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晓燕运用和法治疗外感发热验案

2018-02-09何洁鑫王晓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鳖甲知母青蒿

何洁鑫 王晓燕

(1 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6级,河南 郑州 450000;2 郑州市中医院儿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和法”为中医八法之一,重在“和解”与“调和”,通过和缓、和解、疏通、调和、平衡等作用,达到“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目的[1]。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苦寒能削伐生发之气,辛热则耗损真阴精血,攻伐之剂用之不当则耗伤气血。正如《温病条辨·解儿难》所言:“其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2]。因此王晓燕导师在临床上多采取和法,和其不和,以缓剂急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祛除寒热。常见于少阳表里失和、太阳营卫不和,肝胆脾胃脏腑气机失和、气血失和、寒热不调、虚实夹杂等病症。现将导师临床采用和解少阳、调和营卫、开膜达原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几则验案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和解少阳法

案 张某,女,7岁。于2016年6月12日以“发热、咽痛4天”为主诉就诊。患儿于4天前受凉出现发热,流清涕,咽痛,在他院诊为“扁桃体炎”,静脉输注头孢他啶、喜炎平3天,效果欠佳。症见:每日午后发热,多汗,流黄涕,咽红肿疼痛,干呕,饮食欠佳,大便稍干,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本病为太阳表证未解,又陷少阳、阳明,为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合病。治宜和解少阳、兼以解表清里,予小柴胡汤加减。拟方:柴胡12 g,黄芩10 g,姜半夏5 g,生石膏20 g,荆芥10 g,知母6 g,鸡内金10 g,炒牵牛子10 g,炙甘草3 g。服药3付后,患儿热退,饮食好转,大便正常。

按:小儿感邪之后传变迅速,往往处在半表半里之间,或太阳少阳、少阳阳明、甚或三阳病症同时并见。然少阳为三阳之枢,故和解少阳最为重要。此病机在于正渐衰而病渐进,邪陷少阳,病在胆与三焦经,波及阴阳、表里、上下、内外,正邪交争,互有进退。方中荆芥、柴胡透解邪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知母、石膏清泄阳明气分;炒牵牛子泻下阳明腑实,鸡内金健胃消食,姜半夏和胃降逆。对于外感发热,临床不必拘于 “伤寒五六日”的天数,只要见 “寒热往来”即可用之。

2 调和营卫法

案 王某,男,3岁。于2017年3月6日以“发热、咳嗽8天”为主诉就诊。患儿于8天前因受凉出现发热,热峰38.9℃,伴咳嗽,有痰,多汗,饮食欠佳,二便正常。平素体质较弱,易反复发热咳嗽。查体:咽充血,扁桃体2度,双肺听诊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舌质淡红、苔花剥、指纹紫滞。血常规示细菌感染。在某院静脉滴注头孢曲松、炎琥宁针5天,体温由高热转为低热,多汗,又予阿奇霉素口服3天,效果欠佳。此患儿久病体虚,营卫失和,邪毒留恋。治以调和营卫,清热止咳。拟方:桂枝6 g,芍药6 g,地骨皮10 g,柴胡8 g,射干3 g,百部5 g,煅龙骨20 g,煅牡蛎20 g,神曲10 g,炙甘草3 g。服药3付后,患儿热退,咳嗽明显减轻。上方调整为:桂枝5 g,芍药6 g,浮小麦10 g,百部3 g,知母6 g,地骨皮6 g,神曲10 g,炙甘草3 g。继服药4付病愈。

按:小儿体虚反复感冒者,多为卫气虚弱,营阴不守,营卫失和所致。宜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方中桂枝辛温通阳,芍药酸甘敛阴,百部、射干清肺止咳,知母、地骨皮滋阴清热。桂枝汤滋阴和阳、调和营卫气血, “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导师在临床上不仅用于营卫不和外感,也常用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肠炎等营卫失和症。

3 开膜达原法

案 孟某,男,8岁,2016年5月20日。患儿间断发热6天,热峰38.9℃,伴咽痛。查血常规,CRP未见异常,流感病毒(-)。服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效欠佳,体温反复。就诊时患儿精神可,饮食欠佳,大便稍干。查体:咽充血,听诊两肺呼吸音粗,腹稍胀。舌质红,苔白厚腻,脉滑数。此为邪伏膜原,治以疏利气机、宣散祛邪。方用柴胡达原饮。拟方:柴胡10 g,黄芩10 g,生石膏30 g,桔梗10 g,板蓝根15 g,僵蚕10 g,草果6 g,厚朴6 g,槟榔10 g,知母10 g,青蒿10 g,炒牵牛子10 g,炙甘草3 g。服药2付后热退,继用3付巩固疗效。

按:吴又可在 《瘟疫论·原病》中提出膜原 “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分界,是为半表半里”[3]。湿热郁伏膜原,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汗之伤表,下之伤里,治必以达原饮之开透直达病所,祛邪外出,小柴胡汤以和表里之气,是以邪得外解、里得其和。在临床上,凡外见寒热如启,内而湿热阻遏,表里之证并见者,即可达原饮加减为治。

4 养阴透热法

案 李某,女,2岁,2016年6月15日。患儿于1月前发热、咳嗽,在某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对症治疗1周后痊愈出院。出院停药3天后患儿出现发热,热峰37.5~38℃,每日下午体温较高。在省医院做相关检查,未发现异常指标。就诊时患儿精神欠佳,面潮红,质红,有裂纹,苔黄厚腻。病因外感六淫邪气入里内伤脏腑,气血阴阳失调,邪热内伏而致。治以养阴清热,透热外出。方用青蒿鳖甲汤加减。拟方:青蒿10 g,醋鳖甲10 g,地骨皮10 g,牡丹皮10 g,太子参10 g,桃仁10 g,桔梗6 g,板蓝根10 g,炒麦芽10 g,炒牵牛子10 g,炙甘草3 g。服药1周后痊愈。

按:方中鳖甲直入阴分,咸寒滋阴,以退虚热,青蒿芳香清热透毒,引邪外出。二者合用,透热而不伤阴,养阴而不恋邪共为主。地骨皮苦寒滋润,助鳖甲以退虚热。牡丹皮凉血透热,助青蒿以透泄阴分之伏热。如吴瑭自释: “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 《温病条辨》曰:青蒿鳖甲汤,用小柴胡法而小变之,却不用小柴胡之药者,小柴胡原为伤寒立方,疟缘于暑湿,其受邪之源,本自不同,故必变通其药味,以同在少阳一经,故不能离其法。青蒿鳖甲汤,以青蒿领邪,青蒿较柴胡力软,且芳香逐秽开络之功,则较柴胡有独胜。寒邪伤阳,柴胡汤中之人参、甘草、生姜皆护阳者也,胃热伤阴,故改用鳖甲护阴,鳖甲乃蠕动之物,且能入阴络搜邪。柴胡汤以胁痛、干呕为饮所致,故以姜、半通阳降阴而清饮邪。青蒿鳖甲汤以邪热伤阴,则用知母,天花粉以清热邪而止渴,牡丹皮清少阳血分,桑叶清少阳络中气分。宗古法而变古方者,以邪之偏寒偏热不同也。本患儿舌质红,有裂纹,舌苔厚腻,是为阴虚而实热未祛,故用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炒麦芽、炒牵牛子消食导滞,太子参补正扶气,黄芩、板蓝根清热解毒;桔梗开宣肺气。诸药合用,透热而不伤阴,养阴而不恋邪;消导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碍邪。补泻兼施,凉而和之。

5 结语

小儿外感发热,初风寒者有之,风热者亦有之,但因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易于传变,或表里同病,或在半表半里之间,或入里伤之阴阳气血,而致少阳枢机不利,营卫失和,脏腑失调,阴阳失衡,而致发热不退,治疗应视病机而“和”而治之,凡病兼虚者,可补而和之;兼滞者,可行而和之;兼寒者,可温而和之;兼热者,可凉而和之。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气血,调理营卫,平衡阴阳,从而达到退热的目的。

[1]张立平,潘桂娟.中医“和法”辨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7(18):19-21.

[2]清·吴鞠通著.温病条辨[M].李玉清等,校.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70.

[3]明·吴又可.瘟疫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9.

猜你喜欢

鳖甲知母青蒿
阳和汤加减合鳖甲煎丸治疗乳腺结节验案
白米青蒿社饭香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特异性扩增技术鉴定龟甲与鳖甲
ICP-MS法测定不同产地知母中5种重金属
知母中4种成分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知母多糖治疗糖尿病大鼠
鳖甲煎丸联合西药治疗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观察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