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构建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
2018-02-09泓李铁浪邓石峰周予婧曾序求邹莹洁
谭 洁 张 泓李铁浪 邓石峰 周予婧 艾 坤 曾序求 许 明 邹莹洁
(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2015年10月,国务院下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重要文件中指出:“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在“双一流”建设中重视人才培养,进一步明确高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回归大学本位的重要标志,是一流大学建设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标志[1]。但现有康复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落后于现实的需要,因此,如何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探索建设具有中医院校特色、适用于中医院校的康复治疗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1 中国社会的康复需求及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改变,国家经济实力、政府和社会保障能力的不断提升;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为目标。“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结合”的医学模式的建立,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遇到了极好的机遇。然而,“十二五”期间康复治疗师需求调研和分析显示,13亿人口的中国康复工作人员不足2万人,康复治疗师缺口达10万人。严重缺乏康复人才,尤其应用型康复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2]。
为进一步做好“十三五”期间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残疾人康复服务“十三五”实施方案》中指出: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残疾人康复需求相适应的多元化康复服务体系、多层次康复保障制度,普遍满足城乡残疾人的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到2020年,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达80%以上,并强调“推进残疾人康复相关专业建设,提升残疾人康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对康复治疗专门人才的巨大需求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这给医学院校的康复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经2017年系统回顾国家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显示本专业共有115所本科院校招生,其中中医院校27所,占23.5%。目前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由于办学时间尚短,经验不足,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知识结构与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等问题,如何体现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康复人才,使康复人才在核心竞争力上具有自身优势,是目前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办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湖南中医药大学是湖南省重点建设本科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于2007年招生,是湖南中医药大学新兴的优势专业。立足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学校坚持质量办学,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康复治疗学专业坚持将中医特色康复治疗技术融入现代康复医学理论体系,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入现代信息教学技术手段,建立创新、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为目标。本专业于2011年顺利通过湖南省普通高校新设专业评估,获得了康复治疗专业理学学士授予权;2012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2013年获批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硕士学位点。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完善,我们在强调专业纯正性、重视西医知识完整性的基础上,强化了中医特色康复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既具有纯正的西医血统,又具有鲜明的中医烙印。逐步形成了“将中医特色康复治疗技术融入现代康复医学理论体系,培养综合型的康复治疗专门人才”的专业优势。探讨构建了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
2 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构建
康复治疗专业是四年制理学专业,我校围绕“纯正的西医血统,鲜明的中医烙印”的改革思路,构建康复治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即“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模拟临床化”“临床技能操作模块化”“临床实习多站化”“职业素质养成一贯化”[3]。
2.1 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将中医特色康复治疗技术融入现代康复医学理论体系,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构建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康复治疗学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专业临床知识模块,三大模块课程比约为1∶1∶1。公共基础模块含政治、英语、体育等课程;专业基础模块包括西医基础课程,如人体发育学、功能解剖学、生理学运动学、医学影像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中医基础课程主要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二者学时比例约4∶1。专业临床模块中,西医临床康复课程包括康复评定学、运动疗法技术学、作业治疗学、言语治疗学、康复工程学等,中医临床康复课程包括针灸学、推拿学、中医传统康复体育项目等;二者课程学时比例为4∶1。在康复治疗学专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设置上强调以现代康复医学理论与技术为核心,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注重中医实用技术的学习,突出中医院校特色。我校康复治疗专业现代康复知识与传统康复知识比例约4∶1,既体现了以现代康复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院校在传统康复教学上的优势[4]。
强化以“理论-见习-理论-实习”为主线的教学改革。介于康复治疗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为了让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而且具备全面利用所学知识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安排学生在第四学期的理论学习结束后开展为期4周的临床见习,再进行1年的专业临床课程的理论学习,然后安排12个月的临床实习。从整个本科的培养过程来看,形成了“理论-见习-理论-实习”四段式的特色教学培养方式。经过见习后学生的收获多,思考多,专业思想进一步巩固,在学习积极性、临床思维、医患沟通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未参加见习的同学。
2.2 实训模拟临床化 根据康复治疗实际要求建立康复技能教学实验室,并开展全国康复技能大赛培训、院校康复技能竞赛、技能展演等活动,并长期对专业学生及康复相关社团开放,为学生全面掌握康复临床技能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同时采用形式多样的实训方式,模拟临床环境开展技能训练。通过标准化病人(SP)、情景模拟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采用客观、准确的结构化多站式临床考试(OSCE)进行培训考核,使学生得到公正的评价和训练[5]。此外,在强化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如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康复评定学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评定方法的操作,而且需要发散思维,将与评定相关的知识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西医诊断学等内容联系在一起[6]。在言语治疗学教学中引入workshop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和分享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7]。
2.3 临床技能操作模块化 以临床疾病为纲优化和整合专业课程,形成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骨骼肌肉疾病康复、内科疾病康复、儿童康复、盆底产后康复为单元的临床技能模块课程,如在临床康复学的教学中,引入标准化病人临床情景模拟教学法,启发学生共同讨论实例,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不同角度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临床思维。并制定五大疾病模块临床康复技能训练操作大纲。
2.4 临床实习多站化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何开展有效的临床教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康复治疗师,对于临床康复教学工作非常重要。单一康复医学科临床实习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康复医疗服务的就业需求,不利于康复治疗专业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综合素质培养,我们进行了毕业实习模式的创新改革,探索医技+临床+专科轮转临床实习策略,采用三站式临床实习模式,包括医技科(放射科)、康复相关临床科室(神内、神外、骨科、儿科、心血管、急诊等科室)、综合康复医学科(PT、OT、ST、康复辅助具、理疗、传统康复等);让学生在12个月的临床实习中全面掌握康复技能及相关知识点,尽量与临床接轨。并根据康复治疗学专业特点,利用OSCE设计一系列与PT、OT、ST相关的临床操作考站对学生进行实习毕业考核,逐步形成了实习单位、临床带教老师、患者、康复专业学生多环节的临床实习反馈评价体系。
2.5 职业素质养成一贯化 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暑期见习、大学生创新课题申报等活动,形成职业意识、激发职业兴趣,提高职业荣誉感,强化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助研活动、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研发制作与康复相关的专利,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生运用现代康复医学理论来研究中医康复医疗辅助器械,结合理疗学的低频脉冲电技术设计一种能够实现自动叩刺的新型脉冲电皮肤针,获国家发明专利。康复治疗师除了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能力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学生除进行正规的课堂理论与实践学习外,利用第二学年暑期进行临床见习,同时利用节假日深入社区、基层、福利院等机构宣传康复、认识康复,使其尽早地接触患者、社会,认识康复的重要性,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加强沟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培养了一批以现代康复医学理论与技术为核心,以中医康复技能为特色,满足我国临床实际需要的应用型康复人才。推进学生专业知识、康复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康复专业学生获得国家等各类竞赛奖20次,其中国家级一等奖4次,二等奖2次,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大学生创新性研究课题4项,各届毕业生就业率平均98%以上。
3 结语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掌握康复理论与技术的专业人才。在争创“双一流”背景下,培养专门康复专业人才是大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应体现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康复人才,使康复人才在核心竞争力上具有自身优势,促进中国康复事业及相关产业的长足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的重大战略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