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2018-02-09曹达舟
曹达舟
★作者通联:安徽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特级教师程红兵认为,生态课堂应该有“三声”,即“掌声:深刻与精辟——有感悟;笑声:生动与精彩——有兴趣;辩论声:启发与探究——有参与”。构建生态的语文课堂要求语文教师要做语文教学辛勤的耕耘者。
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语言表达上应浸淫浓郁的文学气息。一词一句都能撩拨起学生的文学情愫。教师的言行举止上都要富有个性。因此语文老师具有丰厚的学养和积淀是必要的。很多优秀的语文老师,自身就是优质的语文资源。从他走上讲台,结识学生,就已走进了学生的心中。鲁迅先生终身不忘私塾先生寿镜吾戴着眼睛、忘我地朗读《诗经》的情景——“斯斯栏干,幽幽南山……”梁实秋先生早年听过老师梁启超手舞足蹈的演讲:“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一次偶然的机缘,他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所以,许多学生走上文学道路或爱好文学往往是从其心仪的语文老师起步的。
语文课最基本的特点是要有语文味。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曼妙的,学生是兴味盎然的,其思维是活跃的,学生的个性是充分张扬的,学生的情感是自由流淌的,其道德情操又是自然而然地不断得到陶冶。这样的课堂是学生所向往的,它是学生求知的乐园、成长的天堂,而老师就是总导演,这台戏精彩与否,好看与否,就看导演的追求、策划和编排。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语文课堂享受到快乐和幸福,这样的课自然是高效的。
其次,语文生活化。注重引导学生在语文中体验生活。不能把作品与生活相游离。虽然不同的作品反映不同的时代、阶级和背景。但作品本身所隐藏的意义都是共通的、永恒的。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把作品还原成生活。把语文的根深植于生活之中,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联想、补充,使语文和生活一样,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现在的语文课堂诟病不少,固然与高考指挥棒有关,但与语文老师的不作为也不无关系。
如在教学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我就不再把传授一般的文言知识作为终极目标,而是采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形式。还有就是表演课本剧。作品主要记述了我与三个女人的故事,所以我拟出三个标题:1.我与母亲;2.我与祖母;3.我与妻子。要求基于课文内容和情感编写课本剧,学生兴致很高,钻研文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有的学生开始撰写剧本,还不时与其他同学交流,揣摩语气、动作和情感,一些学生不再拘泥于座位,开始足之舞之、手之蹈之。课文一下子活跃起来。这时我将全班分成三组,通过抽签确定题目。每个小组合理分工,编剧、导演、道具、演员都自行安排。组内彩排、班级表演,相互点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其中“我与妻子”一段分角色表演,台词如下:
妻子[咚咚咚地敲门]:相公,夜已深,怎还不睡?担心身体啊!
归有光[迅速地开门]:原来是妻子,深更半夜,娘子怎的还没睡?
妻子:妾担心相公受凉,特地送来棉衣,快快穿上。[帮相公穿棉衣]
归有光[眼里噙满泪水]:谢谢娘子。
妻子:相公的字可大有长进啊!妾也想学习写字。
归有光:好,我来教你。[夫妻二人凭几学书]
……
之后全班学生立足文本和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点评。学生们认为,这段台词比较切合作者的生活经历,流露出作者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和对家道中落的伤悲。而且形式上也符合戏剧要求。课堂气氛也是异常活跃。将作品还原成生活,让学生体验作品所描绘的生活,进而理解作品精髓,这是文本深处的舞蹈。
最后,主客一体化,拓展教学深度和广度。成功教学的临门一脚应当是拓展延伸。因为只有学生能够立足语文课所学,进行自然的生发,才能说是养成了语文素养。譬如教学完《项脊轩志》后,为了进一步挖掘文中亲情弥漫的因素,则布置学生自拟题目,形式不限,基于课文写一篇短文。有的学生写了散文《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有的学生写了小说《项脊轩》……归有光的悲与喜在学生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本人也填词一首《虞美人》——功名仕途何其艰,项脊在眼前,大母先妣音容在,先人叮咛依稀在耳畔。满架古籍应犹在,诸父分灶忙,试问悲愁何以堪?恰似漫天弥雾到阑珊。
在教学完了《琵琶行》后,也是布置学生不拘形式写一篇作文,可以古今穿越,写出人物的身世。本人也有下水作《浪淘沙·浔阳》:枫落荻花扬,皎月初上,送客江头两茫茫,月光惨淡洒浔阳,琵琶何方?人生意料难,也曾轻狂,得失沉浮旦夕间,琵琶声咽谁应怜?司马断肠!
老师的下水作,往往能博得学生的喝彩和尖叫。学生会在自己当天的课外习作中模仿,语文课堂就自然得以拓展,也就具有了生态的意义。
生态的语文课堂,因为老师的人格魅力,因为充满生活气息,因为活泼轻松,让学生不但喜爱语文课,还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文学社,创办文学期刊。这不但实实在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在各个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所以,生态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沃土,语文老师需毕生为之耕耘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