很多同学课内文言文得分尚可,但课外文言文却不甚理想。课内文言文因有明确的考查篇目范围,再加上考前几番车轮战复习下来,稍微认真的同学都能记住基本的考察重点。但面对陌生的课外文言文,很多同学有畏难情绪,还没开始读文章就自乱阵脚了。再加上平时学习课内文言文时,因长期依靠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不会迁移知识点,所以一遇到陌生文章就开始思维混乱。
因此,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不仅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心理,还能让师生在教、学课内文言文时变机械重复为方法指导和能力训练,从而从容应对千变万化的文章和考题。本文以近三年广东中考真题为例,试图找寻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解题技巧,以帮助学生找回文言文阅读自信,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一、基本读懂文言文
这是课外文言文做题准确快速的关键,特别是中考第11题主观题能否拿满分的关键。为什么是“基本”读懂?因为从近几年中考真题来看,我们不用读懂全篇,只需读懂部分内容就能做题。
1.先读题目,再读文章
题目往往会透露很多有用信息。例如,第11题主观题的题干经常会暗示文章的大概内容,透露文章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或人物形象。抓住了这些信息再去读原文,会心理有数很多。
2.自上而下圈划关键词句
读完题目,接下来便是带着问题读原文了。这时我们可以遵循自上而下原则从头读到尾略读。为什么是“略读”?因为基本读懂就能答题,无需在无关紧要的地方纠结。那么,哪些内容是无关紧要的,而哪些内容又应该读懂或者至少应尝试去读懂呢?
中考的课外文言文多为记事、写人。读的时候我们可重点圈划出以下信息:“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尤其要关注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词或事例。有时概括人物形象就是对找出的关键词进行摘录或扩充。例如:
2018年真题:可从原文圈划的关键信息如下(其余信息基本可略):
主要人物:王导、顗(字伯仁);次要人物——敦(王导的堂兄)、隗、帝、戴若。
在什么情况下说了什么敦之举兵、尽除诸王做了什么导请罪;导呼顗,导又呼顗(“顗直入……帝纳其言”,“顗不与言”却“上表明导”)误会周伯仁“伯仁,以百口累卿!”导不答;导又无言敦既得志,“周顗当登三司”;“正当诛尔”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不救周伯仁11题答案要点导执表……自胜/明真相后自责
2017年真题:可从原文圈划的关键信息如下:
主要人物:狄武襄公青。
11题答案要点才勇知略,战功赫赫博古通今(通究古今)辅佐朝政在什么情况下西边用兵听闻“将不知……不足尚也。”无做了什么频立战功博览书史,通究古今立大功,登辅弼
直接表现人物形象的词:才勇知略、频立战功、识度宏远、博览书史、通究古今。
2016年真题:可从原文圈划的关键信息如下:
主要人物:亭林先生
专注、勤奋在什么情况下无遇边塞亭障若与平生所闻不合马上无事做了什么手不释书,捆书自随咨其风土考其区域发书详正,无所疑乃已据鞍默诵诸经……亦无悔11题答案要点勤奋不耻下问、好学严谨
直接表现人物形象的词:手不释书、精勤、渊涵博大。
从真题参考答案来看,以上圈划出的关键词句足以体现答案要点。在平时的课内文言文教和学中,师生如果能有意识地用上面的方法去训练,相信同学们阅读古文的能力一定会切实得到长进,之后面对陌生的文章也就不会慌乱了。
除了以上信息我们需要关注,还有三个方面的信息也不容忽视:(1)文章标题(如果有的话);(2)文章出处;(3)文后注释。因为绝大部分给出的信息都会对解题有帮助,不然出题者就没必要多此一举了。同时,主观题的答题要注意“看分答题,分点作答”,如果是人物评价题,最好在评价人物的基础上给出评价依据。
二、攻破选择题
广东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择题,无外乎是考察常见实词和虚词。应对此类题型,同样有规律可循。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能帮助我们迅速排除干扰项。
1.代入法
做课外文言文之前,学生已学习多篇课内文言文,积累了不少文言知识。课外文言文一般只考察“浅易、常见”的词语,这给学生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提供了可能。每个选项的两个句子,通常会有一句来自课内或者成语(从2018年的考察趋势看,选用成语似乎成了一个新的命题方向)。平时重视老师课内强调的词语或成语(包括词类活用词、一词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重要虚词,以及保留在成语中的古义词),遇到陌生句子才不会心里没底。例如:
2018年真题: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敦之举兵也/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直入不顾/直截了当
*C.顗不与言/客从外来,与坐谈
D.南北之望/望尘莫及
A项“傅说”一句,“举”是选拔、任用的意思,把此意代入“敦之举兵也”,联系上下文后发现,这里和后一句“刘隗劝帝尽除诸王”逻辑上不连贯,故两句中的“举”意思不一样,排除A。
B项“直截了当”意思是(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直”是爽快的意思,代入“直入不顾”,显然不通顺,故排除。
C项“与坐谈”中“与”是“和”的意思,代入“顗不与言”,意思通顺,上下文也通顺,故可能为意思相同项。
D项“望尘莫及”是指远远看着前面人马行走时扬起的尘土而追不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望”是“看”的意思,代入“南北之望”,显然不通顺,故排除。
可见,在平时的课内文言文教学中,师生除了要对常见易考词心中有数,还须注意成语中的文言词义的保留,养成课内外知识互相迁移的习惯,学会举一反三。例如,由“顾野有麦场”的“顾”,联想到学过的“元芳入门不顾”,还可以联想到成语“左顾右盼”“瞻前顾后”等。
2.位置法
这里涉及到一定的语法常识。在古汉语里,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都有其固定位置。同时,词性不一样,词义会不同,位置也往往不一样。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判断加点词的位置或辨别它的词性来排除干扰项。例如:
2017年真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时西边用兵/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B.常被发面铜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士大夫翕然称之/往来翕忽
D.匹夫之勇,不足尚也/风力虽尚劲
B项“能面刺”一句中,“面”位于动词“刺”之前,且“能”不可能是主语,故这里的“面”是做状语,解释为“当面”。而“常被发”一句中的“面”位于名词“铜具”之前,应为动词,可猜测其意思为“戴着”。
D项“风力”一句中,“尚”位于形容词“劲”之前,应该副词。而“匹夫”一句中的“尚”位于副词后面,应是动词。
代入法和位置法可交替或配合使用,在答题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三、轻松断句
文言句子的停顿,我们一般用“/”来断句。正确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文的基础,直接影响关键词句和文章内容的理解。那么,如何准确断句划对节奏呢?
1.标志词法
(1)对话词。常以“曰”“言”“云”为标志。人名经常只在第一次问答时给出,之后则只保留动词承前省略主语。阅读时我们可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答双方。
(2)句首发语词。“夫”“岂”“安”“故”“盖”“其”“ 惟 ”“ 斯 ”“ 今 ”“ 凡 ”“ 且 ”“ 窃 ”“ 请 ”“ 然 ”“ 则 ”“ 然 则 ”“既”“既而”“至若”“若夫”等常用于句子开头,其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末语气词。“者”“也”“耳”“焉”“欤”“哉”“乎”“矣”“耶”等常用于句末,其后一般可断开。
2.固定结构法
文言文中有些固定语法结构,在划分节奏时要放在一个意群范围内。例如:“……者,……也”“何……之有”“不亦……乎”“为……所……”“孰与……乎”“受……于……”“如……何”“奈……何”等。
3.对称法
文言文因讲究节奏,句中存在很多对称结构。例如: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2017年真题)。“登辅弼”和“书史策”是对称结构,节奏划分应为“登辅弼/书史策”。再如: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2016年真题)。“咨其风土”和“考其区域”是对称结构,节奏应为“/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4.主谓法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我们可从语法结构上试下“主谓(宾)法”,简称主谓法。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一般为名词或名词性成分,谓语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一套主谓(宾)结构是一个意群,划在同一节奏里。一个包含主谓(宾)结构(主语有时省略,宾语有时没有)的句子,划分节奏时我们可从找出谓语着手。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个句子包含不止一套主谓(宾),一般第一套主谓(宾)结构划在一起(主语有时省略),接下来的一套或几套主谓(宾)结构因承前省略主语,可按照每套谓(宾)结构分别划分意群。
例如: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2018年真题)。我们不难找出动词“见”“言”“申救”和“纳”,初步判定以这四个动词为核心分别构成四个意群,再根据前后的词语找到各自的主语、宾语、状语,即可划分节奏。
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2017年真题)。该句同样可以找出四个动词:“登”、“书”、“配享”和“为”,一个动词统领一个意群。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2016年真题)。找出动词“呼”“坐”“咨”和“考”,用此方法同样可以判断出四个意群三处停顿。
值得注意的是,单用一种方法不足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以上四种方法有时需配合使用,相互验证方能奏效。
文言文的教和学应更多地回归到“基本读懂原文”的原则上。在这个过程中,应不断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文言语法,把解题技巧不断“反哺”到日常的教和学中。事实上,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不仅能够提高我们做题的正确率,更重要的是,这能帮助我们读懂古代经典,并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