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美辛栓在鼻科手术术后疼痛的疗效分析
2018-02-09余庆灿
余庆灿
鼻科手术术后疼痛患者较为常见,疼痛的存在不利于患者手术愈合和术后康复,影响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还可导致患者心理负担增加[1]。为了探讨鼻科手术术后疼痛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本研究纳入2013年6月—2017年6月90例鼻科手术术后疼痛患者以数字表法分组,分析了常规药物联合吲哚美辛栓治疗鼻科手术术后疼痛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3年6月—2017年6月90例鼻科手术术后疼痛患者以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17~77岁,平均(36.71±2.52)岁。慢性鼻窦炎有23例,上颌窦囊肿有14例,慢性扁桃体炎8例。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17~78岁,平均(36.42±2.51)岁。慢性鼻窦炎有24例,上颌窦囊肿有14例,慢性扁桃体炎7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一常规药物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给予曲马多进行静脉滴注镇痛。观察组则给予常规药物联合吲哚美辛栓治疗。常规药物的用法和对照组一致。同时在术后嘱咐患者仰卧或侧卧,操作者戴橡胶手套将吲哚美辛栓1枚缓慢推入直肠深处,患者保持体位半小时,促使药物充分溶解和吸收。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鼻科手术术后疼痛控制率;鼻科手术术后疼痛消失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疼痛VAS评分;药物不良反应率。临床疗效评价:显效:疼痛消失;有效:疼痛改善,降低50%以上;无效:疼痛症状无明显改善。鼻科手术术后疼痛控制率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数据,进行t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χ2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P<0.05说明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鼻科手术术后疼痛控制率相比较
观察组鼻科手术术后疼痛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显效的患者32例,有效13例,无效0例,总有效45例,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显效的患者19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总有效31例,总有效率68.89%。
2.2 干预前后疼痛VAS评分相比较
对照组干预前疼痛VAS评分(6.13±1.96)分,观察组(6.12±1.9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24±0.21)分,低于对照组(3.16±1.92)分(P<0.05)。
2.3 两组鼻科手术术后疼痛消失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相比较
观察组鼻科手术术后疼痛消失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12±1.41)d、(5.13±0.24)d。对照组则分别是(5.12±1.46)d、(7.24±0.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副作用相比较
观察组跟对照组比较,副作用相似(P>0.05),其中,对照组有2例恶心,1例面色潮红。观察组有1例恶心,1例面色潮红。
3 讨论
吲哚美辛栓以吲哚美辛为主要成分,属于非甾体抗炎药物,为环氧化酶非选择性抑制剂,有利于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前列腺素引起疼痛的机制在于其可提高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敏感性,并将疼痛放大,且其自身也可产生致痛作用。采用吲哚美辛栓经直肠给药,可选择性作用于各组织器官而有效抑制前列腺素作用,发挥镇痛效果[3-7]。鼻科手术术后疼痛患者采用常规曲马多镇痛的同时联合吲哚美辛栓治疗可有效发挥两种药物联合减轻疼痛的作用,减轻疼痛途径和机制不同,可从多方位更好控制疼痛,且联合用药未增加不良反应,均有较高的安全性[8-12]。
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单一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常规药物联合吲哚美辛栓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鼻科手术术后疼痛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鼻科手术术后疼痛消失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疼痛VAS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可见,吲哚美辛栓治疗鼻科手术术后疼痛效果肯定,可充分发挥其对前列腺素的抑制作用而达到有效镇痛目的。
综上所述,常规药物联合吲哚美辛栓治疗鼻科手术术后疼痛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疼痛,加速止痛和出院,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