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触摸文字 深挖文本
——《葡萄月令》教学感悟

2018-02-09施红梅

中学语文 2018年15期
关键词:月令汪老葡萄

施红梅

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初看很平常,他用很平淡的语言甚至是口语来叙写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过程,其实这篇文章很有特色,蕴含着作者别样的情怀。所以,我们阅读时要细细品味,去触摸文字,挖掘文本蕴藏的深意。

一、细品“月令”蕴含的深意

“月令”本是《礼记》中的篇名,又见于《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记述每年夏历十二个月的时令及其相关事物。汪先生在这里用“月令”一词,既认可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又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传统。

初看《葡萄月令》,感觉是在记流水账,他把葡萄十二个月的生长过程一一写下来,还感觉非常啰嗦,没有做到“何时该惜墨如金,何时该用墨如泼”,也不符合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其实,葡萄的生长是有规律的,人们依据这个规律培育葡萄,到了什么季节干什么活,这是几千年来人们积累的耕作经验,也是人们生存智慧的体现。再说“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作为我们能随便去掉生命中某一个月或某几个月吗?同样作为“葡萄”,他也是一个生命,也不能随便去掉他生命中的某一个月或某几个月,所以,这“一个都不能少”方能完整地勾勒出葡萄生命的轨迹。

从文章的“月令”形式,我们还可以注意到文本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文化信息。以时令安排的文章,我们可以追本溯源,追溯到《诗经》中的《采薇》,它采用四季结构,开头写春天,薇菜刚绽出芽尖;第二章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写秋天,薇菜的叶茎老而粗硬。汪老对古代文学的钟爱由此窥见,并且能恰当地运用到了自己的散文中。我们在中学作文教学中也可以尝试让学生学学,可以写一写哪一天的课令,如《周二课令》,把一天七节课的情景按时序有详有略地写一写,记录下我们一天紧张而活泼的课堂生活,应该是一篇不错的学习记录。

二、细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我们在阅读时,触碰到的原始材料就是文字,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自己穿行在语言的丛林里,在语言的丛林里触摸文字的深意。

如写一月,是五个短句,修饰语很少,但这段文字却是描写葡萄园静谧祥和的情景,给人遐想的空间。特别是“睡”字,感觉葡萄像婴儿一样,让人生出呵护之情,要静静的、轻轻的,生怕惊扰它的美梦。这个文字简洁,但简中有诗意。又如写四月,“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发现葡萄拼命喝水后的惊喜。写五月,“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这里有对话感,作者好像面对着调皮的孩子,嘴里嗔怪着,心里很担心,可见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还有如“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此处可见汪老明显在为葡萄辩护呢!与此处相呼应的“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我们细细体味:葡萄虽然花儿并不夺目,但却胜在“果实的丰盛”;人固然各有所长,但与其张扬于外在的明丽,不若殷实于内在的丰富,可见汪老是一位注重内在丰富的人,这里可窥见他的一种人生态度。

大家都知道汪老的语言是“淡而有味”,不仅在散文中有这一特色,而且在小说中也是如此,如小说《鉴赏家》,“它没有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没有强烈的戏剧性,没有高峰,没有悬念,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但在平静的文字背后有美好的生活,有浓浓的人情味。如果只粗略地读是无法品读到其中蕴含的深味的。

三、深读文本,体悟生命与生命的平等对话

汪曾祺先生不是把葡萄当无生命的物来看的,而是当有灵性的生命来写的。我们还是回到语言的丛林中,去触摸文字。

如写二月,“它已等不及了”有一种急于生长的强大的生命力。如三月,“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待着”,被汪老这样一写,顿觉葡萄有了人的感觉和灵性,同时他站在葡萄的角度,为葡萄着想,这是对生命的尊重;还有“请葡萄上架”中的“请”字也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

写八月,“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仿佛在与葡萄对话,“去吧,孩子,到社会上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吧”完完全全是大人对孩子的叮嘱鼓励。

还要注意写葡萄时人称的变化:前面是用第三人称写葡萄,十月用第二人称“你”写葡萄,而十二月用第一人称“咱们”写葡萄,用“咱们”是把葡萄当作同类,当作自己人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完全是在为自己的孩子说话,字里行间充满了怜爱,关爱,呵护之情。

文本中的葡萄并不是作者手中的抒情道具,而是同我们一样,是个鲜活的生命体。“葡萄”与“我”之间,并无等差,他们是生命与生命的平等对话。

猜你喜欢

月令汪老葡萄
独挂风帆汪洋行
月令体农书中兽医知识书写特点探析
当葡萄成熟时
徽宗朝丰亨豫大的政治理想与月令的文体新变
清宫月令承应戏改编略论
在汪曾祺家抢画
在汪曾祺家抢画
冬夜最宜读汪老——漫说《做饭》
相公,握个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