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无全牛”与“胸有成竹”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

2018-07-02温东桥

中学语文 2018年18期
关键词:新授课文内容课文

温东桥

★作者通联:福建宁化县第二中学。

当前许多农村中学还盛行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按图索骥,学生依样画葫芦,每篇课文都是单调的机械的重复,老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无味。我们不妨把这种教学叫做“目无全牛”式的教学,其副作用已是有目共睹。

任何过程都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不管采用何种过程,都要受教学目的的制约,做到有序而灵活。本人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从以下这两个方面有序而灵活地把握教学过程。

一是宏观上,指的是一学期,一学年或者是整个初中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很重视起始阶段,初接一个班,许多老师都急于讲新课。我却跟学生谈“语文”和《语文》,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认识语文是什么,了解学习语文的方法,记住学习语文的要求,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便能变自发为自主。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观念”。就是使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要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使他们明确处处留心皆学问,使他们明确:关心生活,留心生活,体会生活,才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我要学生明确这个图。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语文观念”就是“生活观念”。

起始好比撒网,要撒得阔;结束好比收网,要收得拢。一学年总复习,尤其是初三总复习,方方面面,条条块块,横向的,纵向的,课内的,课外的,要经纬清楚,脉络分明,经过这样的一番艰难过程,一学年或整个初中三年的语文知识,同学们也就成竹在胸了。

二是微观上,指的是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文无定法,自然教也无定法。不管怎么样安排教学过程,教一篇课文都必须有这三个步骤:引题、新授、总结。

先说引题。题引得好,课便成功了一半。大凡有经验的老师都很重视引题。许多人知道以课引课,如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阿长与〈山海经〉》,以《孔乙己》引《范进中举》。

有时由于某一特殊情况,也可临时调整上课顺序,以这一特殊情况引题,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读初三那年的清明节,我的语文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型是初三复习课,有外校老师来听课,按进度不是复习“鲁迅和他的作品”。结果,我的语文老师临时决定复习“鲁迅和他的作品”。老师拿了一幅“上海虹口公园鲁迅墓”图走进了教室,整节课从向“鲁迅墓”鞠躬开始,到向“鲁迅墓”鞠躬结束,教师讲得深情,学生听得深情,整个教室笼罩着一股深沉的气氛,课上得很成功。这既是一堂文化课,更是一堂思想课。

再说新授。这一阶段的过程尤其需要灵活,就像记叙文的六要素,交代哪些、怎样交代是很灵活的。比如《最后一课》的背景在分析课文之前交代更好,《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背景放在分析父亲引导小亨特一步一步地走下来和分析主题时介绍会更贴切自然;一般的课文可以先介绍作者作品,《〈论语〉十二章》一文的作者在讲完课文之后点出更好,从“子曰”点出作者是“孔子”,从“子曰”和“子贡问曰”点出本文出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

在新授这一阶段,不管选择怎样灵活的过程,必须重视这么两个环节: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解题。要在新授之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整体感知,熟悉课文内容。实际上这一点被许多老师忽视了。他们或者把这一步留待学生课前预习(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很自觉,有时作业量多给冲了,效果也不是很好),或者干脆没有这一步,直接分析课文。这样做时间是节省了,但效果极差。学生因不熟悉课文,如坠五里雾中。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同学学过的课文竟然记不起几篇课题,更记不起课文的内容。感知课文内容属于感性认识,分析属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学生缺乏感性基础,又怎么能进行理性认识呢?我历来重视这一步,多采用老师范读课文或学生范读,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熟悉课文内容,这样的教学效果远比老师的架空分析好得多。

新授的第二个环节是解题。要引导学生在分析课文前去猜测题目,在分析课文之后去验证题目。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到……”表明顺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明生活的环境、描绘的重点,整个题目还表明了对比的写法和主题。又如《在烈日和暴雨下》,补充完整是“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省去主语“祥子”和谓语“拉车”,强调了状语“在烈日和暴雨下”,由此知道本文的主人公、事件、结构、描写重点,主题等。题解得好,其效果事半功倍。

最后说说总结,一般人认为总结只是重述一遍本文要注意的问题,仅仅这样做是很不够的,这里的总结有强调,有引申,有补充,有联想。把在新授中肢解的部分巧妙的穿针引线,重新组合,犹如把散乱的珍珠用一根线串成精致的项链,要求老师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文转移到作者写本文时的经历、感受和构思上,转移到每个学生自身的现实生活中。

以上是本人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粗浅认识,整个过程是按总分总,感性到理性的顺序来安排的,我姑且把它叫做“胸有成竹”式的教学过程。胸有成竹,不管你从何处落笔,最后都是一株栩栩如生的竹子。

张志公先生说:“方法制约效果,只有科学的,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活跃智力的、有进取精神、有效率感、有敏锐的现实感、有责任感的新人。”又说:“僵死的教学不仅会戕害孩子的心智,而且有可能毁了孩子。”古话云:“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教学过程也是一样。

猜你喜欢

新授课文内容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背课文的小偷
《5B Unit7 Chinese festivals》(Story time)教学设计及意图
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刍议初中英语常态高效课堂之门径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