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后处理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应用
2018-02-09王焱晖
王焱晖
(吉林省长春市中心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
0 引言
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致残致死率相对偏高[1],脑缺血性或者出血性疾病出现恶化的高危独立因素为脑血管疾病[2],256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已经逐渐广泛应用于检查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3],为深入了解对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用CTA方式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本院放射科检查诊断此类情况患者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笔者所在医院放射科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120例相关资料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73例,女性47例;年龄在33~76岁,平均(48.5±9.2)岁。就诊时患者存在肢体乏力、语言障碍、头晕头痛、视力模糊、思维障碍等症状。
1.2 检查方法
本文所用仪器产自飞利浦公司,CT扫描仪器以及配套的重建工作站。为患者进行横断面的CT扫描,参数设置如下[4-9]:电压为130kV,140mAs,矩阵参数为(512×512),厚度为0.75mm,床速为24mm/s,螺距设置为1.15∶1。为患者进行头部扫描前需要先注射对比剂,在17~23s后为患者进行扫描,头颈部扫描则在完成对比剂注射之后可立即进行,对比剂均选择碘海醇注射液,浓度为350mg/mL,注射剂量在70~100mL。患者在完成扫描之后通过SCTA软件完成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灯处理,显示患者脑血管。通过剪切手段去除颅骨,血管则用表面遮盖法显示,如有必要,在仿真内镜辅助下观察患者。
2 结果
所有患者接受检查后均顺利显示脑血管主干、主要分支部分,有117例患者大脑当中动脉5级分支顺利显示。有96例患者为脑动脉瘤,余下24例患者为脑动静脉畸形,接受检查后各种疾病患者均清楚显示病灶所在位置、体积大小、形态变化、瘤颈和载瘤动脉之间的关联性。以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金标准,参考后提示两种检查手段检出情况保持一致。
3 讨论
当前临床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主要检查方式包括超声、DSA、MRA、CTA等方式,每一种检查方式均存在自己的优劣势[10]。
虽然DSA是当前临床冠脉解剖结构检查诊断的金标准,但患者受检时需承担较大的经济负担且属于侵袭性操作,难以在临床普及。MRA虽然属于无创检查手段,对患者的优势除了无创外,且没有放射辐射,成像所得并不会受到颅骨因素所影响,但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例如体内存在心脏起搏器或者颅内动脉存在金属等不得检查,且对于存在远端分支的微小血管,存在显示不清晰的情况。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安全以及操作方便的优势,患者能够接受反复检查,但如果检查者经验不足或者过程出现失误会影响检查情况,同时不能帮助医生直观了解血管整体状态。
CTA常见的后处理技术包括MPR、CPR、MIP以及VR。其中MPR属于根据对所得原始CT横断面图像当中任意已经得到确定的切面,通过重组而得到的图像,该处理技术优势在于帮助术者从多个角度了解头颈部动脉血管,准确定位病变且不会出现图像前后结构重叠情况,但缺陷在于不能在同一切面展现血管全貌。CPR能够在同一平面上尽量将走向迂回且不在相同断面的血管显示出来,但每次只能显示一支血管。MIP能够让血管形态、血管壁钙化情况较为真实的显现出来,但对于血管壁没有钙化的现象在显示方面存在一定难度。VR为容积成像,能够帮助医生通过任意角度来观察头颈部血管走向、形态。
CTA是通过螺旋CT手段,对受检者靶血管当中对比剂处于充盈高峰期状态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大范围的连续扫描,通过后期软件处理,对靶血管所得图像进行重建,得到更加清晰的立体影像,具有无创、覆盖范围广、扫描时间短以及分辨率高等优势,能够帮助医生全面掌握患者扫描位置的血管细节,同时也可以显示出病变和周围组织的关联性。CTA检查诊断对血管的具体状况能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对于医生了解血管疾病、血管病变有重要价值。在本文研究所得数据中,CTA诊断后检出情况与DSA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具有操作简单、准确性高、快速安全以及清晰度令人满意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